舌尖上的中國——泉州美食篇

2020-12-12 美食網校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區劃,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臺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鹹飯是福建閩南地區的傳統小吃,屬於閩菜系。大部分閩南人人都會做這種飯。為米飯的一種煮法,種類繁多,有南瓜鹹飯、蘿蔔鹹飯、芥菜鹹飯、芋頭鹹飯、五花肉鹹飯等。和炒飯相反,鹹飯性涼,夏季火氣大適宜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鹹飯是飯的一種而不是粥的一種,小小一碗米飯能做到清涼,實在令人稱奇,不愧是有著濃鬱海濱風情的地方。風味獨特,大部分閩南人人都會做這種飯。鹹飯和閩南話一樣在閩南話地區一般都能接觸到。具體食材也可根據個人口味添加或減少,但一般北瓜和小米是必備的,而鹽更是「鹹飯」的靈魂,吃膩了蛋炒飯,來一碗「鹹飯」,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燒肉粽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傳統名吃,節日食俗。燒肉粽在福建許多地區均有製作。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泉州肉粽以香菇、芋頭粒、慄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把糯米拌上滷湯,蔥頭油放在鍋裡炒得又幹又松,再和肉、生慄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

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人其中。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並以炸蔥花、胡椒粉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

滷麵是由各種配料做成滷湯與麵團混起來的。口味香甜、滑潤。調滷麵的湯最好是骨湯或肉湯。湯料要上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絲,魚和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醬、蒜香、蛋絲等。香菇、豬肉等倒入湯中煮透,然後添加地瓜粉調稠,另加一些糖、鹽、味精,以增加香甜、滑潤的口感。進食時,加上芫荽菜、蛋絲、胡椒粉或沙茶醬,這樣吃起來風味獨特。

滿煎糕是以麵粉、蔗糖、花生仁作為主料,以白芝麻、蘇打粉、泡打粉、水作為輔料製作而成的美食。口味甜香。此糕呈錐形,內似蜂窩,食鬆軟,夾層香甜,是冬春季節的佳點。 清晨起來,胃口還沒完全打開,喝上一杯剛好的豆漿,配上剛出爐還冒著香氣的滿煎糕,日子頓時神清氣爽。

石花膏的主要原料石花菜,是生長在臺灣海峽中潮或低潮帶礁石上的一種食用海藻藻體平臥,為不規則的叉狀分支,形狀看上去也頗似珊瑚,很雅觀。石花膏為純手工製作,先以大鍋熬製石花草,後用紗布過濾,冷卻後自然凝固像果凍,透亮清澈,食用時可加入蜜水、糖水。天熱食之可清涼降火氣。

