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李秀江 攝像 謝凱
白色襯衫、深色西裝,和藹的微笑,3月3日晚,出現在新希望集團媒體溝通會上的劉永好,還是一貫的溫文儒雅,一句「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的開場白還沒說完,就被陣陣掌聲打斷。今年67歲的他,算得上兩會老朋友,從1993年參加兩會開始,今年已經是他參會第26個年頭,每一年他的提案、建議都不少於6個。「我非常珍惜這個參政議政的機會。」
作為從四川走出來的企業家,劉永好委員一直關心著家鄉的發展和涼山州的脫貧攻堅,他的6個提案中,有不少的調研素材都是來自四川,為了響應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他打算用5年時間培養10萬名新型農民,同時,新希望集團將在涼山及其周邊地區投資20億元,至少養超過60萬頭豬。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他又頻頻為叫響四川品牌站臺,為川貨出川出謀劃策,認為川商遍布全球,應充分利用川人出川帶動川貨出川,全球叫響四川品牌。
川貨出川
除了旅遊和川菜,我們還有先進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
「四川山河美麗,旅遊資源豐富。從成都出發,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到很多大山,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溝這些都是享譽全球的名山名水。一直以來,大家都以能到四川去旅遊為驕傲。」劉永好說,川貨是一個廣泛的含義,除了旅遊,川菜是川貨的一個代表。「川菜是中國最大的菜系之一,依託川菜的知名度,把四川的農產品帶出去,這是省委省政府的計劃,也是川貨出川的平臺和途徑。」
「以往,四川給人的感覺就是好玩好吃,美女很多,但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四川向外界傳遞的不僅只有這些標籤,還有四川的先進位造業。」劉永好如數家珍:四川的先進位造這些年發展的很好,無論是小名器,還是大國重器,很多知名的產品都可以見到四川制。「尤其是移動通訊產業、高科技產業,例如手遊產業,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方式,很多手機上玩的火爆的遊戲,都是四川研發出來的這也是川貨出川的典型代表。」
川貨出川如何站穩腳跟?
首要打造好川貨知名品牌
近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四川企業正在「走出去」。新希望集團早在1999年在越南建廠,是最早「走出去」的新中國民營企業之一,也帶動了一批四川企業的抱團出海。
「一開始我們在越南建廠,當地人不買我們的飼料,因為不了解你的產品質量,那麼我們就採取先試用後付費的方式,讓當地的農場主免費試用我們的飼料,後來大家發現你的產品質量確實好,慢慢地就開始回購了,銷量起來了,站穩了腳跟。走出去的第一步,一定要讓川貨站穩「質造」的根基,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回首近20年來「走出去」的歷程,總結近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布局的經驗,我感受到,川貨要「出川」、特別是食品、農副產品類的,除了要做出特色,首先還是要講誠信、講質量,努力建設國際化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守護「四川質造」、「中國質造」的品牌形象,同時要因地制宜,尊重當地風俗民情,把國內外的資源和市場結合起來,構建多贏格局,才能減小阻力,形成合力,真正實現從「質造」到「智造」的變化,實現「出川」到「出海」的升級。
劉永好以川菜為例,認為川貨出川四川還要在品牌上下功夫。「川菜的調味品是川菜的魂,四川花椒、豆瓣很出名,而目前的現狀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核心大品牌和大企業。四川如何打造地域特色的名牌產品,調料應該怎樣建立品牌,品牌如何在全國推廣,這需要企業來做,需要冷鏈物流做支撐,需要更多的企業來參與。
川商遍布全球,要充分利用川人出川帶動川貨出川
為了打好「川菜出川」這塊牌,以劉永好為代表的川商總會專門成立了川菜專委會,「希望通過會員企業的力量,培養專業川菜人才、制定川菜標準、將川菜的色香味向全國、全球推廣,川菜不僅僅是產品,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藝術品。 把這個做好了,這將成為帶動四川特色農戶產品出川的一大渠道。」
去美國旅遊的人知道,在很多的街邊角落,都可以看到四川餐館的身影。事實上,這些年,全國、全球都可以隨處看到川商的身影。劉永好是川商總會的會長,一直在做聯絡川商的工作,他說,川商在全國有很多、尤其在雲貴川一帶,川商佔了大多數。這些年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川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川商的事業還擴充到海外,比如在美國紐約、澳大利亞雪梨、法國巴黎,不少川商在當地站穩了腳跟,還取得不錯的成績。「首先要人出去,川人出川、出海,可以帶動川貨出川,而川貨出川也正要利用這一優勢,抓住機遇。自然而言,四川的經濟很快就像川商一樣,走向全國,走向全球。
鄉村振興
新希望將用5年時間,義務培訓10萬名新型農民
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前的媒體溝通會上,劉永好特別透露,新希望集團在涼山州及周邊地區,將用幾年時間投資20個億養60萬頭豬,幫助一萬個建卡貧困戶脫貧,並招聘當地的農民成為企業員工,使農民可持續脫貧。
「政策有力,資金到位,無論是扶貧或者鄉村振興,關鍵還得看人,尤其要重視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在溝通會上,劉永好講得最多的是鄉村振興和產業扶貧。在6個提案中,其中有一個就是《關於建議國家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人才的提案》。
「為了響應鄉村振興戰略, 新希望集團計劃用5年的時間,免費義務幫助培訓10萬個鄉村技術人員和新型農民,為此專門成立一個培訓部門,目前已經在實施。」劉永好說,些目標與任務的達成需要政策方針的指引,需要資金與技術的支持,更需要有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術的農技員、新農民,紮根農村、深耕現代農業。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小、散、亂』的特徵依然顯著,農村人才留不住、引不來的現象普遍地存在,不少地區的農業生產已由留守的中老年人來完成,這一現象有人稱為「農村勞動力空心化」,勞動力空心化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主要問題。
劉永好說,要改變這種空心化的格局,為鄉村振興持續輸送人才,是今天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要解決的最重大的事之一。一大批有文化、受過培訓、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新型農民或農技員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完成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