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戰爭,安穩生活,杜甫在成都草堂的那四年

2021-01-20 月下一壺酒

杜甫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很高,歷史評價也很高,一直以來都被後世的文人學者所敬仰。杜甫曾經居住的成都草堂,就成為國內外喜愛杜甫的人們一個去仰視先賢的地方。位於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辭官後隱居的地方,在這裡,杜甫度過了後半生最安穩的一段日子。在成都草堂的四年中,杜甫就創作了兩百多首詩,而且多是田園詩,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春夜喜雨》,就是在這期間寫出的。

公元七五九年,洛陽和長安仍處於戰亂,杜甫輾轉來到成都,在這遠離戰火的地方開始安頓自己的家。但是中年不得志的杜甫又幾經波折,並沒有安身立命的資本,只好到處寫信向熟人求情。還好杜甫的親友都出於各種原因對他伸出援手,草堂慢慢成形。杜甫有位表弟叫王十五,給杜甫提供了一筆資金。還有一位縣尉韋班,給杜甫提供很多松樹苗、大白瓷碗,有一位果園主則接濟杜甫很多果樹。正是這些東家西家的幫助,才讓杜甫草堂順利建成。

雖然杜甫此時沒有官職,但是有這樣一間草堂,也能暫時維持平穩的生活。除去《春夜喜雨》,杜甫還在這期間寫出著名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在七首絕句中杜甫從看花體現對生活的熱愛,從而引發各方面更深刻的哲思和對人生的期望。尤其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展露出杜甫的仁者情懷、家國情懷。詩最後一段,「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看到天下百姓生活困頓,恨不得用自己的不幸換得他們的幸福。

總的來說,雖然草堂的一草一木都不屬於杜甫,但是這裡的平靜生活是實在地屬於杜甫的。可像杜甫這樣一個胸懷大志,一心為國的人,並不滿足此時的安逸,還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為朝廷為百姓多做實事,事情也慢慢出現轉機。杜甫在成都受到周圍人的優待,很大程度是受到嚴武的影響。嚴武是杜甫年輕時的好友,又在四川地區做高官,自然對杜甫多有照拂。但是半年後嚴武被召回長安,杜甫非常不舍,一直把嚴武送到綿州,兩人相才依依惜別。

就在杜甫準備從從綿州回成都的時候,叛軍首領史朝義攻入四川,霸佔各個交通要道,杜甫被困在綿州。沒過多久,史朝義走投無路,負罪自殺,安史之亂基本結束了。杜甫非常高興,覺得國家和自己的前途都有新希望。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出自己迫切回歸故鄉洛陽,重新開始仕途施展抱負的心情。於是回到成都帶上一家興奮地回到洛陽安頓。但在這之前,吐蕃人霸佔四川邊界,杜甫為人代寫一篇奏疏,專論此事。

根據杜甫對吐蕃和四川形式的種種分析和意見,朝廷給嚴武更大的權利,派嚴武回歸四川重新管制。這次嚴武的回歸和權利的增加,離不開杜甫的文章,於是嚴武成了杜甫在生活和政治上最大的依靠。杜甫又連忙從洛陽回到成都,加入嚴武的幕府成為一名幕僚。嚴武也非常照顧杜甫,又給他安排工部員外郎的職位,在朝廷中掛職,好能多領一些薪水。

這一切看來都朝著不錯的方向發展,杜甫不但重歸政治生活,而且家中的吃穿用度也有所保障,但是三年後,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又重新回到洛陽,這是為什麼呢。杜甫回到洛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嚴武的去世。嚴武在七六五年突然暴病身亡,還不到四十歲,杜甫在不忍繼續留在成都,也缺少了最有力的依靠。其實,在成都當幕僚的日子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杜甫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脾氣也容易暴躁,這就讓他的公務員生活遇到很多麻煩。

首先,為官生活需要遵守的種種規矩,就讓身為詩人的杜甫很不適應。其次,杜甫的年齡和與嚴武密切的關係,讓他受到其他幕僚的嫉妒。最重要的是,此時杜甫和嚴武的關係也發生微妙的變化,從前是平起平坐的布衣之交,後來杜甫也只是受到嚴武的物質幫助。而現在,嚴武身為高官,杜甫只在他手下做一名小參謀,自尊和抱負都讓杜甫很不舒服。嚴武雖然很快就打敗吐蕃,但是在管理政務上橫徵暴斂,杜甫對此也難以接受。

