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泉州,泉州美食分享

2020-12-12 聚愛美食

在福建,有一個地方叫沙縣,沙縣小吃在中國可謂是遍地開花,小編今天介紹的不是沙縣,而是泉州。

提到泉州,那就不得不說一檔超級火的美食節目《時間上的中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泉州就是一座被這檔節目點名多次的城市,所以可見泉州的美食之多。

在泉州,很多地道的泉州人的一天都是由一碗美味的米線糊開啟的,面線糊作為古早味的美食經典,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作點心和夜宵,沾著油條跟馬蹄酥吃。

說了米線糊,那麼同時也要提一下泉州的另一種主食美味了,那便是泉州蘿蔔飯,在《舌尖上的中國2》裡,一道泉州蘿蔔飯勾起所有在外福建人的胃口,沙土蘿蔔、八分肥兩分瘦帶皮的肥肉,與香菇、海蠣、蝦幹同煮,濃濃的飯香,伴著蘿蔔清爽的口感,不禁讓人想起家鄉的美好和同鄉人的熱情。

潤餅其實就是春卷,是泉州特色小吃之一,潤餅菜最主要的餡料是紅蘿蔔,離開紅蘿蔔,也就無所謂潤餅菜了。另一種餡料是蠔煎。夏天吃蟶,冬天吃蠔,泉州人吃蠔一般是拿來煎,也就是蠔仔煎,離開了蠔仔煎,潤餅菜也就遜色幾分。

搭配潤餅可以來碗牛肉羹,牛肉羹在泉州市非常受歡迎的一種美食,牛肉羹分為硬羹和軟羹兩種,全周周的牛肉羹屬於軟羹的一種,選擇牛後腿肉,口感爽滑筋道,湯稠味濃,濃香撲鼻。

作為肉食主義者的小編,肉肉一定必不可少,泉州醋肉一定不能放過,醋肉作為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小吃,外表金黃,外酥裡嫩,帶著淡淡的醋香,既可當零食解饞,也是小編每次吃麵線糊等美食的好配料。

吃了這麼多好吃的,就需要來點甜點解解膩,順道消消暑,每年四五月,惠安人採集石花草,清洗掉海鹽和海蠣殼,經過晾曬,石花草便能下鍋熬製石花膏了。一份石花膏,需要經過四五小時的熬煮、過濾,再經過12小時的天然凝固。正宗的石花膏,顏色偏黃,不同於用果凍粉煮出的味道。吃的時候,將固體狀石花膏刮成均勻的細條盛在碗裡,再加上紅豆沙或是芋泥等,最後舀上一勺蜂蜜水。夏天吃上一碗簡直爽翻!

海蠣煎是一種閩南小吃,也被叫做蚵仔煎,也是泉州當地特有的,製作方法並不難,但是足以代表當地風味。出鍋後撒點胡椒,吃的時候蘸上芥辣,辣醬,味道更佳。

拳頭母這個小吃,在大泉州地區,幾乎可以排在前5名,所以今天也來打卡一下,其實拳頭母也有一兩百年的歷史,深滬是屬於以海為生的鎮區,但是深滬同時也是最常遇到大風大浪的天氣,所以並不是每天都能下海捕魚,這時候人們就只能選擇吃豬肉,而當時深滬人就很喜歡吃肉丸子,可是肉丸子只能精肉製作,帶筋的就不行。閩南語發音也近似「拳頭母」,後便「改名換姓」流傳下來。

最後再來一個燒肉粽收個尾,沒有燒肉粽的泉州之旅是不完整的,肉粽個頭碩大,裡面用料滿滿。泉州肉粽的精髓就是蘸料,蘸料由沙茶醬和辣椒醬組成,搭配肉粽簡直完美,好吃到我特地買了好幾個帶回家。

