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記錄】凍米糖裡的徽州

2021-02-26 左語右文

(圖片來自網絡)

「凍米糖」,想起來都是個香氣四溢的詞語。它縈繞在甜美的徽州鄉村情愫裡,在這臨近年關的寒冷冬夜,飄蕩浮現,招惹得我舌下生津。

 童年記憶裡,在臘月初的某個陽光璀璨的日子,母親把當年新收回家的糯米在大鍋上蒸熟,待到涼透後,小心的搬到陽光下去曬,太陽稍微偏西失去了熱情,趕緊收回家晾在廚房的閣樓上。窗戶要關好,不然被寒風一吹,糯米飯被凍傷就沒有了價值。連續的幾天的伺候,曬乾的糯米飯是晶瑩剔透,飽滿豐腴,粒粒璣珠,滿滿的一洋鐵箱。

然後發麥芽,兩三斤小麥用水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放在飯籮裡等它們發芽。為能使小麥發芽,飯籮往往都是放在鍋裡,裡面是適應的溫度。天冷時還要略微把鍋囪小火燒一把。

三五天之後,不見天日的麥芽(應該是胚根)相互的纏繞一團,也就等來父親的專長——-熬糖。煮鍋糯米飯,涼卻之後把麥芽放進去,一起搗爛,加入適量的溫水,靜靜等它們發酵催化。

大概三五個小時之後,清澈的麥芽糯米飯水開始變渾濁,米的糖份也就出來了。拿了做豆腐的那過濾的棉布袋,把糯米飯麥芽濾出來居然是大半鍋「糖水」(幾乎沒半點甜味)。然後能做的就是誰都會的熬糖了。

屋前的老雜樹根早已劈好曬乾,挑一擔放在廚房,細緻的持續不斷的塞進鍋膛。從廚房到堂前,從堂前回廚房,那沸騰的一鍋水似乎沒有半點變化。晚飯吃好,鍋碗洗罷,還有半鍋水在熬著。

那年月,晚上又沒電視可以消遣,小孩子的心思就是在熬糖,呆在廚房裡抓耳擾腮肚子裡都爬出只腳來嚷嚷:「姆媽,還沒好啊,還沒好啊!」不過,他們不是為了喝口米糖。

因為鍋底的米糖往往是舀不起來的,直接用水洗可惜啊,母親總有辦法,炒些玉米粉倒進去,糖把粉們親密無間的團結在一起,可以趁熱搓成小糖球或是條狀,涼卻之後,那硬硬的一塊含在嘴裡,半天都化不開自然也吃不完,味道足,過癮!有的人家還要熬鍋山芋糖,小孩有了兩天的焦慮與幸福。

瞧著年關將至,碰巧天公不作美。好,就炒米吧。燒著了大鍋,那硬柴是不要的,火勢兇猛,不聽使喚。最好是黃豆萁,身材嬌小,添它火就旺。棕樹葉做成的扇形小畚箕和鍋的弧度時吻合的親密無間,還有竹丫扎的小刷把。

拽出竹筒裡炒了多年都漆黑的砂子,在鍋裡先炒得燙手,溫度適宜後,一小碗的凍米倒進幾乎冒幹煙的鍋裡,小刷把沿著鍋底呼拉呼拉的幾下,凍米在瞬間綻開成白淨的胖子,母親麻利的三下兩下用小畚箕把炒米鏟進細篩,譁啦兩下,砂子落回鍋裡,熟的炒米進了身後的洋鐵箱。

孩子們嘛,自然是迫不及待的抓一把,塞進嘴裡過,母親在邊上笑眯眯的:急啥急啥,別噎著!

約好師傅來切糖的日期,炒幾斤芝麻,條件好的,再炒幾斤花生仁。切糖的師傅總是在孩童們的翹首期待中神氣的姍姍而來,用拌糖的如同船槳一樣的板條背著個木頭糖框,裡面捆著一張蘆席抱著幾塊長方體木板。

然而,令孩子們興奮的是切糖刀,刀片很薄,卻是錚亮錚亮的,比家裡的菜刀大三四倍,看了都頭暈目弦。

熬的米糖倒進鍋燒沸騰之後,師傅用「船槳」在裡面不停的劃著,時不時的弄一點上來,大拇指和食指粘一滴,輕輕的開合試探糖的濃度。

萬一不夠要求,還要放幾斤白糖進去。熬好之後,炒米啊,芝麻啊,花生啊,有的人家還有紅綠蜜餞絲,全部倒進鍋裡。

拌勻透了,用乾淨的臉盆盛入放在面板上的糖框裡,基本撫平後鋪上那蘆席,師傅奮不顧身的在上面勻稱把邊邊角角都踩結實。撤去蘆席,用專用木塊整個人都使勁壓上去,瞧著再也沒不平整的地兒了,才把糖框取下來。

一整塊碩大的凍米糖呈現在面前,紅黑白熱熱鬧鬧的簇擁著,隨著師傅手起刀落,那香味不容分說的直入心脾。那享受的快樂,在漫長的等待中,終於敞開了心扉,來到人們的面前。

吃一塊吧,看看我的家的味道,別客氣啊,父母總是笑呵呵的拿起一塊,遞給身邊的村人。

孩子們呢,自然早就開始啃得不亦樂乎嘍!

