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朋友來家裡做客。作為東道主,我當然要好好展示一下我的廚藝。朋友是一位和我一樣無辣不歡的小夥伴。本想做個麻辣香鍋或者涮火鍋什麼的,但是想想都覺得有些落俗套。於是在記憶中翻找著又辣又好吃的美食。突然腦中靈光一現,想到重慶江湖菜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道: 燒雞公,有人也叫它重慶雞公煲。燒雞公屬於火鍋的分支,一鍋麻辣料燉煮過的雞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架在火上把各色豆製品和蔬菜放在湯裡涮著吃。和四川火鍋不同的是,它的主料是雞肉,而且是雞燉好了連著湯上桌的。
我和燒雞公的初次相遇是在北京簋街附近的一條小街上。我在路上走著,突然聞到一股辣香。這種香比火鍋店飄出來的牛油香更清冽一些。我往路邊尋,才發現路邊新開了兩家飯館,招牌都是紅底黃字「重慶燒雞公」。我湊近過去看看,這兩家店應該是同一個主人。店很小,也就兩三張桌子,有食客的桌子擺著電磁爐,上面架著一個熱氣騰騰的大鍋。
這燒雞公我是第一次聽說,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於是進店點了一鍋燒雞公,還點了幾樣蔬菜,算是嘗鮮吧。等鍋的時候和老闆聊天,老闆說剛來北京打拼不久,本想在熱鬧的簋街開店,但是租金太貴,所以就選著了這裡。燒雞公當年在南方很流行,北京還不多。他聽說北京人喜歡吃四川火鍋,所以決定試一試。雖然是小店,但是他家的燒雞公都是按照標準配比和製作流程製作,也算是半個連鎖店吧。幾個月下來經營得不錯,剛盤下了旁邊的店鋪,兩個店的面積能容下更多的客人。
正說著燒雞公就來了。紅彤彤火辣辣的一大鍋,幾隻整個的紅辣椒在紅湯裡快樂地跳動著,滿滿一鍋都是已經燉成棕紅色的雞塊兒,配上蔥段和香菜很是好看。面前這一鍋讓我有點犯難,因為一個人吃確實有點多。不過等我開吃起來後,這種想法瞬間就沒有了。因為湯裡的辣麻雞塊已經燉到軟爛,特別進味兒,又麻又辣還帶著醬香。一會兒功夫,大半鍋的雞肉就變成了我盤中堆成小山的骨頭了。因為是一隻全雞被分切成小塊先過油然後再放在鍋裡燉煮,每一塊雞肉都是越嚼越有滋味,我還要了一碗米飯一起吃,因為實在太麻太辣了。
據說做燒雞公要用幾個月大的散養土雞,加上麻辣川椒調料用大火在鍋裡爆炒,以完美保留土雞原有的鮮美。然後再放在陶瓷煲中加入火鍋的湯料小火燉煮,直到雞肉和麻辣味完全融合,燒雞公就做好了。後來大家覺得吃得不過癮,雞煲裡的湯倒了也可惜,就發展成火鍋的形態:先吃雞肉,再涮菜,精華都下肚才好。悶頭吃完才發現,我已是面紅耳赤,大汗淋漓,和跑了兩公裡的效果差不多。
後來我發現有網上賣燒雞公調料包,發貨地是重慶。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訊。買來嘗試一下,除了一包類似味精的乾料我從來不放,用調料包做出來的家庭版燒雞公很成功。有了調料包,,就算是廚房小白都能搞定這道大菜,而且最重要的是味道絕對不輸給那些老江湖。買好土雞,拿出調料包,快快操練起來。重慶燒雞公,隨時可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