不知不覺就遲到太陽下山了,打道回府回家咯~,關注我,每天帶你逛吃逛吃。

相關焦點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石花膏和面線糊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
  • 舌尖上的中國之「古早味」的泉州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了,在第二集的後半段部分出現了石花膏,四果湯,面線糊等泉州大街小巷都可吃到的三樣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還有許多「古早味」的泉州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花生仁湯,這道在泉州的宴席中幾乎是頭牌,無論什麼宴席中幾乎都是第一道被端上來的菜。花生仁湯中的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補潤肺。
  • 泉州又登上《舌尖3》,低調的泉州美食一不小心驚豔了全世界!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真正的美食就如胎記只有最親近的人知道它的位置
  • 舌尖上的泉州——美食受熱捧 遊客尋味來
    臺海網10月3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這兩天,泉州各類網紅美食店一到飯點,都排起了長隊。這其中,既有古早味十足的泉州本地美食,也有「賢合莊」「姜虎東」等外地美食,拿著手機穿梭在這些網紅美食點的美食主播們更成為常見的風景,成為泉州美食的線上宣傳大使。推出美食先在線上造勢、引流,再以「真功夫」鎖定食客,已成為當下泉州美食營銷的大趨勢。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2018年02月23日 11:05   來源:東南早報
  • 《舌尖上的中國3》沒看夠?「古早味」的泉州美食在這裡
    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了,但是似乎跟人們期待的不一樣。最近更是口碑一路下滑,引起人們的熱議。不少觀眾吐槽《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味道」變了,節目效果上不再如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評分分別是9.3分和8.4分,而第三季則下滑到5.0分。《舌尖3》第二集中出現的3道美食固然也是泉州的代表性美食。但是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泉州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不容錯過的美食。
  • 泉州特色農產品有哪些 品嘗舌尖上的泉州土味(圖)
    泉州特色農產品有哪些 品嘗舌尖上的泉州土味  石獅沙土蘿蔔、德化官梨、永春葡萄、岵山荔枝、泉港深水海帶……  事實上,泉州依山面海,氣候宜人,物產豐饒。千百年來,泉州人耕田牧海,收穫眾多農特產品。
  • 泉州面線糊、潤餅或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面線糊潤餅牛肉羹泉州名小吃入選《舌尖》第一季的熱播,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風潮。
  • 舌尖上的永春特色美食 泉州永春小吃美食介紹
    舌尖上的永春特色美食泉州永春小吃美食介紹 (/6) (共6張) 2014-09-29 15:23 來源:泉州網、德化網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你都吃過嗎?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要說泉州的街邊小吃,那真是多的要數大半天,每一種幾乎都讓人愛不釋手。《舌尖》挑選的石花膏和面線糊,可謂泉州最具代表的兩種街邊美食。
  • 【美食|泉州】閩南小吃的起源地,舌尖上的閩南古早味——泉州
    郭牙牙遊記面 線 糊泉州老城不大,老街古剎,穿行其中都是原汁原味的閩南風味。面線糊發源地就是泉州,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恰逢糧食短缺,一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利用一些剩骨頭、米粉碎等食材熬出來的。因為味道鮮美,被乾隆稱為龍鬚珍珠粥。在泉州,面線糊能從晚上6點吃到早上6點。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包括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本周五晚CCTV-1、CCTV-9開播 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推薦】舌尖上的泉州 本地特色美食吃透透
    美食就是吃的學問,泉州的風味美食,就因為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名譽海內外。
  • 《舌尖》總導演陳曉卿泉州聊吃 番茄醬的源頭可能在泉州
    閩南網5月30日訊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拍攝,2012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總導演陳曉卿也因此名氣大增。聽他的講座能感覺到他不僅「會吃」,而且還能引經據典地「聊吃」,功力了得。可是他卻謙遜地稱自己只是個「吃貨」,最多是一個美食愛好者。
  • 《舌尖》泉州美食石花膏、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小吃店在哪
    ­  泉州的吃貨們注意!《舌尖上的中國3》在春節暖心回歸!咱們泉州的美食再次登陸央視!有石花膏、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不得不說,央視小編實在太會吃了。這就一起來了解這些美食的故事。泉州美食—石花膏 它叫海石花 也就是泉州人說的石花草!
  • 泉州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名小吃有望亮相《舌尖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
  • 8月刷爆泉州人朋友圈的人氣美食就是這些!舌尖上的泉州美食(第1季)
    舌尖上的泉州8月人氣美食推薦(第1季)
  • 舌尖上的中國——泉州美食篇
    泉州肉粽以香菇、芋頭粒、慄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把糯米拌上滷湯,蔥頭油,放在鍋裡炒得又幹又松,再和肉、生慄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人其中。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幫助百姓度過饑荒,泉州的美食你知道幾個?
    泉州這座美麗的城市,不僅歷史文化深厚,而且說到泉州的美食,很多都會忍不住的口水。泉州的美食不僅在舌尖上的中出現,還有幾樣是由鄭成功發明並幫助當地人度過饑荒的特殊美食。海蠣煎。這道菜在泉州這座沿海城市有著很大的名氣,同時還有很長一段歷史。在明朝末年的大將鄭成功帶領軍隊大戰荷蘭軍,荷軍怒急之下將城內糧食都藏了起來,斷了鄭成功糧食的來源。
  • 味美式多情誼濃:享受舌尖上的泉州美食
    現代技術的發展,讓許多食材的供給擺脫了節令的束縛,然而在泉州,一些食材的特性卻仍專屬於春、夏、秋、冬中的某個季節。蚵仔煎是以兩者為主要的原料,前者切成約一市寸長,和洗淨的蚵仔放在一起,外滲地瓜粉,適當加點清水拌勻,使三者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半濃液體,然後放到圓煎盤上煎。煎時要適當加些豬油。在煎的過程中,要邊噴灑醬油和老醋、地瓜酒去腥,邊用煎匙不斷地翻攪才不致焦熱。高級點,在翻攪過程中,還打個雞蛋或鴨蛋放在蚵仔煎上,營養價值更高,香味更濃,更能刺激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