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火爆螢屏 引發對傳統文化教育思考

2020-12-13 浙江在線

2017-02-08 23: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紀馭亞 石天星

《中國詩詞大會》現場。 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請戳:

獨家專訪丨央視總導演揭秘《中國詩詞大會》

熱評丨用詩歌點燃文化自信

記者評論: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康震:詩詞要隨心攜帶

《中國詩詞大會》上擊敗學霸的題目,你敢挑戰幾首?

專訪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 中小學時代正是讀詩的好年華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隨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幕,全國觀眾關注的詩詞嘉年華雖然告一段落,但由之引發的經典誦讀熱方興未艾。我們該怎樣傳承、弘揚祖先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上復興之路?我們的答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我省各地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多管齊下、三方聯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孩子心田,浸潤孩子心靈。

「晨誦、午讀、暮吟」,是每個拱宸橋小學孩子的日常功課。拱宸橋小學供圖

經典誦讀進校園 

這個寒假,杭州拱宸橋小學的孩子們成了《中國詩詞大會》的鐵粉。「有家長反饋,早上起床時,孩子就會跑過來和爸爸、媽媽用『飛花令』對詩,趣味盎然。」該校分管國學的汪霞老師說。

杭州拱宸橋小學是全國推廣國學教育的龍頭學校,從2003年至今,國學的種子在這所運河邊的小學已生根、生長14年之久。每個上學日,「晨誦、午讀、暮吟」,即每天早晨、中午、傍晚,孩子們各抽出10分鐘誦讀經典國學,校園裡總是「飄蕩」著各個班級誦讀古詩詞的聲音。古詩詞教育像「種子工程」,可以「不求甚解」,但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浸潤和薰陶中,引導孩子們成長為「具有中國靈魂的現代君子」。

「剛開始,我們選擇大字拼音讀本,學生背、老師查,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高。」汪霞說,10餘年來,學校用國樂合奏、舞蹈、課本劇、國服表演或遊戲競賽等形式推廣國學教育,激起孩子們的濃厚興趣,好學、樂學蔚然成風。

2014年底,學校在引進優秀國學教材的基礎上,自編12冊校本教材《經典誦讀》。每冊15課,80%以上的內容是古詩詞,學生小學畢業時大多能背誦七八百首古詩詞。該校自編教材被縉雲、常山、桐廬等地的小學選用。

自編國學校本並非拱宸橋小學獨創。2010年創建了甬城國學堂的寧波市鎮安小學,自編《小學國語讀本》,每周開設一節國學課,讓同學們系統學習古詩文。「我們將學生仿寫或創作的詩詞、古文彙編成冊,定期分發給學生、家長閱覽,孩子們學習和創作古詩文的熱情很高。」鎮安小學校辦主任任超瓊說。

在昄章藝塾,老師在教學古詩文。

校內校外競芬芳

除了學校教育外,綜合性語文教育機構紛紛開設詩詞班,由「民間高手」開辦的國學館和私塾也越來越多。]

2月8日上午,在杭州知名語文教育機構「越讀館」鳳起路分館,記者見到肖貞老師。她是詩詞鑑賞與創作班授課老師,不僅教詩詞,而且創作詩詞。她當天在初級班做「第五講」,60名學生聽得入了迷。 

越讀館的詩詞鑑賞與創作班2015年春節首次辦班,今年是第3期。每次報名比較火爆,常常推出沒幾天就報滿了。今年有初級班和高級班,學生超過100人。他們近的來自溫州、嘉興、蘇州,遠的來自深圳、西安、濟南等地。詩詞班設定的年級是初一、初二,但肖貞有時會破例收一兩名六年級學生或高中生。 

肖貞說,她主要培養學生鑑賞詩詞的基本功,初級班學宋詞,高級班學律詩、絕句。學生們案頭常備工具書《白香詞譜》和王力主編的《詩詞格律》。肖貞說,有些送孩子來學習的家長雖然不懂詩詞,但知道詩詞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只要孩子打好詩詞、古文功底,白話文的駕馭能力也肯定優秀。 