年關今又至,凍米糖的味道,又來了,徽州的年味,也就到了。

相關焦點

  • 被乾隆「帶火」的豐城凍米糖 在匠人的「傻氣」裡傳承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四四方方的紙包,一包凍米糖、一包燈芯糕,分別用紙繩紮好,這是豐城人拜年時必帶的兩樣點心。」江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豐城凍米糖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遊兵幹告訴新京報記者,「記得我小時候,每年過了臘八,家家戶戶開始做凍米糖,油炸糯米的焦香和著麥芽的麥香,整個村子都包裹在一種過年的甜蜜裡。」
  • 凍米糖——品出年味與情懷
    他說,做凍米糖的起因就是在外面做生意時,別人說現在凍米糖沒有原來的味道了,為了找回這個味道,他開始凍米糖的手工製作。 豐城凍米糖非遺傳承人 遊兵幹(讓每一個豐城人民和別人分享豐城凍米糖的時候都有一種自豪感,這是我最終堅持把豐城凍米糖的傳統工藝做到今天的最終動力。)
  • 風物誌丨凍米糖,小時候的味道
    小時候家裡要切凍米糖的時候,那就是離過年很近很近了。在我的印象中,我家就切了一次凍米糖。因為切凍米糖是一門技術活,要有經驗豐富的師傅來掌控這糖油的火候,還要用專門的模具,不是過年,一般人家也不切糖,也不會備著切糖的工具。
  • 贛菜系列:豐城凍米糖小吃
    豐城凍米糖,江西省豐城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豐城凍米糖為豐城市優秀傳統產品,俗稱"江南小切",以其"潔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獨特風味聞名天下。據《豐城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豐城開始製作凍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 凍米糖裡的年味!小時候的零嘴你還記得啥滋味嗎?
    在金華,歷來就有過年切凍米糖的習俗。凍米糖種類很多,早米糖的香,糯米糖的松,小米糖的脆,玉米糖的甜,米花糖的酥,土生土長的金華人都有深刻感受。傳說此俗已流傳了近千年,至今仍在延續著。
  • 曬魚乾 做凍米糖 年味撲面而來
    本報訊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在大洋鎮一個小漁村裡,隨處可見壯觀的曬魚乾場景。除了魚乾,凍米糖也開始做起來了,小村裡年味兒撲面而來。
  • 江西老字號,豐城凍米糖名揚天下
    豐城凍米糖為什麼會叫凍米糖?是因為我們老祖宗教我們做凍米的時候一定要在立冬以後,因為這個時候空氣和土壤的水分都很少,非常乾燥,然後溫度也比較低,水容易結凍,這個時候做出來的凍米子它是自然的,陰乾而不是暴曬,一般應該要達到3到4天。
  • 【白色凍米糖】吃不膩的味道中藏著故鄉
    這邊,鄧建國新出鍋的凍米糖剛被打條切片,80歲的曾華初婆婆慢悠悠地拈起一片,細細地品嘗起來。甜而不膩、鬆脆爽口、落口消溶,一片凍米糖下肚,曾華初心滿意足地說:「『大興齋』的凍米糖不愧是『百年祖傳』手藝,與眾不同。」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數九寒天,又到了凍米糖飄香時節,已經做了23年凍米糖的王誠忠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香松酥脆的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王誠忠是浙江金華金東江東鎮上王村人。浙江一帶喜甜,糕點、甜食的品類數不勝數,金東也不例外。這其中,凍米糖承載了大多數金東人兒時的美味。凍米糖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以「江南小切」而出名。
  • 江西傳統特色小吃,年貨,凍米糖的加工方法
    凍凍米糖是中國的傳統年貨,屬於糕點類。凍米糖酥脆香甜,清白如雪,清香爽口,入口即化,風味獨特口感好,食後令人回味無窮一直以來深受大家的喜愛。在中國做凍米糖的方法多種多樣,我今天介紹的是江西凍米糖的加工方法,江西凍米糖也有好多種類,今天選一種最高檔的凍米糖與大家分享。
  • 江西豐城凍米糖,香脆酥甜,風味獨特,你吃過嗎?