泉州的美食還有很多很多,吃上一年都吃不完,安海土筍凍、洪瀨雞爪、捆蹄、海蜇皮、酸甜蘿蔔、德化淮山、安溪滷豆幹、涼拌青瓜、糖醋蓮藕片、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滷水花生(帶殼)、沙魚凍、涼拌苦瓜、辣油筍菜、海蠣煎、桂花蟹、通心河鰻、香芋燜鴨、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嫩餅菜、包燒豆腐、石獅牛肉粳、水丸魚卷湯、紅菇肉片湯、炒湖頭米粉、炕軟蕃薯、花生仁湯等,你還吃過哪些泉州美食?留言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泉州面線糊、潤餅或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面線糊潤餅牛肉羹泉州名小吃入選《舌尖》第一季的熱播,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風潮。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石花膏和面線糊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
  • 舌尖上的中國之「古早味」的泉州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了,在第二集的後半段部分出現了石花膏,四果湯,面線糊等泉州大街小巷都可吃到的三樣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還有許多「古早味」的泉州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花生仁湯,這道在泉州的宴席中幾乎是頭牌,無論什麼宴席中幾乎都是第一道被端上來的菜。花生仁湯中的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補潤肺。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啦。2月21日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  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  「你們店還在營業嗎?」《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丁秉正告訴記者,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有些遊客還要求和他合影留念。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包括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本周五晚CCTV-1、CCTV-9開播 潤餅□早報記者 張素萍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舌尖上的中國3》沒看夠?「古早味」的泉州美食在這裡
    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了,但是似乎跟人們期待的不一樣。最近更是口碑一路下滑,引起人們的熱議。不少觀眾吐槽《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味道」變了,節目效果上不再如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評分分別是9.3分和8.4分,而第三季則下滑到5.0分。《舌尖3》第二集中出現的3道美食固然也是泉州的代表性美食。但是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泉州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不容錯過的美食。
  • 舌尖上的泉州,泉州美食分享
    在福建,有一個地方叫沙縣,沙縣小吃在中國可謂是遍地開花,小編今天介紹的不是沙縣,而是泉州。提到泉州,那就不得不說一檔超級火的美食節目《時間上的中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泉州就是一座被這檔節目點名多次的城市,所以可見泉州的美食之多。
  • 泉州特色農產品有哪些 品嘗舌尖上的泉州土味(圖)
    泉州特色農產品有哪些 品嘗舌尖上的泉州土味  石獅沙土蘿蔔、德化官梨、永春葡萄、岵山荔枝、泉港深水海帶……  事實上,泉州依山面海,氣候宜人,物產豐饒。千百年來,泉州人耕田牧海,收穫眾多農特產品。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你都吃過嗎?
    昨晚錯過直播的朋友一起先來通過視頻節選品味品味~▼《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 《舌尖上的中國》泉州鹹飯稱霸鹹飯界
    那我換個說法說,醬油拌飯那樣,相信就都明白了吧~鹹飯是福建泉州的一種傳統菜,也是一種米飯的煮法,作為泉州人,就說說究竟怎麼又快又方便煮出好吃的鹹飯吧。和白米飯比較,鹹飯算是很美味的食譜:它不需要額外再準備配菜,倒也省了主婦許多麻煩。在閩南,幾乎所有掌勺的主婦都有自己拿手的一兩道鹹飯。
  • 石花膏、土筍凍、面線糊等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四果湯  泉州網2月22日訊 (記者 李菁)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啦!前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  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  「你們店還在營業嗎?」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丁秉正告訴記者,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有些遊客還要求和他合影留念。去年國慶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劇組來到泉州,經過挑選後「看上」了石花膏、海蠣煎和面線糊。
  • 泉州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名小吃有望亮相《舌尖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
  • 《舌尖》總導演陳曉卿泉州聊吃 番茄醬的源頭可能在泉州
    閩南網5月30日訊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拍攝,2012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總導演陳曉卿也因此名氣大增。聽他的講座能感覺到他不僅「會吃」,而且還能引經據典地「聊吃」,功力了得。可是他卻謙遜地稱自己只是個「吃貨」,最多是一個美食愛好者。
  •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一大撥吃貨泉州尋美味四果湯早報訊 (記者 李菁)石花膏、面線糊、海蠣煎、土筍凍上《舌尖上的中國前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你們店還在營業嗎?」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
  • 舌尖上的中國——無錫美食篇
    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無錫文化屬吳越文化,無錫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無錫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條,總長2480公裡。市區河道總長150公裡,平水期水體容積800萬立方米。
  • 舌尖上的美食——杭州美食篇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遊、京杭大運河南端,副省級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環杭州灣大灣區城市、長三角寧杭生態經濟帶節點城市、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
  • 去泉州吃一碗「舌尖上」的蘿蔔飯
    而自宋室南遷,全國政治中心轉移,衣冠人物,萃於東南,泉州人才輩出。至今,這裡還有大量的宗教遺蹟,不是作為展覽存在的,而是活的。泉州竟然能同時容得下各種宗教,除了我們熟悉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甚至還有許多在中國古代流行的宗教,包括景教、祆教、摩尼教,這些宗教只在歷史教科書裡看到過,但是到了泉州,它可能就在你眼前,所以,泉州算是一座「宗教博物館」。
  • 泉州又登上《舌尖3》,低調的泉州美食一不小心驚豔了全世界!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真正的美食就如胎記只有最親近的人知道它的位置
  • 舌尖上的泉州——美食受熱捧 遊客尋味來
    臺海網10月3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這兩天,泉州各類網紅美食店一到飯點,都排起了長隊。這其中,既有古早味十足的泉州本地美食,也有「賢合莊」「姜虎東」等外地美食,拿著手機穿梭在這些網紅美食點的美食主播們更成為常見的風景,成為泉州美食的線上宣傳大使。推出美食先在線上造勢、引流,再以「真功夫」鎖定食客,已成為當下泉州美食營銷的大趨勢。
  • 面線糊、石花膏、潤餅皮...深夜報社之「舌尖上的泉州」
    期盼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總算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