孩子有一種很直覺的審美,肖貞有時也選用學校教材裡的詩詞篇目,一聽篇名,學生們難掩失望:「老師,我們學過了。」可是等聽完肖貞的課,個個都很激動:「從來沒有老師這樣講!」有個名叫錢雪兒的學生,回到家之後讓媽媽坐到沙發上,要把肖老師講過的詩詞再給媽媽講一遍。  

除「越讀館」這類教育機構專門開設詩詞班,國學館和私塾也不少。位於杭州三裡亭的「昄章藝塾」不僅教國學,還教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目前有20名學生。教學負責人魏賓峰說,他聽說過的杭州國學館和私塾就有梵邨學堂、東學堂等,位於溫州雁蕩山下的雁山學堂在省內也有聲名。上詩詞課時,他挑出一些《詩經》篇目讓學生們記誦。魏老師認為,學習詩詞主要是讓學生感到「受用」,所以僅記誦不夠,還要引導和啟發學生,「私塾採用小班化教學,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的機會,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詩詞教育的不足。」

文化機構、公司也熱衷傳播傳統文化。去年底,省教育技術中心、浙江教育出版社等聯合主辦「我愛讀經典」古詩詞誦讀公益比賽。在網絡報名階段,全省有6萬多名中小學生報名,並上傳誦讀古詩詞的音頻。「參加比賽不能給考試加分,可見報名參賽的孩子都是真正熱愛古詩詞的。」浙江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說,誦讀古詩詞需要參賽者真正理解詩詞並融入自己的感情,讓評委們驚喜的是,參賽的孩子無論是音頻還是現場誦讀,都表現不俗。

高利記錄的兒子學「三字經」日記,右側還配有兒子塗鴉的消寒圖

父母啟蒙樂陶陶 

父母常常是孩子古詩文的啟蒙老師,詩詞之美從小就深入孩子的心靈。在杭州,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

杭州媒體從業人員李女士從女兒3歲時就教孩子背誦古詩,已經堅持兩年多,如今,孩子會背10多首古詩,甚至包括《春江花月夜》這樣的長詩,令人稱奇。

「3歲是孩子自主意識發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求知慾開始萌芽,這是許多寶寶在這個階段會背『鵝,鵝,鵝』的原因。」李女士說,教孩子學習古詩詞,是為了培養孩子對外界有一顆敏感的心,學會用「同理心」感受世界。因為只有感受了,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與外界和平相處,感知萬物的美好。

李女士說,為讓孩子更有情境的代入感,她總喜歡在周末帶女兒感受自然,欣賞中國古詩中的山水田園。此外,她一般會挑選五言絕句教孩子,節奏性強,朗朗上口,在孩子的心裡慢慢紮下了根。去年冬天在西湖邊,她女兒望著斷橋突然問,冬天不是「獨釣寒江雪」嗎,怎麼還不下雪呀?回家路上,孩子甚至還原創了一首詩:「月亮星空照,天空黑茫茫。」讓她備感驚喜。

無獨有偶。杭州高級中學語文老師高利也在兒子右右兩三歲時開始進行古詩詞薰陶。「別人家睡前講故事,在我這兒成了睡前聽詩。」高利說,為培養孩子的語感和音律,他在睡前為孩子誦讀《千字文》、唐詩或兒歌。爸爸背上句,孩子背下句,是右右最樂此不疲的事。粗略一算,右右在上學前學會了近30首古詩文。現在,右右讀小學四年級,理科生媽媽又成了他的新詩友。「他們互相考試,如果有爭執不下的地方就找我當裁判。」在高利看來,就算同樣是學習古詩文,也要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特徵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1486567003000

