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哈爾濱「老南崗」的故事——聖·尼古拉教堂

2020-12-09 騰訊網

南崗區被譽為哈市的龍頭之地,南崗城區約在1896年逐漸形成,曾稱秦家崗,屬松花江南岸一級臺地,地處哈爾濱市所轄城區地勢的最高點,海拔為123.2-181.2米,故以自然地理特徵而得名「南崗」。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1918年,北京政府在哈爾濱設立中東鐵路督辦公署。1920年,派兵進駐中東鐵路沿線,解除俄國軍警武裝。9月,收回中東鐵路司法權。10月,開始收回中東鐵路附屬地,並將其改為東省特別區。l2月,成立東省特別區警察總管理處,哈爾濱市成立警察署,下設警察分署。新市街為第三分署,馬家溝為第四分署,西大橋以西為第五分署。這期間並未建立區級政權,實行「警政合一」制,由警察署管轄境內行政及治安事宜。 1928一l931年,適逢軍閥割據,哈爾濱被分為四部分,分別隸屬遼、吉、黑三省軍閥和哈爾濱特別市。南崗地區仍歸屬哈爾濱特別市管轄。

1932年2月7日,日本侵略軍侵入哈爾濱市,南崗區淪為日本殖民地,仍沿用民國時期警察機構統治人民。1934年12月,偽滿洲國公布《保甲法》 ,規定一個警察區域為一保,保不設甲。l937年7月,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除「保甲制」,實行區制,南崗地區設南崗、馬家兩個區事務所。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紅軍對哈爾濱實行軍管。1946年1月,國民黨政府接管哈爾濱市期間,仍沿用偽滿區制。

聖·尼古拉教堂, 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俗稱喇嘛臺,亦稱中央寺。原坐落在南崗博物館廣場中央。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18日落成;1908年始稱聖·尼古拉教堂,1922年成為俄國東正教哈爾濱獨立教區大主教所在地。 聖·尼古拉教堂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聖·尼古拉」。教堂於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儀式,1900年春動工,當年12月竣工。

聖·尼古拉教堂由東正教教會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設計,由工程師雷特維夫主持修建,其正門上部的聖母像及教堂內部壁畫由俄國畫家古爾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鐘則是從莫斯科運來的,可見俄國人對教堂的重視程度。

"1966年8月23日是個秋陽浮躁的日子。"1964年8月畢業到哈爾濱工作的徐景璋在他的《懷念喇嘛臺》中這樣描述:我意識到它再也不會走進我們的畫紙了,便坐在國際旅行社門前的道牙子上看紅衛兵拆教堂,也算送它上路吧! 喇嘛臺雖是一座木結構建築,但是構致嚴謹,十分堅固。儘管紅衛兵爬上了屋頂和那幾個"洋蔥頭",也只能搖旗吶喊,折騰了好長時間也沒能將十字架拆掉。喇嘛臺周圍人越聚越多,大多是圍觀群眾,將南來北往的有軌電車全阻住了。紅衛兵有些著急了,有人喊"用火燒",也有人叫"用坦克撞",秩序亂成了一鍋粥。正在這時,不知從什麼地方開來一輛消防車,停靠在教堂東面,雲梯支起來了,有人用鋼纜將十字架縛在雲梯上,又折騰了一陣子終於將十字架掀下來。紅衛兵們一陣歡呼。 天色向晚,人們逐漸散去,那教堂還沒被拆除,紅衛兵還得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第二天早晨,我特地到喇嘛臺看看,它只剩下殘牆斷檁了。喇嘛臺就這樣消失了。隨後,"東方莫斯科"也逐漸被肢解,現在只剩下殘鱗敗羽了。

