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研究防治荒漠化,日本有個地方卻保護「沙漠」,定期除草

2020-12-24 吃著西瓜去旅遊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在保護環境,研究防治荒漠化,通過植樹造林改善環境,近年來收效甚微。然而,有一個地方卻恰恰相反。而不是控制「沙漠」,會定期除草保護,以防止其消失,這也是一朵奇葩。

這個地方就是日本的鳥取砂丘,南北寬約2公裡,東西長約16公裡。它是日本最大的沙丘。這裡最初的形成是火山灰落在千代川的泥沙上形成的山峰,是日本海歷經十萬年風浪的大自然傑作。在海風和洋流的持續作用下,這個地區最終形成了沙漠綠洲。

因為海風把鳥取沙丘裡的沙子塑造成善變的形狀,有的像沙幕一樣,像雪崩一樣從沙丘表面落下,窪地深達40米,山丘高達50米。每當你坐纜車下到海岸線,就能欣賞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和沙丘的壯闊之美,讓人心曠神怡。

除了美麗的風景之外,還開發了各種娛樂活動來吸引遊客。遊客可以乘坐馬車在鳥取沙丘觀光,或者乘坐滑翔傘和滑沙。而且這附近還有一個關津溫泉,位於日本鳥取縣關津鎮。透明無色的溫泉水,被稱為白金湯,白天在鳥取沙丘玩膩了,可以享受關津溫泉的美妙氛圍。

但實際上鳥取沙丘在二戰期間幾乎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防止越來越多的沙漠化,日本在沙漠治理中植樹造林,修建混凝土屏障,保護海岸免受海嘯襲擊。被稱為日本「沙漠之父」的富山精衛,曾在鳥取沙丘進行實驗,致力於沙漠治理方法的研究。在他的帶領和帶領下,鳥取沙丘幾乎被徹底消滅。

但是隨著當地城市化的發展,鳥取沙丘在沒有人為控制的情況下正在消失。鳥取沙丘位於日本海岸,氣候溼潤,降水較多,非常適合植被生長。為了保護沙丘的面積,當地政府盡最大努力保護沙漠,定期向海岸帶傾倒沙子,定期砍伐周圍的樹木,並要求人們不斷清除沙丘上的草原,防止其消失。

鳥取沙丘已經成為日本獨一無二的景點,每年有200多萬遊客前來觀光。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廣闊的沙漠和無邊無際的大海的壯觀景象,感受心靈的寧靜,享受大自然。

朋友們,你們來過嗎?

