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不僅是國際公認的最適合兒童的讀物,而且也是兒童進行說話和寫話練習的絕佳教材。
加拿大學者培利諾德曼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裡說道:「一本圖畫書(即繪本)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講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以及兩者結合後所產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
因此,在引導孩子進行繪本寫作時,可以著力從「文字」「圖畫」以及那個「高高在上的故事」三個層面去挖掘。
01
首先看文字的故事。
松居直先生認為,繪本特別重要的方面不是注入書中的知識和信息,而是語言。一本繪本的好壞,取決於繪本中「有多少豐富的語言,有多少富有內涵的、實在感的語言,有多少讀者和聽者從內心能共鳴的語言。」
因此閱讀繪本的文字故事,一定要關注它的語言。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朗讀繪本裡那些優質的、規範的、充滿詩性的語言時,無形中,在培養著孩子的語感,讓他們學會優質的語言表達。
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我們甚至可以模仿繪本中的語言來說話。
比如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我爸爸》中的語言:
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遊得像魚一樣快。他像大猩猩一樣強壯,也像河馬一樣快樂。我爸爸真的很棒!我爸爸像房子一樣高大,有時又像泰迪熊一樣柔軟。他像貓頭鷹一樣聰明,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傻事。我爸爸真的很棒!
讀完以後,我們可以適時地引導孩子,模仿這些句子來描述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
這,其實就是一種兒童習得語言的練習。
02
除了文字的故事,我們還要關注繪本圖畫上的故事,繪本的圖畫並不是對文字的簡單呈現,而是對繪本的有益補充,在這一點上,堪稱典範的是《母雞蘿絲去散步》。
它的文字講述的是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而圖畫則還講述了狐狸追逐獵物卻屢屢受挫的故事。
我們來看文字部分:
這天,母雞蘿絲走出雞捨去散步。它沒有發現,一隻狐狸從後面悄悄跟了上來。蘿絲穿過農家院子,身後的狐狸撲了上來。可它一腳踩到了釘耙,釘耙一個反彈,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臉上。蘿絲繞過池塘,狐狸撲了上來,可它撲了一個空,栽到了池塘裡。蘿絲翻過乾草垛,狐狸撲了上來,可它一頭扎了進去。蘿絲經過磨麵房時腳鉤住了一根線,狐狸撲上來時,上頭的一袋麵粉正好澆了下來。蘿絲鑽過柵欄,狐狸撲了上來,可它跌到了柵欄這邊的手推車裡。蘿絲從蜂箱下面走了過去,可那輛手推車載著狐狸撞翻了蜂箱,狐狸被蜜蜂追得抱頭鼠竄。蘿絲回到雞舍,正好趕上吃晚飯。
如果只是讀文字部分,我們會覺得故事實在太平淡無奇,但是如果配上圖片,卻會逗得小朋友捧腹大笑,這就是繪本裡圖畫的魅力。
當孩子讀圖畫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複述畫面的內容,並儘量注意到細節。這,就是一種看圖說話。
圖畫,讓孩子心中的故事得以更好地生成和豐滿起來。就像有人說的:「只要故事內容在插圖上表現出來,孩子們的眼睛就可以發現它們。」並且,孩子的發現往往出人意料,給人驚喜。
把看圖說話融入到有趣的繪本閱讀中去,無形當中,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03
至於兩者結合後「那個高高在上的故事」又是如何理解呢?
讀繪本的過程中,不要急於翻頁,而是引導孩子對下文將要發生的故事作出預測,孩子預測的故事情節,和故事多少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屬於孩子自己的創造,它就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故事。
比如《逃家小兔》:
從前有一隻小兔子,他很想要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媽媽說,"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 我就要變成溪裡的小鱒魚,遊得遠遠的。」「如果你變成溪裡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一場愛的捉迷藏就此展開…
給孩子讀這個繪本時,可以讓孩子結合圖片,猜一猜小兔子接下來會怎麼說,既可以幫助孩子打開思路,發散思維,還可以鍛鍊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且,在這種對話練習中,孩子還能感受到來自媽媽溫柔細膩又有包容的愛,可謂是一舉多得!
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於繪本中的文字留白處。
比如《鴨子農夫》,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
牛、羊和雞很愛鴨子,他們都微朋友感到難過。於是大家趁著月色,精心安排起第二天一早的行動。「哞哞!」牛說。「咩咩!」羊說。「咕咕!」雞說。好,就這麼定了!
什麼事就這麼定了?牛、羊和雞分別都說了什麼呢?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說說它們分別都說了什麼。
這種基於文字留白處的發揮,就是孩子自己創造的「那個高高在上的故事」。
孩子通過想像和表達,不僅能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緒和主旨,還能把自己和聽眾帶向故事的更深處。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引導成人,如晨曦引導白晝。」如果我們用心聆聽孩子的故事,常常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