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倒閉、資金斷裂 鄰家、全家等便利店雞毛一地

2020-12-18 聯商網linkshop

在我國振興實體經濟,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大背景下,便利店行業迎來了開店潮,而傳統零售、網際網路企業、電商巨頭的入局,更是將便利店推上「風口」。

但是在經歷「加盟店主失聯導致欠薪」、「快速擴張卻又急速關店」、「投資方資金鍊斷裂」等事件後,便利店行業大浪淘沙,進入洗牌期。

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在中國當前的大環境下,便利店在嚴控加盟管理,提高門檻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每家便利店自身的造血能力。

加盟店門檻有待提高

在各大便利店品牌紛紛跑馬圈地擴張之際,企業對加盟店的監督管理是否能跟上引起了行業重視。

據媒體報導,2018年11月底,曾在上海全家便利店寧波路店、人民廣場二店、新金橋廣場店三家門店打工的20多名務工人員向黃浦區勞動監察部門求助,稱其門店老闆「人間蒸發」、離奇「失蹤」,使他們幾個月的工資「打了水漂」。據工人反映,這3家店的加盟商是上海晴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當時老闆強調全家便利超市的名氣大,所以讓他們先幹活後籤合同,而對工資的支付則是採取「拖延戰術」。

黃浦區勞動監察大隊根據報案當事人筆錄和實地走訪,確認了雙方的勞動關係。而鑑於當前寧波路門店的加盟商無法找到,全家便利店中國區總代理商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在確認「失聯」的加盟商確有拖欠工資的事實後,願意先行墊付全部欠薪。

據全家便利店新聞發言人王意文向藍鯨產經記者透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全家有2500餘家門店,其中70%的門店為加盟店。

而用「禍不單行」來形容此時的全家再恰當不過。2019年1月8日,某評測機構對全國各地全家便利店涉嫌銷售過期食品的情況進行了報導,涉及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0個城市的21家門店。此後,雖然全家發布聲明稱,該公司第一時間進行內部自查,均未出現過期食品。但是,消極影響還是對全家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零售行業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藍鯨產經記者:「全家在短時間內陷入加盟商』跑路』和售賣過期食品的醜聞中,或與其加盟模式不無關係。在加盟一家門店時,加盟主需要交納一定的保證金,而上述加盟主跑路事情的發生,可能是因為保證金少於欠款(貨款)。」該人士還指出,加盟模式本身沒有問題,反而對品牌盈利有很大幫助,但是在中國本土市場,由於誠信環境、監控力度較弱等因素致使加盟模式在中國問題頻現。

只「生」不「養」,合作店淪為「四不像」

事實上,除了加盟模式外,中國便利店市場還興起了大品牌+夫妻店的「合作模式」,品牌的背書讓新型便利店有了一種安全感,而對於傳統小型便利店而言,轉型不成功,或許會成為「四不像」。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凱度零售提供的數據獲悉,中國有將近700萬家包括夫妻店在內的店,它們貢獻了整個零售渠道40%的出貨量。其中約30%夫妻店盤踞在鄉鎮、農村,46%在三線城市、縣級市。對於零售巨頭而言,將諸如此類的「夫妻店」收入囊中無疑是下沉市場的首選。

而京東正是選擇了這種模式。不過,2018年對於京東便利店而言是「大起大落」的一年。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在談及新零售時表示,京東做「無界零售」的核心就是通過開放引入更多的合作夥伴,京東便利店便是引入加盟店,按照他的計劃,在2018年底(前),每天新開1000家,每隔300米就有一個京東便利店。

只是,劉強東或許不會想到,「五年開100萬家便利店」的豪言壯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夭折」。2018年下半年,網上頻繁流出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

對此,藍鯨產經記者就京東便利店門店數量等問題採訪京東相關負責人,對方稱「暫不便透露」,但是「目前京東便利店已經覆蓋港澳臺之外的全國各個行政省區,並在機場、高鐵、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校園等各個渠道全面開花。」

藍鯨產經記者通過地圖搜索「京東便利店」發現,有一些門店已經關閉。而京東官方也曾解釋稱:合作結束,並稱未來「沒有大規模開設直營店的準備」。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便利店的所有商品都由京東本地倉庫—京東掌柜寶提供,貨源充沛,2018年3月份,京東收到開店申請高達5萬份。劉強東還保證只要找個人流大的地方開店,每月保底收入可達8000元左右。然而,說永遠比做容易。一些京東便利店的店主說,京東商品一律沒有退貨,過期只能扔掉,「每天都得自己貼錢,一直在虧損。」

此外,京東方面提供給藍鯨產經記者的數據顯示:2018年6月18日,掌柜寶累計銷售額達2017年同期的1300%,2018年11月11日,掌柜寶累計銷售額達2017年同期1100%。