聖·尼古拉教堂1966年8月毀於文化大革命中,教堂的大鐘被拆下後運往五大連池市鳳凰山農場,直到2002年,大鐘才被運回哈爾濱,現存於東北烈士紀念館。

尼古拉大鐘底部直徑840毫米,重約300公斤。於1866年在俄國秋明市製造,1900年聖·尼古拉教堂竣工後開始懸掛,該鐘為尼古拉教堂目前的唯一文物。

相關焦點

  • 哈爾濱地標性建築——聖 · 尼古拉教堂
    水災過後伏爾加莊園恢復重建嶄新的俄羅斯建築群展示在國內外遊客面前歡迎海內外賓客前來伏爾加欣賞異域風情的冰雪王國   聖·尼古拉教堂是整座伏爾加莊園最核心,最經典的建築,也是莊園文化的中心——莊嚴神聖的聖·尼古拉教堂。
  • 歷史的見證——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
    教堂建設工程由著名工程師雷特維夫主持。著名畫家古爾希奇文克則完成了聖母像及教堂內部的大量壁畫。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鐘都是從莫斯科運來的,耗資巨大。也正由於俄國人對教堂的重視,雖然教堂也因義和團圍攻哈爾濱而一度被迫停工,但教堂還是在1900年12月順利完工,耗時僅一年。聖·尼古拉教堂全部採用木構架井幹式構成。教堂內部圍成巨大的穹頂空間,外部則運用俄羅斯民間木結構帳篷頂的傳統形式。
  • 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一座建築的傳奇:
    ,這座佇立了近七十年的精美教堂建築化為烏有; 鏡頭三:2010年6月,在距離尼古拉教堂原址20公裡之外的阿什河畔,矗立起一座與一百多年前建起、四十多年前消失的尼古拉教堂一模一樣的建築,不同的是新的尼古拉教堂渾身散發著清新的木頭芳香。
  • 風物誌 哈爾濱聖 · 尼古拉教堂下埋藏的秘密
    哈爾濱城史文物館館藏文物:尼古拉教堂明信片1900年教堂建成,成為全城制高點,逐漸形成哈爾濱的城市中心。哈爾濱城史文物館館藏文物:1913年尼古拉大教堂出生登記 (大司祭別卡爾斯基籤名)這座教堂的建立,標誌著俄國東正教大規模在哈爾濱活動的開始。
  • 黑龍江故事:哈爾濱曾經的地標,聖尼古拉教堂
    美麗的北方城市哈爾濱,在我國諸大城市中是最年輕的,城市的歷史剛剛80多年,但它卻以其獨特的風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美麗的太陽島迷人的松花江、古老而又華麗的法俄式建築這些構成了哈爾濱的主體
  • 聖·尼古拉教堂,為人們找尋那個年代的記憶
    最終成了哈爾濱人遙遠的記憶。阿什河畔的這座船形建築,就是復建的20世紀哈爾濱三大名片之一的米尼阿久爾餐廳,在這裡,純正的俄式大餐、地道的龍江菜,以及粵菜大廚的高超廚藝必將帶給您味覺上的享受。「米尼阿久爾」 的俄語意思是"精美的藝術品」,餐廳外形酷似一艘大船,共分為三層,一層以中餐為主,二層以西餐為主,三層是露天平臺,可提供燒烤或舉辦小型派對。
  • 不該被遺忘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哈爾濱人心中永遠的痛
    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哈爾濱受到來自俄國的文化衝擊,各種教堂不斷興建。俗稱喇嘛臺的聖.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構教堂的精品,以其精確的比例,錯落的形體,精美的裝飾優雅的造型,昭示其神聖的特質。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座堪稱精品的建築,文革期間被拆毀,人們再也無法目睹其迷人的風姿,只能在這些老照片中追尋往日的繁華。
  • 聖·尼古拉大教堂:「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
    打從沙俄殖民者在哈爾濱落腳之初,並選定在秦家崗建立中東鐵路局的管理機構開始,尼古拉二世的寵臣們,一方面為了表現對沙俄帝國的效忠竭力推進"黃俄羅斯"計劃在東方的實現;另一方面,為彌補遠居異國,懷念故土時有的孤獨感,確定按照俄羅斯民族似乎有約定俗成習慣:哪裡有俄羅斯人,第一幢建築便是東正教堂。
  • 不該被遺忘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哈爾濱人心中永遠的痛
    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哈爾濱受到來自俄國的文化衝擊,各種教堂不斷興建。俗稱喇嘛臺的聖.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構教堂的精品,以其精確的比例,錯落的形體,精美的裝飾優雅的造型,昭示其神聖的特質。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座堪稱精品的建築,文革期間被拆毀,人們再也無法目睹其迷人的風姿,只能在這些老照片中追尋往日的繁華。
  • 哈爾濱"聖•尼古拉"穿越43年時空"復活"
    日前,一座與43年前從哈爾濱消失了的聖·尼古拉大教堂一樣且原大的複製建築,悄然呈現在哈爾濱市郊。    這座位於哈爾濱市香坊區成高子鎮東南五公裡處的聖·尼古拉大教堂複製建築是由我省企業家黃祖祥投資建設的,這個複製後的教堂建築也採用了同原建築一樣的純木製結構。為了逼真再現當年聖·尼古拉教堂的風採,建設方專門從俄羅斯國家功勳建築師柯拉金處購買了當年的原設計圖紙,並邀請建築師本人來哈爾濱指導複製工程。
  • 哈爾濱經典大教堂
