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市政廳鐘樓下來,走到了老城廣場 西北 側的 聖尼古拉 教堂,這個潔白的巴 洛克 式教堂隔著廣場的對角線,與哥德式的提因教堂相向而立。沒有參觀到提因教堂的內部,自然不能再錯過 聖尼古拉 教堂了,好在這座教堂的內飾還算是華麗,除了精美的壁畫,尤其是那盞從穹頂懸掛的吊燈,營造出一圈燭光的效果,讓教堂內部增色不少。
從老城廣場往東走去,沒多遠便是黑色高聳的火藥塔,這座哥德式建築在15世紀後期修建完工的時候,算是老城的東城門,是當時 布拉格 的標誌性建築,當時的用途是徵收關稅的地方。1715年之後,政府用來存放火藥,於是得到了現在這個火藥塔之名,不過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後來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是19世紀末重建起來的,如今作為畫 廊開 放,當然也是一座天然的觀景臺。
在老城的街道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如果沒有任何既定的目標,那教堂是唯一能夠從外觀上識別出來的建築。走到一個很小的街角,矗立著一座淡黃色的哥德式教堂,由於路口太小,基本很難拍出它的全貌,據說這座聖詹姆士教堂是老城區第二大的教堂,不過據我的觀察,實在是有些懷疑。
走進聖詹姆士教堂裡面,介紹資料上說的那些歷史悠久的壁畫、管風琴沒有讓人特別驚豔,倒是它的內部結構讓人眼前一亮,這種猶如歌劇院內部包間一樣的結構很不常見,就像是一座座的陽臺,這種內部結構的教堂應該還是第一次見到吧。
地圖上標識出來得最多的建築也是教堂,各式各樣的名字,散落在地圖上的棋盤格中,我一邊走著一邊按圖索驥地去把它們逐個對上號,遇見漂亮的教堂便進去看看,這也算是逛老城的樂趣之一。
很多精美的建築都是大隱於市的,好比這座深藏在小街中的 西班牙 猶太會堂,從外觀上看就是很濃鬱的摩爾風格。路過的時候以為這座猶太教堂是不對外開放的,直到回去看到旅遊書上的介紹才知道這是一個收費的參觀景點,內部的阿拉伯裝飾相當精美,沒有參觀到非常遺憾。
從老城廣場往查理大橋的方向走去,途徑了 布拉格 的新市政廳,這座簡潔的建築比起那座哥德式的老建築就要低調內斂許多了。
在查理大橋的兩端,各有一座哥德式的橋塔,東側的是老城橋塔,西側的是小城橋塔,老城橋塔基本上是和查理大橋同時期修建的。歷史上, 捷克 的國王在前往 布拉格 城堡中的聖維塔教堂加冕的時候,都會先穿過這個老城橋塔,再走過查理大橋,直到 布拉格 城堡,所以這座老城橋塔也成為了凱旋的象徵。1648年,老城橋塔在 歐洲 「三十年戰爭」中抵禦了 瑞典 軍隊的攻擊,讓 布拉格 老城區倖免於難。
如果要拍一張 布拉格 的名片,這裡毫無疑問是最佳角度,也是最上鏡的顏值代表,因為它把查理大橋和 布拉格 城堡都囊括進去了。我還記得在《 布拉格 戀人》中,男女主角有一張合照是以 布拉格 城堡為背景的,那時還是笑逐顏開的兩人,最終在命運的捉弄下變成了永遠的遺憾。我終究沒有找到照片中的那個角度去拍一張自拍照,於是只有靜靜地呆在這平靜的伏爾 塔瓦 河畔欣賞 布拉格 的美景。
走上了查理大橋,每一位遊客都在橋上興奮地創作著屬於自己的 布拉格 畫像。查理大橋之所以叫做查理大橋,當然是和那位叫查理四世的國王脫不了干係。正是他委託了一位年輕的建築師,整整花了60年的時間,建造出了這座在後來600多年的時光中都從未被洪水衝毀過的石橋,這在當時還是伏爾 塔瓦 河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橋,放眼整個 歐洲 ,也是當時的第二座石橋。
查理大橋的兩側,各有15座雕像,這30座雕像都是出自於《聖經》中的人物和場景,它們並不是一開始就豎立在橋上的,而是在大橋修好後的幾百年間陸續添加的,有些是原作,有些是複製品。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雕像便是這個內波穆克的 聖約翰 像了,很好識別,因為它的頭上裝飾著一圈金色的星星,相傳雕像豎立的地方就是他殉教的地方。
走到查理大橋的西側,又是一高一矮的兩座橋塔,中間由一拱門相連,為了和老城橋塔區別開來,這兩座被稱為是小城橋塔,其中高的那一部分是查理大橋完工後修建的。和作為老城區的城門關卡一樣,小城橋塔是作為小城區(原名叫馬 拉斯特 拉納區,因為英文叫做Little Quarter,所以被大家簡稱為小城區或者小 布拉格 )的城門關卡,保護小城區內不受侵犯。
沿著內部依牆而建的樓梯登上橋塔,平臺之上是欣賞 布拉格 和查理大橋的絕佳觀景臺。往東側望去,查理大橋上永遠都是絡繹不絕的各地遊客,在橋的盡頭,無數的鐘樓從老城的天際線中鶴立雞群,讓這座「百塔之城」名副其實。往西側望去, 布拉格 城堡傲然雄踞在山巔,無數的紅尖屋頂鱗次櫛比地鋪展開來,構成了小 布拉格 區的骨架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