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8 23: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紀馭亞 石天星
《中國詩詞大會》現場。 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請戳:
獨家專訪丨央視總導演揭秘《中國詩詞大會》
熱評丨用詩歌點燃文化自信
記者評論: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詩詞?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康震:詩詞要隨心攜帶
《中國詩詞大會》上擊敗學霸的題目,你敢挑戰幾首?
專訪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 中小學時代正是讀詩的好年華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隨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幕,全國觀眾關注的詩詞嘉年華雖然告一段落,但由之引發的經典誦讀熱方興未艾。我們該怎樣傳承、弘揚祖先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上復興之路?我們的答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我省各地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多管齊下、三方聯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孩子心田,浸潤孩子心靈。
「晨誦、午讀、暮吟」,是每個拱宸橋小學孩子的日常功課。拱宸橋小學供圖
經典誦讀進校園
這個寒假,杭州拱宸橋小學的孩子們成了《中國詩詞大會》的鐵粉。「有家長反饋,早上起床時,孩子就會跑過來和爸爸、媽媽用『飛花令』對詩,趣味盎然。」該校分管國學的汪霞老師說。
杭州拱宸橋小學是全國推廣國學教育的龍頭學校,從2003年至今,國學的種子在這所運河邊的小學已生根、生長14年之久。每個上學日,「晨誦、午讀、暮吟」,即每天早晨、中午、傍晚,孩子們各抽出10分鐘誦讀經典國學,校園裡總是「飄蕩」著各個班級誦讀古詩詞的聲音。古詩詞教育像「種子工程」,可以「不求甚解」,但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浸潤和薰陶中,引導孩子們成長為「具有中國靈魂的現代君子」。
「剛開始,我們選擇大字拼音讀本,學生背、老師查,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高。」汪霞說,10餘年來,學校用國樂合奏、舞蹈、課本劇、國服表演或遊戲競賽等形式推廣國學教育,激起孩子們的濃厚興趣,好學、樂學蔚然成風。
2014年底,學校在引進優秀國學教材的基礎上,自編12冊校本教材《經典誦讀》。每冊15課,80%以上的內容是古詩詞,學生小學畢業時大多能背誦七八百首古詩詞。該校自編教材被縉雲、常山、桐廬等地的小學選用。
自編國學校本並非拱宸橋小學獨創。2010年創建了甬城國學堂的寧波市鎮安小學,自編《小學國語讀本》,每周開設一節國學課,讓同學們系統學習古詩文。「我們將學生仿寫或創作的詩詞、古文彙編成冊,定期分發給學生、家長閱覽,孩子們學習和創作古詩文的熱情很高。」鎮安小學校辦主任任超瓊說。
在昄章藝塾,老師在教學古詩文。
校內校外競芬芳
除了學校教育外,綜合性語文教育機構紛紛開設詩詞班,由「民間高手」開辦的國學館和私塾也越來越多。]
2月8日上午,在杭州知名語文教育機構「越讀館」鳳起路分館,記者見到肖貞老師。她是詩詞鑑賞與創作班授課老師,不僅教詩詞,而且創作詩詞。她當天在初級班做「第五講」,60名學生聽得入了迷。
越讀館的詩詞鑑賞與創作班2015年春節首次辦班,今年是第3期。每次報名比較火爆,常常推出沒幾天就報滿了。今年有初級班和高級班,學生超過100人。他們近的來自溫州、嘉興、蘇州,遠的來自深圳、西安、濟南等地。詩詞班設定的年級是初一、初二,但肖貞有時會破例收一兩名六年級學生或高中生。
肖貞說,她主要培養學生鑑賞詩詞的基本功,初級班學宋詞,高級班學律詩、絕句。學生們案頭常備工具書《白香詞譜》和王力主編的《詩詞格律》。肖貞說,有些送孩子來學習的家長雖然不懂詩詞,但知道詩詞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只要孩子打好詩詞、古文功底,白話文的駕馭能力也肯定優秀。
孩子有一種很直覺的審美,肖貞有時也選用學校教材裡的詩詞篇目,一聽篇名,學生們難掩失望:「老師,我們學過了。」可是等聽完肖貞的課,個個都很激動:「從來沒有老師這樣講!」有個名叫錢雪兒的學生,回到家之後讓媽媽坐到沙發上,要把肖老師講過的詩詞再給媽媽講一遍。
除「越讀館」這類教育機構專門開設詩詞班,國學館和私塾也不少。位於杭州三裡亭的「昄章藝塾」不僅教國學,還教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目前有20名學生。教學負責人魏賓峰說,他聽說過的杭州國學館和私塾就有梵邨學堂、東學堂等,位於溫州雁蕩山下的雁山學堂在省內也有聲名。上詩詞課時,他挑出一些《詩經》篇目讓學生們記誦。魏老師認為,學習詩詞主要是讓學生感到「受用」,所以僅記誦不夠,還要引導和啟發學生,「私塾採用小班化教學,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的機會,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詩詞教育的不足。」
文化機構、公司也熱衷傳播傳統文化。去年底,省教育技術中心、浙江教育出版社等聯合主辦「我愛讀經典」古詩詞誦讀公益比賽。在網絡報名階段,全省有6萬多名中小學生報名,並上傳誦讀古詩詞的音頻。「參加比賽不能給考試加分,可見報名參賽的孩子都是真正熱愛古詩詞的。」浙江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說,誦讀古詩詞需要參賽者真正理解詩詞並融入自己的感情,讓評委們驚喜的是,參賽的孩子無論是音頻還是現場誦讀,都表現不俗。
高利記錄的兒子學「三字經」日記,右側還配有兒子塗鴉的消寒圖
父母啟蒙樂陶陶
父母常常是孩子古詩文的啟蒙老師,詩詞之美從小就深入孩子的心靈。在杭州,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
杭州媒體從業人員李女士從女兒3歲時就教孩子背誦古詩,已經堅持兩年多,如今,孩子會背10多首古詩,甚至包括《春江花月夜》這樣的長詩,令人稱奇。
「3歲是孩子自主意識發育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求知慾開始萌芽,這是許多寶寶在這個階段會背『鵝,鵝,鵝』的原因。」李女士說,教孩子學習古詩詞,是為了培養孩子對外界有一顆敏感的心,學會用「同理心」感受世界。因為只有感受了,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與外界和平相處,感知萬物的美好。
李女士說,為讓孩子更有情境的代入感,她總喜歡在周末帶女兒感受自然,欣賞中國古詩中的山水田園。此外,她一般會挑選五言絕句教孩子,節奏性強,朗朗上口,在孩子的心裡慢慢紮下了根。去年冬天在西湖邊,她女兒望著斷橋突然問,冬天不是「獨釣寒江雪」嗎,怎麼還不下雪呀?回家路上,孩子甚至還原創了一首詩:「月亮星空照,天空黑茫茫。」讓她備感驚喜。
無獨有偶。杭州高級中學語文老師高利也在兒子右右兩三歲時開始進行古詩詞薰陶。「別人家睡前講故事,在我這兒成了睡前聽詩。」高利說,為培養孩子的語感和音律,他在睡前為孩子誦讀《千字文》、唐詩或兒歌。爸爸背上句,孩子背下句,是右右最樂此不疲的事。粗略一算,右右在上學前學會了近30首古詩文。現在,右右讀小學四年級,理科生媽媽又成了他的新詩友。「他們互相考試,如果有爭執不下的地方就找我當裁判。」在高利看來,就算同樣是學習古詩文,也要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特徵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14865670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