    原貌聖·尼古拉大教堂聖· 尼古拉教堂,俗稱"喇嘛臺",曾經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當年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   教堂座落在被俄國人稱為"新城區"(南崗區中心)的廣場,中心也稱為中央寺院。
  • 老照片裡的聖·尼古拉教堂,你不知道有多驚豔,堪稱上帝視角
    有些則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永遠活在記憶中,比如,哈爾濱的聖·尼古拉教堂。說起聖·尼古拉教堂,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哈爾濱的城史。其實,哈爾濱的建城史並不長,公元19世紀初,哈爾濱還只有幾十個自然村。198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開工建設,大批俄國殖民者和中國內地民工紛紛湧入,工商業及人口迅速聚集。
  • 布格拉——聖尼古拉教堂,火藥塔,聖詹姆士教堂
    從老市政廳鐘樓下來,走到了老城廣場 西北 側的 聖尼古拉 教堂,這個潔白的巴 洛克 式教堂隔著廣場的對角線,與哥德式的提因教堂相向而立。沒有參觀到提因教堂的內部,自然不能再錯過 聖尼古拉 教堂了,好在這座教堂的內飾還算是華麗,除了精美的壁畫,尤其是那盞從穹頂懸掛的吊燈,營造出一圈燭光的效果,讓教堂內部增色不少。從老城廣場往東走去,沒多遠便是黑色高聳的火藥塔,這座哥德式建築在15世紀後期修建完工的時候,算是老城的東城門,是當時 布拉格 的標誌性建築,當時的用途是徵收關稅的地方。
  •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哈爾濱的中心點現已拆除
    如果現在進行原址復建這個理由就說不清了,很容易被認為是崇洋媚外,並不值得提倡,特別是它所處的位置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中心點,就讓它存在於回憶裡吧。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亦稱「中央寺院」,俗稱「喇嘛臺」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東正教堂之一,原址位於哈爾濱市秦家崗中心廣場,即現在的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紅博廣場正中央,建成時是全城的制高點和標誌性建築。
  • 尋秘哈爾濱-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在哈爾濱現存的大教堂中,保存狀況最好的建築遺存是位於果戈裡大街和革新街交口處的一座紅白相間的磚木結構教堂。這座雄偉而精美的教堂被大家稱為革新街教堂或者士課街教堂。它的正式名號是哈爾濱天主教堂聖母無染原罪堂。而1958年之前它被稱為聖阿列克謝耶夫(聖阿萊克西)教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東正教堂。
  • 哈爾濱耶穌聖心教堂:當年唯一的「暖教堂」
    今年下半年,隨著地鐵一號線的通車,伴著東大直街鞍山街教堂廣場的改造,這3座教堂勢必成為哈爾濱教堂遊最值得遊覽的地方。25日,記者來到東大直街211號,探訪這座有著哥特尖頂的波蘭人在哈市建造的唯一有暖氣的百年教堂。 教堂前部曾有單獨的鐘樓在東大直街與龍江街交口附近有座美麗的教堂,兩個鋒利的尖頂,足有九層樓那麼高。
  • 「聖尼古拉(教堂)藝術館」,感受遠東第一東正教堂的信仰
    用過早餐之後,我們第一站是正式參觀「聖尼古拉(教堂)藝術館」,教堂建造以及現在維持的現狀都很有品質,因為實質上更是藝術館,此教堂並沒有宗教意義更多的是參觀學習。                    很多遊人來哈都會欣賞一下美麗的索菲亞教堂,但可知道幾十年前,聖尼古拉教堂才是哈爾濱出名的地標建築。六十年代來過哈爾濱的人及老哈爾濱人應該對此都有印象。
  • 聖.伊維爾教堂 初露芳容已驚豔
    聖.伊維爾教堂建成於1908年,面積五百多平方米,原為駐哈爾濱俄國外阿穆爾軍區的軍用東正教堂,折衷主義建築,磚木結構。   聖.伊維爾教堂在哈爾濱70多個教堂中,地位和風格有些另類。   它具有俄羅斯傳統風格的球型尖塔教堂,又突出了東羅馬的拜佔廷風格。   教堂共有7座球型尖塔的洋蔥頭,分布在教堂大廳和鐘樓以及聖壇的頂部位置。7個蔥頭,別說在哈爾濱,即在當時的中國是唯一的。
  • 遠東最宏偉的東正教大教堂——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為什麼被強拆?
    但是,老一輩的哈爾濱市民卻認為這座華麗壯觀的大教堂根本不值一提,在他們的記憶中,有資格代表哈爾濱市的,是另一座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教堂——聖尼古拉教堂。這就要說到哈爾濱的一段屈辱歷史了。1907年,駐紮在哈爾濱「保護鐵路」的俄國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因為信仰東正教的士兵們需要一座禱告用的教堂,於是修建了一座木結構的教堂,這就是索菲亞教堂的前身。
  • 伏爾加莊園:哈爾濱最美的俄式風情
    伏爾加莊園位於阿什河畔,佔地60多萬平方米,是以哈爾濱歷史為依託,以俄羅斯文化為主題,集旅遊觀光、會議培訓、文化交流、活動慶典、戶外運動等功能為一體的4A級文化旅遊度假區,是由民營企業哈爾濱東建集團投資建設。園內復建了聖·尼古拉教堂、米尼阿久爾餐廳等30多座經典的俄式建築,形成了國內罕見的獨特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