種種原因讓杜甫早就動了回洛陽的念頭,嚴武的意外去世讓他決心離開成都,離開生活四年的草堂。這次離開,五十多歲的杜甫並沒有抱著養老的心態,他還興致勃勃、滿懷希望地想幹出一番事業。但杜甫不能預料的是,在此之後,在他生命中最後的幾年也沒有機會實現理想,他會在一葉孤舟上離開人世。杜甫草堂於杜甫而言可能只是一段平靜的生活、一方替公家代管的土地,但在我們眼中,那裡卻是詩歌誕生的搖籃,是詩人才華的理想鄉。

相關焦點

  • 杜甫草堂:「蓉漂」杜甫四年地成都之旅
    總之,那一年的杜甫特別忙。而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杜甫真的很忙,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忙著把自己的家從隴西搬到成都。杜甫為何偏偏要來成都呢?來到成都以後杜甫對這裡的印又是什麼呢?其實杜甫來成都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躲避當時的戰亂,另一個原因是要驗證當時楊國忠當時提出的把都城搬遷到成都的可能性。
  • 成都- 杜甫草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平溪江漁夫,ID:X1807595259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到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依靠親友的幫助,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作為居所的茅屋,自謂「草堂」,後世亦稱做「浣花草堂」。詩人在「浣花草堂」生活近四年的時光,創作詩歌240餘首,為其一生詩作的六分之一,其中就有《春夜喜雨》、《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 老照片 1960年的成都杜甫草堂
    在戰爭中,杜甫在長安一帶開始了流亡生活。 公元759年,他流亡到了四川成都,得到友人的幫助,在成都西南風景清幽的浣花溪旁,蓋了幾間草堂,作為棲身之所。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復存在。
  • 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遊覽詩韻濃厚的杜甫草堂
    在四川的成都,有一處地方,有著非常濃厚的詩詞文化。浣花溪邊,竹林茂盛幽靜,而恰恰就在這麼一處地方,確實當年詩聖杜甫前來四川四年裡的居住之地,此時,很多人會好奇這一處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時,不妨,我們一起深入這浣花溪公園裡,去尋找那僻靜之處——杜甫草堂!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經四年顛沛流離,終於在成都浣花溪旁建立了一座草堂,在此生活了將近四年。
  • 去杜甫草堂看一下杜甫在成都是怎麼生活的
    所以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古代文學氣息非常濃厚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唐詩宋詞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佔據著很高的地位,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稱號的李白,和詩聖稱號的杜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杜甫草堂就是在「安史之亂」的,杜甫為了躲避戰亂就帶著家眷到了成都,他成都的一位朋友就資助了他所居住的這間茅屋。剛開始的時候叫「成都草堂」,後來他的朋友去世之後,杜甫就失去了資助,離開了這裡。他走了之後這裡就衰敗了幾百年時間。幸虧在宋朝的時候,宋朝大家都知道是很重視文化的朝代,所以就把這裡重建了一下,並且在裡面的壁上繪製了杜甫的像,形成了一個祠宇。
  • 國內旅遊:成都「杜甫草堂」——帶你走進詩聖的世界
    出於對他所住的茅草屋的好奇,我便上網搜索,查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為了證實我想像中的茅草屋與真實的茅草屋是否一致,我毅然決然的買了票,踏上了去成都的旅程。據說,杜甫草堂最初真是杜甫所建造的,後來在五代前蜀時的詩人韋莊好不容易尋找到了草堂遺址,這才使杜甫的茅屋得以保存下來。而現今我們所能看到的草堂的樣子,是經過了宋、元、明、清的多次修葺而成的。
  • 成都行之杜甫草堂那些事兒
    遊覽杜甫草堂必須要知道的那些事:公元759年,寒冬臘月天,大雪紛飛夜,杜甫又添了一把炭,守著爐火邊,思量許久,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對cp果然是反了, 此地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杜甫心一橫,褲腰一勒,在哪不是吟詩作對,在哪喝酒不是喝,趁著夜色,杜甫攜家帶口趕赴成都。
  • 成都半日遊|在杜甫草堂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身處鬧市僻靜一隅的草堂是具有獨特的「混合式」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當你行走在杜甫草堂幽靜的小道中,靈魂仿佛穿越回到了1000多年前,轉頭便看到杜甫在堂下書寫著他的半生…【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草堂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 遊杜甫故裡及杜甫草堂感悟
