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2020-12-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萬隆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來源:新華社責任編輯:許果果2015-04-22 21:19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60年前,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聚首印度尼西亞萬隆,第一次召開了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那麼,是什麼樣的時局造就了這次會議的召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非拉地區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湧。到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亞非地區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獲得獨立的國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國際關係,以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與此同時,世界兩級格局形成,美蘇冷戰日益加劇,處在兩大強權爭奪的中間地帶的亞非國家極度缺乏安全感,亞非地區成為世界各種矛盾和衝突集中的地區。

    1954年9月,在美國的策劃下,以反共反華為目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美國利用這個組織把冷戰正式引進了東南亞地區,以「遏制」新中國,還同臺灣當局籤訂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公開在中國臺灣地區進行戰爭挑釁。1955年,在美國的策劃與支持下,旨在鎮壓中東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立。美國通過這一組織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亞太地區的軍事同盟體系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月形軍事同盟條約網。此外,美國還加緊向亞非拉國家進行滲透。

    在這樣歷史背景下,1953年8月,時任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率先提出召開亞非會議設想。1954年4月,南亞五國總理在科倫坡召開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會上,五國總理討論了印尼總理提出的「舉行一次更廣泛的亞非國家會議的可能性」的倡議。1954年12月底,南亞五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決定與會五國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25個亞非國家和地區參加,並定於1955年4月在萬隆舉行。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衝破重重障礙,如期舉行。此次會議因在萬隆舉行,故又稱萬隆會議。

相關焦點

  • 背景資料:萬隆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  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60年前,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聚首印度尼西亞萬隆,第一次召開了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那麼,是什麼樣的時局造就了這次會議的召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非拉地區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湧。
  • 歷史今日4月18日:萬隆會議召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群山環抱的秀麗城市萬隆舉行。這次會議後來又被稱為「萬隆會議」。亞非會議是由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五國於1954年12月29日聯合發起的,共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了萬隆會議。
  • 讓萬隆精神綻放新的光彩——寫在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之際
    萬隆。來自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成員,共同走在從豪曼飯店到獨立大廈的路上。 雖然他們對祖國和世界的未來抱有不同夢想,但他們心中清楚,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相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佔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沉默的大多數」,將要發出長期以來埋藏在心底的聲音,以不同於殖民者的方式去贏得尊嚴和繁榮。 歷史就這樣鑄就了一座光芒四射的裡程碑。
  • 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   1955年4月18日--24日,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
  • 萬隆會議與新中國外交
    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亞非地區已出現30個民族獨立國家,但殖民主義在亞非地區的統治遠未結束,西方列強不甘心將殖民利益拱手相讓。因此,加強相互間團結合作,反對新老殖民主義,捍衛民族獨立,獨立自主發展民族經濟,支援被壓迫民族解放鬥爭,維護世界和平與合作,既是亞非獨立國家的迫切願望,也是萬隆會議召開的根本宗旨。
  • 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讓萬隆精神綻放新的光彩
    萬隆。來自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成員,共同走在從豪曼飯店到獨立大廈的路上。  雖然他們對祖國和世界的未來抱有不同夢想,但他們心中清楚,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相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佔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沉默的大多數」,將要發出長期以來埋藏在心底的聲音,以不同於殖民者的方式去贏得尊嚴和繁榮。  歷史就這樣鑄就了一座光芒四射的裡程碑。
  • 4月18日:萬隆會議召開
    重大事件  20世紀前  1025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加冕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波蘭國王。  1604年——一場強度為芮氏8.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美國舊金山,僅僅75秒,舊金山幾乎一片瓦礫。  20世紀  1906年——中國革命黨和君主立憲派展開論戰。
  • 紀念萬隆會議50周年:萬隆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
    訪巴基斯坦高級研究員拉赫曼  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 陳一鳴  「萬隆會議雖然是在廣大亞非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背景下召開的,但會議所體現出的發展中國家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在50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現實意義。」
  • ——萬隆會議
    中國走向亞非第一步 ——萬隆會議   1955年1月15日,印尼總理代表緬甸、錫蘭、印度、巴基斯坦四國總理致電中國政府,邀請中國參加當年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 萬隆會議及其精神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
  • 阿卜杜加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萬隆會議重要指導原則
    新華網雅加達6月27日電(記者翟景升 餘謙梁)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尼第三大城市萬隆舉行。6年後,25個亞非獨立國家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宣布組成不結盟運動,成為亞非會議的延伸和繼續,也開創了亞非拉
  • 萬隆會議60年之際 回眸首次萬隆會議:周恩來「舌戰」外國代表
    1955年,萬隆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在印度尼西亞召開,距今已經60年了。中國參加了那次會議,代表團由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領。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又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為了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 > 萬隆會議60年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 (Asian-African conference)。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會議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
  • 親歷者及後代談萬隆會議印象:歷史的見證 永恆的記憶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60年前,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齊聚一堂,召開了歷史上首次由亞非國家自發舉行的國際會議。    60年後,新華社記者走訪萬隆會議親歷者或其後人。過去的21000多個日子,並未令那段記憶蒙上煙塵,許多點滴細節至今說起,依然那麼鮮活。
  • 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    1955年4月18日--24日,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發言,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並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為各國普遍接受,為會議成功奠定了基礎。
  • 萬隆會議對當前中國外交的啟示
    萬隆會議是新中國繼1954年日內瓦會議之後參加的最重要的大型多邊國際會議,對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和推進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的意義重大。萬隆會議會議期間,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一些國家製造紛爭和矛盾,並對中國發出詆毀性言論,企圖分裂會議。
  • 萬隆會議:新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努力
    萬隆會議為新中國打破孤立困境、融入世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國際聲譽。  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由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五國發起的,沒有美蘇大國參加的,由民族主義國家獨立舉辦的重要國際會議。
  • 萬隆會議六十周年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攝   以「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為主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系列會議19日在雅加達開幕。來自80多個國家的政府高官參加了19日和20日的亞非高官和部長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預計將參加4月22日至23日舉行的政府首腦會議和4月24日在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
  • 回顧萬隆會議 周恩來不負眾望三次力挽狂瀾(圖)
    成就今天難免要緬懷歷史。5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危機四伏的國際環境中艱難開幕了,而遲到了整整40年的第二次亞非會議也即將於4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記「萬隆會議」所歷經的驚濤駭浪,不能忘記在29個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萬隆精神」。
  • 歷史回眸:周總理在60年前是如何斡旋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9日,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作補充發言。這18分鐘「求同存異」的補充發言徵服了全場,樹立了新中國真誠友好的形象。資料圖片亞非峰會今舉行將重走萬隆「老路」系亞非領導人60年第三次聚首,將發表重申萬隆精神有關文件新京報訊 (記者韓旭陽)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將於22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和萬隆舉行。這是繼1955年亞非會議、2005年亞非峰會之後亞非領導人的第三次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