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智慧總是能令世界震驚,古人也是給現代留下了無數的超級工程。比如說萬裡長城,數千年屹立不倒,現代人都不一定建的出來。都江堰,公元前250年開鑿,在兩千多年裡一直在發揮作用,它使得成都成為聞名遐邇的天府之國。除此之外還有樂山大佛、京杭大運河、故宮、秦始皇陵、秦直道、四大名窟等等,不過偶爾古人也會有一些爛尾工程。阿房宮算一個,但古代最大的爛尾工程還有另一個。
這便是陽山碑材,陽山碑材距離南京主城大概是23公裡。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從侄子朱允炆手裡搶走皇位。但他到底是謀反,所以政權在最開始並不穩定,他也是打著老爹的名義靖難的。為了籠絡人心,也是為了表達一下自己的孝心,便打算要建一個巨型的石碑來歌頌一下朱元璋的功德。位置選定在南京城郊區的一個古採石場,現在的位置是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西北側的陽山南坡。
選定位置,便徵集全國上萬的工匠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9千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如果這塊碑建成,便是有高78米,重三萬多噸,可想它的宏偉壯觀。如今的還只是當年沒修成的,倘若修成又是一奇蹟,所以世界第一碑這名號,陽山碑材當之無愧。
為了能得到碑材,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有無數的民工累死在這裡。碑石附近有一個墳頭村,便是當時民工合葬的地方,堪稱萬人坑,在採了一段時間後。三塊石材基本上都成型,碑額甚至已經跟山分開,碑身跟碑座也僅僅是一端相連。但它卻被棄了,沒有再使用,更為奇怪的是,如此一個大工程明史竟然沒有記載。
還是靠著清朝詩人的詩,以及永樂年間文人的日記才間接證明陽山碑材的傳說,確實是朱棣為朱元璋歌頌所修的。開工時間耗費了一年半,但不知為何停工,後世猜測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個便是明朝國事衰弱,因為碑的修建年份很有可能在永樂初年,當時盛世還沒有形成。後來的盛世是朱棣日以繼夜的努力下才達成的,登基之初明朝經歷四年的戰亂,百姓的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
國庫自然也不夠充實,所以搞了一年半沒錢修了。第二個原因是朱棣想要遷都北京,所以不用了,早先朱棣的封地在北京。他在南京住得不習慣,加上北京是北方的一道屏障,於是這位天子便想要去守著國門。京城遷去北京,南京只是個陪都,這項工程又耗費民力。朱棣不昏庸,不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所以便下令停修。最後一個說法是考慮當時的技術,南京的地理跟氣候本來就有限制,古代一般使用的都是滾木或者是冰運。
這在南京行不通,運輸是一個很大的麻煩,當時做不到,因此停下。不過到了現代,陽山碑材可是南京一個旅遊的好去處,這壯觀的碑材是一處,如此的宏大,舉世罕見。附近還以陽山碑材為主題建造了明文化村,求的便是再現歷史場景。它的附近不遠還有湯山猿人洞,這是猿人的重大考古突破,2014年便建成了湯山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