    我曾多次遊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坐落於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杜甫茅屋為穿逗結構的川西民居建築,以茅屋覆頂,黃泥塗壁,一派田園農舍風味。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我國目前收藏有關杜甫的文物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其中收藏了大量有關杜甫的古籍版本。2009年6月9日,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發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讓世界讀懂「杜甫很忙」
    在黃萍的理解裡,文創產品只是一個載體,通過文創產品來表現杜甫草堂想要表達的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審美範式,以期許概括出這座城市的城市氣質,這也許才是成都文博文創人的使命和方向。「為什麼是由一個館到一座城呢?大詩人杜甫為什麼能在成都寫出這麼好的詩,成都的包容性、成都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調——是成都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
  • 追尋詩聖的流年蹤影——記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現在的茅屋是重新修建的,與其說那是一座建築,不如說是一種寄託。現在我們只能依靠在原址的遺蹟想像杜甫幽居在此的情狀。  據草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2001年,杜甫草堂在鋪設地下管道施工中,分別在草堂正門西側和工部祠東北面發現唐代灰炕和唐代民居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皿,建築構件以及牆基、水井、水溝、灶臺等民居遺存。它們的年代與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時期很接近。
  • 成都就是「成物」、「成事」、「成人之美」之詩聖杜甫草堂博物館
    筆者也是通過這個紀錄片詳細了解到杜甫在成都生活的經歷,也就是杜甫草堂的位置,看的時候想著什麼時間能夠到杜甫草堂去現場看一看。沒想到在今年五月份到成都出差實現了。在筆者介紹四川博物院的文章中(詳見成都就是「成物」、「成事」、「成人之美」之四川博物院名不虛傳)談到四川博物院位置和杜甫草堂的位置距離也就800米,所以到四川博物院參觀,也可以同時到杜甫草堂看看。
  • 杜甫草堂好玩嗎 杜甫草堂有什麼好玩的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 #成都之旅#雨中漫步杜甫草堂 別有一番風味
    這幾天成都一直淅淅瀝瀝下著小雨,空氣清新溼潤,漫步杜甫草堂,感覺別有一番風味。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杜甫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
  • 杜甫草堂|鄭仕強
    杜甫草堂作者/鄭仕強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流離飄泊的一生足跡印滿半個神州大地,但紀念他的三座草堂卻都在四川(分別在成都、三臺、奉節三地),而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前後居住了四年,由於得到詩人高適、裴冕等一批老朋友的不時接濟,這段暫短的時光可以說是詩人較為愜意的歲月。此間他以草堂周圍的田園風光為題,觸景生情賦詩240多首。其中為後人所推崇的千古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草堂佳作。現有的成都草堂是以杜甫居住的茅屋原址不斷擴建而成的。
  • 杜甫到底在成都幹了些什麼?為什麼讓成都草堂這麼有名氣?
    在唐肅宗乾元三年即公元759年暮秋,48歲的杜甫攜妻兒,歷盡艱辛,從甘肅去往四川,並在當年的冬天來到成都,一開始杜甫先是寄居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的寺廟裡,後來他的朋友給他在浣花溪邊建造了一座草房,世稱「浣花草堂」,俗稱「杜甫草堂」。
  • 成都杜甫草堂,網友說:原來這裡並不破,是「最美」的詩人故居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那一年,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我暫時住在了畫著風景的洗滌花溪畔的茅屋,為了感謝杜甫的文學成果,後人稱杜甫草堂。寄居成都的四年是美好的,同時也是短短的四年,朋友的逝世讓他失去了成都唯一的依靠,我帶著妻子到處轉悠,過程的辛苦不是徒勞的,他把杜甫的遺像和他的遺像分開了,也有對民族前途的擔憂。
  • 成都秀美風光:杜甫草堂尋詩聖 都江堰鬼斧神工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
  • 成都杜甫草堂參觀記
    我一直認為杜甫草堂是成都市內景區的傑作和代表,從文化到景色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幾次到杜甫草堂參觀,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11月中旬兩位在教育系統當領導的髮小來成都開會,會後只有半天的空閒,我推薦他們來杜甫草堂看看,我知道只有這裡才會讓他們感到此次成都不虛此行。
  • 成都遊記-在杜甫草堂感受濃濃的詩情畫意
    成都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它也是來成都的遊客必到之處。杜甫草堂的由來: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杜甫來到成都時,覺得成都浣花溪一帶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建立了草堂,由於當時貧窮,他還寫了不少詩向當地的社會名流換取一些花草樹木,自己親手栽培。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稱「成都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