相關焦點

  • 今晚《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 螢屏「清流」引關注
    原標題:今晚「板等」《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   這個新春假期,央視一套和十套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以一股清流般的文化氣韻引發強勢關注。今晚20:01,《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即將舉行,這意味著本季的選手將決出勝負,且正式落下帷幕。
  • 詩心不老 情懷依舊——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3  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發展    《中國詩詞大會》過後,對於古詩詞能否在民眾中熱起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有效載體,不少人對此寄予期望,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專家指出,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應加大詩詞等傳統文化在國民教育中的比重。事實上,春節剛過,中辦、國辦就發出通知,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幼課堂和教材更是其中的重點,近期目標是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
  • 復旦附中武亦姝與《中國詩詞大會》一起圈粉無數,可該校語文老師卻...
    不少人通過刷爆朋友圈的「00後」高中生武亦姝認識了這檔以古詩詞為主要內容的綜藝節目,更多老粉絲可以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始,歷數這些年央視推出過的一連串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包括《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在內的「大會」系列,《中國詩詞大會
  • 復盤中國詩詞大會:我們究竟要復興什麼樣的文化?
    經濟觀察報 陶舜/文 春節長假期間,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電視節目備受關注,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選手在節目中PK詩詞名句背誦的技術。這檔節目接近了普通人與詩詞這個文藝形式的距離,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共鳴和討論。
  • 用詩詞打擂臺 高冷的《中國詩詞大會》咋這麼火
    編者按:  春節期間,央視一檔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火爆螢屏。有網友稱其是唯一一檔能讓低頭族放下手機願與家人一同觀看的電視節目。  微博截圖:  知乎截圖:  本以為只會被文藝青年鍾意的《中國詩詞大會》卻被屢次刷屏,走紅的原因究竟是為何呢?  說它是國內首檔傳統文化節目肯定是不對的。
  • 評論:《中國成語大會》為何遇冷?
    下周日晚將開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是否能延續較高的關注度,人們正拭目以待。隨著《中國成語大會》與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播出遇冷,文化節目如何在螢屏重拾輝煌,關鍵在節目設計上需貼近觀眾、在節目製作編排上勇於創新,讓節目在「娛樂」中承載文化擔當。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前晚落幕,來自北京的雜誌編輯唐蕊最終獲得冠軍。
  • 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國學公開課2020》讓優秀傳統文化點亮春節螢屏
    2020年春節,中國教育電視臺本著「創新不泥古,繼承不離宗」的思想,連續四年用國學守護我們民族的詩與遠方,潛心打造《國學公開課2020》,九場國學大餐包含《託起明天》、《詩意中國》(上、下)、《春滿神州》、《匠心傳承頌中華》、《幸福中國年》、《古韻國風》、《潑墨中華情》、《讓世界充滿愛》、《四海童樂鬧元宵》,在春節期間鬧中取靜,讓觀眾靜心於國學文化的「琴棋書畫劍,詩酒茶花香」,在「詩與遠方」中再次感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
  • 復興傳統文化 詩橙奉節將登《中國詩詞大會》
    奉節將登上《中國詩詞大會》3月21日,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將於3月23日正式拉開大幕。《中國詩詞大會》自2016年經央視科教頻道推出後,深受好評。
  • 「穿越」古今致敬傳統文化 開福「小詩人」逐夢青春詩詞大會
    2018第二屆青春詩詞大會開福區選拔賽在瀏陽河小學舉行。小選手沉著冷靜、思考問題。經典詠流傳團體賽環節,小詩人「穿越」古今。用歌唱、朗誦形式致敬傳統文化。創意舞蹈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紅網時刻6月23日訊(記者 孫潔)面對詩詞,自信沉穩、對答如流。吟誦經典,慷慨激昂、信手拈來……你以為他們是滿腹經綸的大學者,其實他們只是一群中小學生。6月23日,2018第二屆青春詩詞大會開福區選拔賽在瀏陽河小學舉行。
  •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尋的是根 聚的是心 鑄的是魂
    以強烈的感染力和向心力,喚醒億萬中國人心中的詩意和夢想  詩詞,是中華文化跨越時空的精神寶藏,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自2016年亮相螢屏,《中國詩詞大會》的全網收看次數從第一季的5000萬次躍升到第三季的2.57億次,報名參加選拔的全國觀眾從第一季的3萬人壯大到第四季的30萬人。
  • "中國詩詞大會"帶動學詩詞熱潮 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節目現場 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正在熱播,這檔節目在廣大觀眾中引發了強烈反響,有網友感慨:「不知唐詩宋詞,焉知中文之美?古代經典詩詞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節目火了,大人小孩一起追看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後,推出的又一檔大型文化類演播室益智競賽節目,這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
