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崗區被譽為哈市的龍頭之地,南崗城區約在1896年逐漸形成,曾稱秦家崗,屬松花江南岸一級臺地,地處哈爾濱市所轄城區地勢的最高點,海拔為123.2-181.2米,故以自然地理特徵而得名「南崗」。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1918年,北京政府在哈爾濱設立中東鐵路督辦公署。1920年,派兵進駐中東鐵路沿線,解除俄國軍警武裝。9月,收回中東鐵路司法權。10月,開始收回中東鐵路附屬地,並將其改為東省特別區。l2月,成立東省特別區警察總管理處,哈爾濱市成立警察署,下設警察分署。新市街為第三分署,馬家溝為第四分署,西大橋以西為第五分署。這期間並未建立區級政權,實行「警政合一」制,由警察署管轄境內行政及治安事宜。 1928一l931年,適逢軍閥割據,哈爾濱被分為四部分,分別隸屬遼、吉、黑三省軍閥和哈爾濱特別市。南崗地區仍歸屬哈爾濱特別市管轄。
1932年2月7日,日本侵略軍侵入哈爾濱市,南崗區淪為日本殖民地,仍沿用民國時期警察機構統治人民。1934年12月,偽滿洲國公布《保甲法》 ,規定一個警察區域為一保,保不設甲。l937年7月,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除「保甲制」,實行區制,南崗地區設南崗、馬家兩個區事務所。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紅軍對哈爾濱實行軍管。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接管哈爾濱市期間,仍沿用偽滿區制。
聖·尼古拉教堂, 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俗稱喇嘛臺,亦稱中央寺。原坐落在南崗博物館廣場中央。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18日落成;1908年始稱聖·尼古拉教堂,1922年成為俄國東正教哈爾濱獨立教區大主教所在地。 聖·尼古拉教堂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聖·尼古拉」。教堂於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儀式,1900年春動工,當年12月竣工。
聖·尼古拉教堂由東正教教會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設計,由工程師雷特維夫主持修建,其正門上部的聖母像及教堂內部壁畫由俄國畫家古爾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鐘則是從莫斯科運來的,可見俄國人對教堂的重視程度。
"1966年8月23日是個秋陽浮躁的日子。"1964年8月畢業到哈爾濱工作的徐景璋在他的《懷念喇嘛臺》中這樣描述:我意識到它再也不會走進我們的畫紙了,便坐在國際旅行社門前的道牙子上看紅衛兵拆教堂,也算送它上路吧! 喇嘛臺雖是一座木結構建築,但是構致嚴謹,十分堅固。儘管紅衛兵爬上了屋頂和那幾個"洋蔥頭",也只能搖旗吶喊,折騰了好長時間也沒能將十字架拆掉。喇嘛臺周圍人越聚越多,大多是圍觀群眾,將南來北往的有軌電車全阻住了。紅衛兵有些著急了,有人喊"用火燒",也有人叫"用坦克撞",秩序亂成了一鍋粥。正在這時,不知從什麼地方開來一輛消防車,停靠在教堂東面,雲梯支起來了,有人用鋼纜將十字架縛在雲梯上,又折騰了一陣子終於將十字架掀下來。紅衛兵們一陣歡呼。 天色向晚,人們逐漸散去,那教堂還沒被拆除,紅衛兵還得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第二天早晨,我特地到喇嘛臺看看,它只剩下殘牆斷檁了。喇嘛臺就這樣消失了。隨後,"東方莫斯科"也逐漸被肢解,現在只剩下殘鱗敗羽了。
聖·尼古拉教堂1966年8月毀於文化大革命中,教堂的大鐘被拆下後運往五大連池市鳳凰山農場,直到2002年,大鐘才被運回哈爾濱,現存於東北烈士紀念館。
尼古拉大鐘底部直徑840毫米,重約300公斤。於1866年在俄國秋明市製造,1900年聖·尼古拉教堂竣工後開始懸掛,該鐘為尼古拉教堂目前的唯一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