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周年引起了巨大的關注。通車一年來,港珠澳大橋的旅客跟運送貨物都大大超過了逾期。單單是貨物這一塊就累計有21.58萬噸通過港珠澳大橋進出口,貨值高達84.45億美元。
許多人都知道李嘉誠是全球最大的港口運營商,他在香港、深圳、珠海、江門都有港口,港珠澳大橋開通,李嘉誠損失也是最慘重的。這也是為何當年李嘉誠並不支持建設大橋的原因,同時當年李嘉誠的手下大將霍建寧還極力發對。
不過李嘉誠是百年一遇的傳奇商人,在他知道建橋已經被確定之後,馬上就拿出了B計劃了。從80年代開始,李嘉誠就在香港、深圳、珠海三地建設深水貨櫃碼頭,這些項目也給李嘉誠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李嘉誠一個人就佔了香港貨櫃吞吐量的7成。鹽田港跟珠海國際貨櫃碼頭這些港口在內地的貨運業也有重要的地位。
港珠澳大橋通車,自然對這些港口有不小的影響,吞吐量自然會下降不少,吞吐量下降就影響收益,收益就會影響公司資產的增值,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即使大橋通了車,也不能完全取代這些港口,不過影響卻是不小。
最近幾年,李嘉誠旗下的和記港口營收幾乎止步不前,而且利潤也在逐年下滑,同時資產損失方面卻是十分巨大。資產損失雖然不是經營性虧損,但是知道李嘉誠生意經的人就明白,他靠的其實是低買高賣賺錢,資產貶值了,才是他的致命地方。
不過實際上2009年港珠澳大橋確定開建,李嘉誠就開始未雨綢繆了,他早就預見到現在的情況。於是在2011年李嘉誠打包香港國際貨櫃碼頭、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公司、深圳鹽田國際貨櫃碼頭、深圳鹽田三期國際貨櫃碼頭、深圳鹽田西港區碼頭、珠海國際貨櫃碼頭等廣東、香港的港口一起組成和記港口信託在新加坡上市。
李嘉誠旗下的和記港口就是運用他在全球26個國家的52個港口的主體,這等於是一次拆分,讓受到港珠澳大橋影響的這幾個港口單獨分拆出來,然後單獨在新加坡上市。在上市的時候,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在和記港口信託的持股已經只剩下27.6%。後來李嘉誠又接受了新加坡港務集團的投資,進一步稀釋了股份。
通過幾層股權的穿透,李嘉誠在這些港口的實際控制股份已經不多了。等於說李嘉誠在這些港口資產貶值之前早就套現了大部分股份,只是控股權依然在他手裡而已。李嘉誠為何不完全賣掉呢?因為這些港口業務雖然受到影響,但是依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和記港口信託每年的營業利潤還有近10億,依然是非常不錯的公司。
1993年李嘉誠投資60億建設鹽田港,隨後又幾次增加投資。同時李嘉誠在珠海、汕頭、江門等地方布局了港口。汕頭的港口已經完全被他賣掉了,廣東幾個港口則被放到和記港口信託裡面上市。
作為一個資本的高手,李嘉誠早就讓港珠澳大橋對自己的影響下降到最低。不得不說李嘉誠是一個世紀人精。他的眼光跟商業手段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學會的。
目前李嘉誠在全球的港口業務依然可以給他們貢獻近百億的利潤,依然是李嘉誠商業版圖最重要的一環。港口業務雖然受到了全球貿易的影響,經常會出現周期性的波動,但是實際上港口依然是非常穩定的生意,好的深水港口依然是稀缺資源。以深圳的鹽田港為例子,這個地方水深而且水面非常廣,這就是天然的港口,而這樣的地方並不是哪裡都有的。另外從目前來看,至少未來幾十年貨櫃貨運在全球依然有不可替代性。
比起地產收租,投資港口收租還更加穩定。港珠澳大橋讓李嘉誠損失慘重?剛確定建橋,他就賣掉幾個港口股份,其實李嘉誠最近幾年的口碑不好,跟他在很多關鍵時刻的一些做法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為何霍英東跟胡應湘等人財富遠不及他,甚至捐款也不及他,但是口碑卻遠遠超過了李嘉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