一位加盟商對藍鯨產經記者坦言,有京東背書感覺很有安全感,但是從京東進貨比從原供貨商手中拿貨更貴。而藍鯨產經記者此前走訪京東便利店發現,外觀整齊的京東便利店看起來很正規,走進店內卻發現與此前小區裡、家門口的夫妻店小賣部神似,店內外裝修形成強烈反差。

一位接近京東的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京東一方面向便利店推廣訂貨平臺掌柜寶,另一方面促使京東便利店與京東農村金融、京東物流業務組合,挖掘夫妻店的「最後一公裡」配送價值。然而成本的上漲迫使便利店主提高售價,而夫妻店改造的便利店本身服務的消費者就是對價格敏感的人群,如此一來,薄利多銷的模式被打破,盈利也變得沒有那麼容易,很多夫妻店堅持不到與京東農村金融等業務的融合,便死在半路上,而對於京東而言,「結束合作」之舉無疑是及時止損。

自身盈利能力欠缺,背靠大樹也難乘涼

除了加盟店和合作店,近年來,資本的紛紛入局,也使小本買賣的便利店成了大生意。

據藍鯨產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步步高、永輝超市、家樂福等傳統零售企業在內的巨頭紛紛入局便利店,推動該行業進入高速運轉期。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資本的湧入致使便利店擴張速度加快。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到2018年兩年間,湧入便利店的資金已有幾十億元。僅2018年上半年,獲得投資和融資的便利店就不在少數:西安每一天獲得2億元A輪投資,北京131便利店獲天使輪融資4000萬元,武漢Today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等。

在此背景下,2015年註冊成立的鄰家便利店短短三年時間,就在北京市場擁有了168家門店,成立於2011年的全時便利店在2017年還推出「百城百萬計劃」,提出未來五年內將投資百億元,進駐100個城市的發展規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也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23%,市場規模超過1900億元,門店數量突破10萬家,開店數及同店銷售雙增長。

然而,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便利店在跑馬圈地的同時,自身盈利能力的不足,導致抗風險能力不足,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打亂發展步調。

2018年7月31日晚,鄰裡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下稱「鄰家」)向供應商發出告知函稱,公司(鄰家便利店)於8月1日起停止總部各項業務,並陸續停止門店營業,停業原因是由於公司資金髮生問題,目前該公司帳戶內已無可支配資金。

根據告知函顯示,鄰家倒閉的原因是背後唯一出資方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銀行帳戶被凍結,「因為公司處於發展階段,尚未真正實現盈利,依舊需要投資方注資經營,靠店鋪自身銷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且目前公司帳戶已被部分供應商訴訟至法院進行了財產保全,帳戶資金已被凍結,公司帳戶內已無可支配資金。由於無法與公司法人及股東取得聯繫,供應商與鄰家便利的債務債權,只能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訴訟保全。」

藍鯨產經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北京鄰家便利店倒閉後,總共拖欠了供應商欠款達1000多萬元,其中拖欠最多的一家是100多萬。同時鄰家還拖欠了1600名員工約480萬元工資。而其本身並沒有多少資產,總部辦公室是租來的,僅有的資產只有一些電腦。

(便利店大事表)

除了鄰家以外,還有一些便利店受制於資金周轉問題。2018年11月,號稱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全時便利店也遇到了資金難題。資料顯示,全時便利店成立於2011年,復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華控股」)持股61%,是其第一大股東。業界猜測,全時便利店的問題或與復華控股有關。據了解,復華控股旗下P2P平臺海象理財已延期近3個月,爆發嚴重兌付危機,進而殃及復華控股資金鍊。

另外,2018年9月,131便利店因投資方春曉資本「暴雷」,資金周轉出現問題,關門倒閉,創始人失聯。

上述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對於多數體系不夠完善的新型便利店而言,自身盈利能力欠缺帶來的問題,或成為致命問題,如何降低成本實現盈利變得尤為重要。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獲悉,2017年便利店的房租成本上升了18%,人工成本上升了12%,水電成本上升了6.9%。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零售行業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則顯示,2017年中國便利店數量超過10萬家,日均銷售額為4936元,相比2016年提高了10%,但增幅下降。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上述報告還顯示,2015年~2017年,大多數便利店的毛利集中在20%至30%,淨利率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業約佔50%,淨利率在4%以上的企業和虧損企業數量佔比各25%左右。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此前供職於鄰家的一位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坦言,隨著成本的升高,便利店擴張必須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資本的力量可以解燃眉之急,然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便利店一旦失去資本助攻,不僅擴張之路受阻,能否活下來都是問題。

(來源:藍鯨產經 王君)