    豐城凍米糖是江西眾多傳統名小吃中的佼佼者,曾被評為江西五大傳統名點之一。豐城人民矢志不渝的發展創新凍米糖,同時傳承、豐富其內在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小一塊凍米糖也轉變成了豐城人寄託鄉愁的符號。江西豐城凍米糖是豐城市優秀傳統食品,俗稱"江南小切"豐城凍米糖為什麼會叫凍米糖?
  • 今日常山丨凍米糖,凝固在舌尖上的芳華歲月
    片片凍米糖,件件躬耕事,悠悠歲月情……三百六十五個日子,緩慢而有力地穿行在二十四節氣裡,也許你不曾留意歲月的味道,但我十分清楚:凍米糖,是凝固在舌尖上的芳華歲月!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像個淘氣的孩子,有時躥在「年」前,有時躲在「年」後,真正的孩子們卻一直無憂無慮地泡在年味裡,享受凍米糖般的舌尖美味!唯有勤勉的老鄉悄悄地開啟新一年的凍米糖醞釀之旅!走向春意萌動的田野,捯飭好甘蔗種苗床,只待驚蟄一聲雷響,就可順利入駐,及至清明時分擇優株移入大田靜待茁壯!
  • 立冬後老底子美食重現江湖 土香腸、凍米糖生意開張
    浙江在線11月15日訊  每年立冬時節,杭州閘弄口農貿市場裡有兩樣東西特別受歡迎:金華蘭溪於師傅的傳統香腸和來自江蘇徐州馮師傅的凍米糕,他們都各自有一大撥「粉絲」。  昨天,讀者杜先生打進本報96068熱線說:「於師傅的傳統香腸和馮師傅的凍米糖又回來啦,今年好像還有一些新品種,你們快去看看吧。」
  • 開化純手工凍米糖,咬一口都是童年的味道!來一塊嗎?
    在那物質匱乏的年月裡,凍米糖曾經是許多人甜蜜而溫暖的惦記,那滲入了感情的味道,勾起了人們心底的溫情,勾起了對家鄉的懷念。2月4日,記者在音坑鄉泗州村王愛嬌家中看到,她和丈夫正在熬製麥芽糖、翻炒米花,用傳統工藝為客戶手工製作凍米糖,作坊內彌散著凍米糖的溫暖和香甜。
  • 吃一口凍米糖,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文章中提到的炒米糖估計就是凍米糖,老家也有炒米,只是用來做米糕。不管是做凍米糖還是做米糕,都意味著快要過年了。何止凍米糖,臘月還沒到來,迎接新年的喜悅已從家家戶戶門口曬著的竹匾上蔓延開來,糯米飯幹、米糕米、糯米花、番薯片、芝麻、花生,張羅的都是新鮮的年貨。
  • 舌尖上的記憶徽州,這些美食你都吃過嗎?
    工藝口感頂市酥是用炒熟的上好芝麻研粉和糖加料製成,用一張小紅紙包成長約3釐米、寬約2釐米的長方塊,入口即化,餘味綿長,從南宋至今經久不衰。小編百科徽州民諺曰:「拜年不帶頂市酥,請君不要進廳堂」。在老徽州人的記憶裡,拜年不帶上盒頂市酥,可是不受主人待見的喲!乾隆皇帝在喝茶時,江春夫人將熬好的糖稀撒上炒熟的芝麻粉,做成細條狀圈了幾圈,然後用紅紙包好呈現給皇帝吃。
  • 頂市酥:紅紙包著的「徽州年味」
    近日,記者來到古徽州的一家糕點作坊,探訪徽州傳統糕點「頂市酥」的製作技藝。   待包裝的頂市酥 餘皓 攝   頂市酥,在徽州方言裡又名「紅紙包」,是徽州別具特色的地方糕點。   萬安老街臨河而建,該食品廠的負責人祝桂花介紹,頂市酥所使用的是精製的白芝麻,芝麻炒制之前的清洗是在流動的河水裡漂洗完成的,而且須在凌晨3點的河水裡漂洗,到早晨8點就必須結束。
  • 【話說東至】凍米
    凍米倪國先一進冬月,開始降霜,上凍,風裡透著寒意,冷了。母親抬頭看天,鍋底一樣黑的天上,鑲滿粒粒星子。看樣子,接連晴上幾天應該沒有問題。母親將甕裡的糯米舀出來,用井水淘,淘三遍,倒進大盆裡浸著,浸三天。第四天中午,母親將糯米撈在筲箕裡瀝水,瀝乾後,倒進飯桶裡,飯桶坐在柴鍋上,鍋下是乾柴與烈火。
  • 永安小吃:芋包米凍叉叉粿 美食招人夢裡回
    原標題:永安小吃:芋包米凍叉叉粿 美食招人夢裡回 在那裡要上一、二元錢的「叉叉粿」、「粿條筒」或「烤米凍」,攤主便會將你點的小吃飛快地切入小碗遞上,讓你坐在小桌邊,用一柄小小的竹叉沾著蒜香的醬油悠然享用。   來永安嘗嘗著名的小吃,煨豆腐可是非常不錯的呢。豆腐切好放到鐵鍋裡,放上魚、排骨、水等,用火慢慢煮,煮好了之後蘸點醬油、冰糖等製作成的汁來吃,口感極好的。
  • (徽州美食)那些香米做成的點心
    可是,在精緻生活的徽州人眼裡,米是製作各種美味食品的重要原料,純米,或雜糅各種食材,煎炸蒸煮,細火慢燉,製成一道道風味獨特的珍饈美食,既有地域特點,更推而廣之,風行天下。      秈米的點心主要有發糕吧,把米泡一個晚上,磨成粉,放進老酵,待到發起,拍成小圓餅形狀,蒸成發糕,這便是著名又簡單的深渡發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