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很高,歷史評價也很高,一直以來都被後世的文人學者所敬仰。杜甫曾經居住的成都草堂,就成為國內外喜愛杜甫的人們一個去仰視先賢的地方。位於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辭官後隱居的地方,在這裡,杜甫度過了後半生最安穩的一段日子。在成都草堂的四年中,杜甫就創作了兩百多首詩,而且多是田園詩,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春夜喜雨》,就是在這期間寫出的。
公元七五九年,洛陽和長安仍處於戰亂,杜甫輾轉來到成都,在這遠離戰火的地方開始安頓自己的家。但是中年不得志的杜甫又幾經波折,並沒有安身立命的資本,只好到處寫信向熟人求情。還好杜甫的親友都出於各種原因對他伸出援手,草堂慢慢成形。杜甫有位表弟叫王十五,給杜甫提供了一筆資金。還有一位縣尉韋班,給杜甫提供很多松樹苗、大白瓷碗,有一位果園主則接濟杜甫很多果樹。正是這些東家西家的幫助,才讓杜甫草堂順利建成。
雖然杜甫此時沒有官職,但是有這樣一間草堂,也能暫時維持平穩的生活。除去《春夜喜雨》,杜甫還在這期間寫出著名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在七首絕句中杜甫從看花體現對生活的熱愛,從而引發各方面更深刻的哲思和對人生的期望。尤其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展露出杜甫的仁者情懷、家國情懷。詩最後一段,「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看到天下百姓生活困頓,恨不得用自己的不幸換得他們的幸福。
總的來說,雖然草堂的一草一木都不屬於杜甫,但是這裡的平靜生活是實在地屬於杜甫的。可像杜甫這樣一個胸懷大志,一心為國的人,並不滿足此時的安逸,還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為朝廷為百姓多做實事,事情也慢慢出現轉機。杜甫在成都受到周圍人的優待,很大程度是受到嚴武的影響。嚴武是杜甫年輕時的好友,又在四川地區做高官,自然對杜甫多有照拂。但是半年後嚴武被召回長安,杜甫非常不舍,一直把嚴武送到綿州,兩人相才依依惜別。
就在杜甫準備從從綿州回成都的時候,叛軍首領史朝義攻入四川,霸佔各個交通要道,杜甫被困在綿州。沒過多久,史朝義走投無路,負罪自殺,安史之亂基本結束了。杜甫非常高興,覺得國家和自己的前途都有新希望。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出自己迫切回歸故鄉洛陽,重新開始仕途施展抱負的心情。於是回到成都帶上一家興奮地回到洛陽安頓。但在這之前,吐蕃人霸佔四川邊界,杜甫為人代寫一篇奏疏,專論此事。
根據杜甫對吐蕃和四川形式的種種分析和意見,朝廷給嚴武更大的權利,派嚴武回歸四川重新管制。這次嚴武的回歸和權利的增加,離不開杜甫的文章,於是嚴武成了杜甫在生活和政治上最大的依靠。杜甫又連忙從洛陽回到成都,加入嚴武的幕府成為一名幕僚。嚴武也非常照顧杜甫,又給他安排工部員外郎的職位,在朝廷中掛職,好能多領一些薪水。
這一切看來都朝著不錯的方向發展,杜甫不但重歸政治生活,而且家中的吃穿用度也有所保障,但是三年後,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又重新回到洛陽,這是為什麼呢。杜甫回到洛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嚴武的去世。嚴武在七六五年突然暴病身亡,還不到四十歲,杜甫在不忍繼續留在成都,也缺少了最有力的依靠。其實,在成都當幕僚的日子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杜甫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脾氣也容易暴躁,這就讓他的公務員生活遇到很多麻煩。
首先,為官生活需要遵守的種種規矩,就讓身為詩人的杜甫很不適應。其次,杜甫的年齡和與嚴武密切的關係,讓他受到其他幕僚的嫉妒。最重要的是,此時杜甫和嚴武的關係也發生微妙的變化,從前是平起平坐的布衣之交,後來杜甫也只是受到嚴武的物質幫助。而現在,嚴武身為高官,杜甫只在他手下做一名小參謀,自尊和抱負都讓杜甫很不舒服。嚴武雖然很快就打敗吐蕃,但是在管理政務上橫徵暴斂,杜甫對此也難以接受。
種種原因讓杜甫早就動了回洛陽的念頭,嚴武的意外去世讓他決心離開成都,離開生活四年的草堂。這次離開,五十多歲的杜甫並沒有抱著養老的心態,他還興致勃勃、滿懷希望地想幹出一番事業。但杜甫不能預料的是,在此之後,在他生命中最後的幾年也沒有機會實現理想,他會在一葉孤舟上離開人世。杜甫草堂於杜甫而言可能只是一段平靜的生活、一方替公家代管的土地,但在我們眼中,那裡卻是詩歌誕生的搖籃,是詩人才華的理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