相關焦點

  • 藍鯨觀察|虧損倒閉、資金斷裂,鄰家、京東、全家等便利店雞毛一地
    在我國振興實體經濟,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大背景下,便利店行業迎來了開店潮,而傳統零售、網際網路企業、電商巨頭的入局,更是將便利店推上「風口」。但是在經歷「加盟店主失聯導致欠薪」、「快速擴張卻又急速關店」、「投資方資金鍊斷裂」等事件後,便利店行業大浪淘沙,進入洗牌期。
  • 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 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當然,伊藤忠對中國大陸市場全家便利店的改進,需要得到頂新的支持。  後起之秀登臺,全家「疾速備戰」  事實上,伊藤忠全資擁有日本全家,勢必進一步增加其在中國大陸全家的股份,與頂新集團的品牌授權糾紛或可得到圓滿的解決。
  • 全家陷食品安全風波,被資本加持的便利店,真的賺錢嗎?
    文 / 華商韜略 羊羊1月8號,藍莓評測官方發布稱,經過1個月的實地調查,在全國10個地區,發現21家全家便利店在售賣過期食品,分別是北京、上海、杭州、蘇州、無錫、廣州、深圳、東莞、成都和臺灣。對此,全家發表聲明稱,首先全家嚴格管控食品安全,絕不允許門店販售過期食品;其次藍莓評測內容不能完整反映事實真相,全家將通過法律手段保障合法權益。聲明如下:對於雙方各執一詞,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 北京7-11一批高管離職 轉開「鄰家」新便利店
    貨架上,一款促銷的「味祖」韓國薯片已經補貨了2次。還有店員專門端著甜點盤子向顧客推銷部分高毛利產品。  整體看來,鄰家便利店跟羅森、全時等便利店相差不大。根據北京市對新開便利店的新規定,店內主食、關東煮、現煮咖啡等鮮食產品都用玻璃單獨隔離開來,僅留小窗口方便給顧客遞送商品。隔起來這三塊業務後,店內面積顯得小了很多。
  • 零售周報:鄰家便利店轟然倒塌 星巴克與阿里合作
    聯商網消息:過去一周(7.30-8.5),北京鄰家便利店陷資金鍊斷裂,將關閉全部168家店;星巴克與阿里達成新零售全面戰略合作;蘇寧上半年營收1107億,淨利增長1957.38%;京東到家牽手三大便利店半年:單店銷售增6.3倍;拼多多黃崢就售假問題公開回應一切質疑……【頭條】1、
  • 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另外,一年前,日本全家與臺灣頂新集團就中國大陸全家的經營權問題展開了訴訟,雖然最終以日本全家敗訴而告終,但隨著日本全家對中國大陸全家的品牌授權即將到達20年期限,中國大陸的全家便利店未來該何去何從?在便利店競爭趨於白熱化的中國市場,伊藤忠入主全家後將如何下這一盤棋?
  • P2P爆雷拖垮便利店?"鄰家"大面積關店 CEO回應「一言難盡」
    其實,早在兩天前,就有零售業內人士向《零售老闆內參》稱爆料:「鄰家便利店的資金出現問題,有人已經辭職出走。」並且問筆者:「鄰家背後的投資人究竟什麼情況?」所有的疑團似乎都指向鄰家便利店背後的資本方。在此前的5月份,《零售老闆內參》曾做過鄰家便利店的深度報導(鄰家王磊:便利店迎來「第二次工業革命」,本土化永無止境),彼時王磊在接受專訪時自信表示:「鄰家的資金不是問題,我們並不缺錢。」但被問到背後投資機構時,王磊卻說:「暫時不便透漏。」鄰家便利店背後資本複雜,似乎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很多人都說不清楚,鄰家對於自己的融資情況也諱莫如深。
  • 京津全時便利店停業 杭州的全時門店全部「陣亡」
    打開大眾點評搜索杭州地區的全時便利店,發現APP上顯示目前仍在營業的門店數量為14家;再打開美團、餓了麼外送,發現全時便利店並未在這兩個平臺上線。昨天下午6點左右,記者按照地圖導航來到鳳起路的全時便利店,發現該便利店已變成了一家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其隔壁有一家全家便利店,記者撥打了另外幾家門店電話也均是空號。
  • 全家、7-11等便利店全行業面臨虧損 電商或成救命稻草
    曾經斬獲頗豐的便利超商業正在迎來低潮,全行業的虧損陰霾壓得各商家透不過氣來。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下稱全家便利)事業本部協理朱承鴻告訴記者,全行業都在虧損的生死線上掙扎,只能變革求生,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雖然目前行業情勢困難,但長期看好。」   已經在大陸開店1000餘家的全家便利目前處於行業第一梯隊,在上海地區已經達到730-750家店。
  • 便利店發展的今天和明天
    而早在2018年,CCFA曾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就曾顯示:便利店的運營成本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一邊在重資產模式運營,運營成本不斷增加;一邊卻自身造血能力不佳,缺乏長線經營的能力,本土便利店的弊病可見一斑。其實,陷入危機的便利店不僅全時一家,近年來,鄰家、131、7-11等便利店都多多少少出現過問題。