  • 王立群分析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熱:別只停留在螢屏
    》剛剛落下帷幕,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就緊隨其後播出,完成了這類節目在螢屏上的接力。自去年以來,《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多檔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輪番登場,使傳統文化通過大眾傳媒,以一種更輕鬆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也讓更多人重拾對中華文化的熱情。   日前,在《最愛是中華》擔任嘉賓的河南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王立群,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傳統文化類節目有何利弊,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且聽王立群的講述。
  • 13歲才女鄧雅文,連奪四期中國詩詞大會擂主,背後家庭教育很重要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形容一個人有文化涵養,飽讀詩書之後,行動上也比較禮貌得體,氣質高於其他人,特別是經常讀古詩的人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前段時間連奪4期中國詩詞大會擂主13歲才女鄧雅文就被誇贊「腹有詩書氣自華」,小小年紀的她在舞臺上的表現從容淡定,說起詩詞卻有著成熟的見地讓人刮目相看。
  • 武亦姝詩詞大會奪冠 應試夾縫裡傳承傳統文化有多難?
    火爆的《中國詩詞大會》昨天迎來總決賽。來自上海名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奪冠。  在這所中學,有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他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讀本》,在應試的夾縫中,推廣這套讀本的過程並不容易,學生們說:  「高考語文一共才6分默寫分,背書的時間可以多做好幾道理科題,分數早回來了!」  「背完大綱要求篇目已經很累了,哪有精力學習課外古詩文!」  「我又不讀中文系,有必要學這麼多嗎?」
  • 品經典詩詞 揚中華傳統一一萬年一小五年級校園「詩詞大會」競賽...
    中國的「全國法制宣傳日」是每年的12月4日。2001年是第一屆全國法制宣傳日。同時該日期也是國家憲法日,國家將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誦詩詞美韻,沐華夏芬芳」。經典古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代代吟誦,千古不衰,源遠流長。
  • 王立群:大陸與臺灣相比 缺少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
    《漢字英雄》(圖片來源於網絡)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最愛是中華》剛剛落下帷幕,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就緊隨其後播出,完成了這類節目在螢屏上的接力。自去年以來,《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多檔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輪番登場,使傳統文化通過大眾傳媒,以一種更輕鬆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也讓更多人重拾對中華文化的熱情。日前,在《最愛是中華》擔任嘉賓的河南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王立群,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傳統文化類節目有何利弊,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且聽王立群的講述。
  • 從女生到女神,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
    喜歡《中國詩詞大會》的朋友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在第五季出現了以為新的主持人,這個姑娘氣質高貴相貌漂亮,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歡,她就是龍洋。龍洋大學時期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她1989年12月17日出生於湖南郴州,是一位漂亮的湖南妹子。
  • 中國詩詞大會:讓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積澱在彼此的靈魂最深處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國原創詩詞節目,節目以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為宗旨,以寓教於樂為目標,集知識性和娛樂性於一體,通過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說到中國詩詞,那不得不提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了。詩歌是情感的高度凝縮,是文字的錘鍊萃華,我們在詩歌的浸潤下感受著文字和韻律之美,讓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積澱在彼此的靈魂最深處。《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延續了「人生自有詩意」這個主題,旨在把古典詩詞這一中華文化精華,用有趣的題目、緊張的對抗、精彩的解讀以及溫暖的深情,傳達給每一個中國人。
  • 《中國詩詞大會》回歸 龍洋接替董卿主持
    新春期間,人氣文化綜藝紛紛回歸,《經典詠流傳3》大年初二首播,《中國詩詞大會5》則在大年初四亮相,帶觀眾領略傳統文化之美。節目中,龍洋接替董卿主持帶來新氣象,更多普通人的「詩意人生」給大家帶來感動。
  • 從《漢字英雄》到《最愛中國字》《中華好詩詞》 透過螢屏閱千年
    一度,《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熱播,曾帶動全社會興起一股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既收穫了一片掌聲,又贏得了高收視率。於是乎,各電視臺也趁熱打鐵,紛紛上馬各種文化節目。但在熱熱鬧鬧的開工聲中,卻鮮見創新,真正能跳出窠臼、別具一格的節目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