相關焦點

  • 中國一直研究防治荒漠化,日本有個地方卻保護「沙漠」,定期除草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在保護環境,研究防治荒漠化,通過植樹造林改善環境,近年來收效甚微。然而,有一個地方卻恰恰相反。而不是控制「沙漠」,會定期除草保護,以防止其消失,這也是一朵奇葩。這個地方就是日本的鳥取砂丘,南北寬約2公裡,東西長約16公裡。
  • 沙漠變綠洲?本是好事一件日本卻極力阻止,還定期除草保護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在保護環境,研究沙漠化的治理,通過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並且在最近幾年也小有成就。但是,有這麼一個地方,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治理「沙漠」,反而為了防止它消失,還會定期的除草保護,也可謂是一朵奇葩了。
  • 被日本竭力保護的「沙漠」:定期除草護沙,視為珍寶
    日本由數千個島嶼組成,其國土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在日本人口最少的鳥取縣海岸附近,有一片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之地:日本唯一的沙漠——鳥取沙丘。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與眾不同的沙漠景觀。隨著當地城市化的發展,以及這裡溼潤的氣候,鳥取沙丘正在退化,為了保護這片沙漠,防止沙漠草原化,實現人們領略沙漠風情的願望。日本不但不治理這片沙漠,反而反其道而行之,開始採取措施保護鳥取沙丘,還砍伐樹木,開展除草護沙行動。鳥取縣位於日本列島本島西部,在日本47都道府縣中,面積為第七小,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
  • 首屆庫布其雲論壇舉辦: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贏藍天、碧水...
    來源:金融界網站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上午,由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億利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庫布其雲論壇通過視頻方式舉辦,論壇主題為「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 長路漫漫 內蒙古防治荒漠化任重道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地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不僅有廣袤無垠的草原、森林、湖泊,也同樣有著大片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儘管多年堅持治理,但這一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生態難題仍在困擾著內蒙古遼闊的土地。內蒙古最新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超60萬平方公裡,佔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51.5%,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3.3%,防治任務仍任重道遠。
  • 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乾旱沙漠地區佔全國面積60%o由於歷史上氣候變遷,濫砍亂伐,過度放牧,木本和草本植被大為減少。亞溼潤乾旱地區的許多低地變成水澇地和鹽鹼地。乾旱地區土壤退化、荒漠化現象嚴重。以色列於1948年建國。當時,荒漠化處於發展過程中。北部的半溼潤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土壤鹽鹼化,自然植被減少,生態環境惡化,一些地方出現荒漠化現象。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截至目前,我國批准建立53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封禁保護沙化土地總面積174萬公頃,建設120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裡和1980平方公裡,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
  •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官員高度評價中國經驗
    此時此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口號「土地健康等於生命健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貼近現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中非合作「八大行動」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國在生態環境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上積累了很多經驗,積極向非洲國家分享。
  • 看國外如何以林草措施防治荒漠化
    該委員會的8名成員來自國家資源委員會、人口再安置署、水土保持局、公共事業振興署等7個聯邦政府部門。在反覆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該委員會最終提交了《大平原的未來》這一綱領性文件,文件成功指導了林草防治荒漠化工程的實施,取得了預期效益。    澳大利亞和敘利亞——優化草場管理方式  澳大利亞通過輪牧、圈養和調整畜群結構護牧。
  • 日本唯一的「沙漠」:為了防止「草原化」,定期除草護沙保護沙丘
    二戰後,日本為了防止越來越多的土地沙漠化,曾在鳥取沙丘治理沙漠。在此大規模植樹造林,為了保護海岸免受海嘯破壞,還設置了混凝土屏障。被譽為日本「沙漠之父」的遠山正瑛,為了有朝一日能夠治理中國沙漠,曾在鳥取沙丘上做實驗,專心研究起沙漠治理的方法,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鳥取沙丘差點就全部被消滅了。在鳥取沙丘,沒有了城市的燈火輝煌,取而代之的是夢幻般的沙漠蜃景。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盧琦指出,新中國治沙與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按時間進程中國治沙 70 年大致經歷了「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展」「以外促內、提速增效的推進」三個階段。 盧琦談到,近40年來,中國啟動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 16 項投資巨大、影響深遠的生態修復工程。
  • 30年治沙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樣本,庫布齊沙漠仍有困惑與難題
    「沙漠裡沒路,車只能輔助。汽車進不去的地方,就要人扛著樹苗,帶上水和鐵鍬步行進去。」張飛說,幾百人一整天裡忙到日落,每個人能種下一兩百棵樹,拿到180~260元酬勞。不能植樹的季節,他隔三岔五就要進沙漠護林、防火、澆水,「看著這些樹林,就像自己的孩子,很有成就感。」12年前,張飛剛來時,這片沙漠「就是一塊不毛之地」。
  • 唯一「視沙漠為寶藏」的國家,定期除草,如今已成為旅遊勝地
    有山有水的地方是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住的地方是一個大沙漠,那就很不方便了。所以這裡的荒漠化工程我們一直沒有放鬆過,但是有這樣一個地方,不但沒有做荒漠化工程,而且還在這裡除掉雜草,這是為什麼?咱們一起看吧!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加大對新疆荒漠化防治投入的建議「復文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加大對新疆荒漠化防治投入的建議」復文「關於加大對新疆荒漠化防治投入的建議」復文(2020年第3640號)新疆是我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省份,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新疆沙化土地面積74.71萬平方公裡,佔新疆國土面積的
  • 誰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定製了禮品?
    從9月6日會議開始到9月17日會議結束,有196個締約方代表團及相關國際組織、民間組織代表、嘉賓及部分國家元首約1400人來到這裡、感受這裡。《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由來為了使世界各國迫切意識到荒漠化危害,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將「防治沙漠化」列入國際社會優先採取行動的領域,並成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談判委員會。該公約在1994年於巴黎通過,締約國包括中國在內共100多個國家,1996年正式生效。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 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在北京市掛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為履約辦揭牌。6月17日也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 怕唯一的沙漠變成綠洲,政府派人伐樹除草保沙漠!日本鳥取沙漠
    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提起沙漠很多人都會想到廣袤無邊,漫天黃沙。很多國家為了防止土地沙漠化,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植樹防沙。但是日本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怕其境內唯一的沙漠消失,專門派人伐樹除草保護沙漠。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日本唯一的沙漠——鳥取沙漠。
  • 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又到了,我們可以用什麼來找水?
    2019年6月17日25個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什麼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1994年12月19日第49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大第二委員會(經濟和財政)的建議,通過了49/115號決議,從 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9月14日攝)。  在黃河「幾」字彎、陰山山脈南的鄂爾多斯高原,橫臥著我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德媒: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中國獲得銀獎
    德國「發展政策」網站8月23日文章,原題: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減少荒漠化侵蝕,提高生活質量:衣索比亞和中國等國家的實踐表明,這是可能的。世界未來委員會(WFC)周二在德國漢堡公布了本年度的「未來政策獎」名單:衣索比亞獲得金獎,中國、巴西並列獲得銀獎,銅獎得主則是是澳大利亞、約旦和尼日。今年的「未來政策獎」主要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在中國,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最為嚴重的生態威脅,影響著4億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