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挑一#
本星球,有25%的居民,受到失眠困擾。失眠的定義,按照當代醫學的觀點,是對睡眠時間或睡眠質量的不滿意,並且影響白天的社會功能。對付失眠的手段主要是安眠藥或褪黑素之類。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擔心副作用,也怕吃上癮,沒藥就睡不著。那麼,傳統醫學怎麼應對失眠呢?
傳統醫學認為,出現失眠,根本原因是情志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五志過極、飲食不節等引起陰陽失交,由此,依照病情,將失眠分為4種情況,心脾兩虛、氣滯血瘀、陰虛火旺、痰溼中阻等,然後進行辨證施治。咱們現在就來看看其中的細節。
心脾兩虛的失眠,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體倦、納食不香、面色少華。就像失戀的大小姐,或是失業的程式設計師。這種人,舌頭淡紅,舌苔薄白,脈搏細弱。應對的策略是補益心脾,常用的方劑是歸脾湯。如果失眠嚴重,需要加大茯苓和酸棗仁的用量。這類失眠,也可以嘗試食療,挑選20枚龍眼肉加15個大棗煎湯,每天睡覺前服用。
氣滯血瘀的失眠,會出現徹夜難寐、多夢、胸脅脹痛、情志不悅。這類人,舌頭暗紅,還可能存在瘀點或瘀斑。應對原則是活血化瘀,常用的方劑是血府逐瘀湯。食療可以選擇丹參30克加靈芝9克,熱水浸泡,代茶飲用。
失眠中的陰虛火旺型,會表現為心煩、頭暈目眩、耳鳴、腰酸夢遺、五心煩熱,舌苔發紅,脈搏細弱而快速。應對原則是滋陰降火,常用方劑是天王補心丹。如果伴有口舌生瘡,可以使用硃砂安神丸。食療可以選擇30克珍珠母,加水煎30分鐘,去渣後再放入60克百合,煎湯服用。
痰溼型失眠,特點是睡眠不安、頭重胸悶、脘腹脹滿、食少噯氣、大便不暢,舌苔膩,應對原則是燥溼化痰,常用方劑為溼膽湯。對於積食者,可以同時服用保和丸。食療可以服用半夏粳米粥,先用秫米60克和10克制半夏煎汁,取汁並加水,再放入30克粳米煮成粥,每天吃2次。
傳統醫學應對失眠,還有很多簡單的方法。據傳,清代蘇州知府睡眠欠佳,服用天王補心丹,也不見效。名醫葉天士,建議知府使用響豆。葉大夫說,響豆,來自槐樹上結的槐角,夜間會發出響聲,2顆響豆配2片槐樹葉,泡酒,喝下,就能睡好。不過,需要知府親自摘下槐角,剝出槐豆,分成若干小包,每晚在枕頭邊放1包,靜靜地聽著,沒響聲的就扔掉,直到找出響豆。知府按照葉大夫的吩咐,認真執行,不過,直到睡眠改善,也沒找出響豆。於是,知府恍然大悟,原來世上並沒有響豆,葉大夫只是通過巧妙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治好了知府的心病,心靜,就能睡好啦。您悟出了什麼?睡不好,又不願吃藥,不妨試試幫助入眠的腦波音樂吧,讓內心安靜,就會有好夢啦 。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