  • 上海全家便利店被立案調查,約談相關負責人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提醒廣大經營者,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企業利用自媒體發布商業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要求,共同維護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
  • 全家便利店進京 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齊聚北京
    李建鵬表示,全家屬意於北京市場多時,去年就已經派小組先行考察,全家在北京市場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未來北京門店一定會充滿了「京味兒」。   此前,李建鵬在採訪中也告訴記者,全家如果要進入北京市場,會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市場調查結束之後,然後進行資金上的統籌,再做進入或者不進入的打算。   照此節奏,全家顯然已經在資金統籌上做好打算。
  • 全家便利店深陷羅生門,誰在說謊?
    隨著相關事件不斷上熱搜的勢頭,全家終於也按捺不住,就藍莓測評發布的《全家,你為什麼賣過期食品》一文發表了官方立場。根據《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市場的便利店加盟店比例為43%;而日本羅森便利店加盟比例達到75%,全家和7-ELEVEN便利店的加盟店比例更是分別高達至97%、98%,行業寡頭各分江山,預計進入行業激烈競爭期,虧損企業佔四分之一;同時,便利店行業的運營成本正在飛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運營壓力大
  • 曾在短時間內開出上百家分店,被稱為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 如今遭遇了什麼?
    2015年,王紫帶著田翀、楊威、周萌等數十人組成團隊,從全球知名連鎖店7-11跳槽出來單幹,創建了鄰家便利店。那年7月,鄰家第一家門面開在北京朝陽門附近。三年的時間,鄰家便利店在北京擁有超過168家門店。對於便利店來說,所處位置幾乎是人流量多少的關鍵。因此,高額租金並未成為鄰家開進核心地段的阻礙,不畏懼與7-11、全家等日系便利店正面競爭。
  • 全時關店背後,是便利店行業的集體焦慮:高成本、低利潤、大躍進
    當時,全時企圖通過規模效應積聚優勢進而變現,但沒過多久,全時母公司「復華商業」陷入資金困境,全時一度面臨倒閉風險。在當時,物美、蘇寧、雀巢都曾傳出過接盤全時的消息。2019年2月,全時宣布以分拆的方式出售給羅森中國、山海藍圖等企業。
  • 便利店倒閉潮背後三大難題:競爭激烈,招人難,房租成本居高不下
    便利店是去年大起大落的一個零售業態,先是一波資金湧入,蘇寧等企業加碼;後是倒閉潮,包括鄰家、131、全時在內的便利店紛紛倒閉,一時間外界對便利店業態的態度急轉而下。今年這個業態會如何發展?近日,中國連鎖協會抽樣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在零售業整體增幅放緩的背景下,作為小業態的連鎖便利店,未來的發展仍可期。
  • 全時倒在2020背後:北京320家門店被波及,便利店的生意還值得做嗎?
    另外,對於媒體報導的公司資金鍊斷裂,山海藍圖方面回應稱,「沒有這一說法」。 01 直營店被搬空,加盟店撇清關係 「今天已經有幾十個人來問打不打折、倒沒倒閉,其實我只是掛了個全時的名字,基本和全時沒啥關係。」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廈門房價下跌,MH370發布會,鄰家便利店停業
    據自媒體號報導,廈門地價相比2016年幾近腰斬,2016年的地王有的不敢開盤,有的只能揮淚虧本甩賣,廈門島內那個寸土寸金,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也破滅了,相比2017年3月高峰期,島內每平米已經下降了1萬-1.5萬/平米,島外下跌6000-1萬元/平米。
  • 周曉光遭市場禁入後辭職,從雞毛飛上天到一地雞毛
    2018年,虞雲新曾授意ST新光子公司萬某地產,假借支付第三方股權收購款的名義,向控股股東新光集團提供資金,該筆金額為7.6億,佔ST新光2017年底淨利潤的9.46%。同年5月,ST新光及其子公司還在虞雲新的指令下,假借債務轉移的方式向控股股東新光集團提供資金,數額累計為6.75億元,佔ST新光2017年底淨資產的8.41%。
  • 深扒中國版7-11二次倒閉的真相
    近日傳出,全時便利店撤離京津市場,面臨二次「倒閉」。2011年成立之後,這個便利店品牌就一度被外界視為中國版的7-ELEVEn。2015年,全時的北京門店數量超過7-ELEVEn,成為當地門店數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