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為天下第一關,清漕運收入高得驚人,淮安漕運博物館的故事

2020-12-25 懶遊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淮安之行。淮安,寓意淮水安瀾,是一座與水結緣的城市。「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譽,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運河之都」。

一日,在老城區西長街碰到淮安博物館,連忙上前詢問是否可以進去參觀。門衛解釋說,這裡是辦公區,去博物館應該去漕運博物館。由於有點聽不懂本地話,感覺是這個意思。

要想深入了解中國漕運的歷史,就一定要走進漕運博物館。漕運博物館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蹟和歷史,這裡是遊人必到之處。這裡是淮安區老城區的中心,遊周總理故居、周總理紀念堂、淮安府署、鎮淮樓和關天培祠、韓侯胯下橋、韓侯祠等景區景點,可以安排在一起遊玩參觀。

漕運博物館遊客中心很是貼心,工作人員會主動耐心地提醒你,網上購票更實惠,而且可以馬上使用。平和熱情,就是淮安這座城市的特質吧?漕運博物館與其他的博物館不同,主展館在樓下一層。

展覽的序廳是一幅壯觀的《清代京杭運河全圖》,原圖珍藏於國家測繪檔案資料館。據有關專家考證鑑定,《清代京杭運河全圖》系清末光緒(1875—1908)河道官員實地繪製,以作進呈的運河形勢圖真品,極為珍貴。2000多公裡長的南北京杭大運河,穿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4省2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構成了南北西東四方通航的內陸航道網絡。

第一個展廳是漕運淵源,也就是歷史廳。歷朝歷代興盛時期,也是漕運興旺之時,運河開鑿溝通了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帶動了兩岸城市的發展。千年發展而建設起來的大運河及其漕運,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

運河開鑿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遠在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即開鑿邗溝。自此以後,各朝各代都有小規模的開鑿。

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開始大規模開鑿運河,初步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水運大動脈,奠定了京杭運河的基礎。唐代對已形成的運河網系加以疏浚、整理、補擴。兩宋時期,整治並開鑿了幾條新河道。

元代由南北兩大組織承辦漕運。南方的海道都漕運萬戶府,設於平江(今蘇州),北方的「接運」系統在直沽(今天津)。明清,漕運已發展成為維繫帝國命脈的漕政,涵蓋管理、稅收、軍事、治河等多項關係國計民生的制度。清年財政收入約七千萬兩白銀,通過漕運可實現五千萬兩。

清方鬥和升

明清兩朝,淮安作為中央政府的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糧轉輸中心和稅收中心駐節有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得「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名。漕督掌七省漕政,節萬餘漕船,數十萬漕軍。專司稅收的淮安榷關,年常關稅居全國各榷關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

漕運總督是主管漕運的官員,掌管著長達1790公裡的漕糧運輸,江浙鄂贛湘豫魯七省歸其節制,運河沿線12000隻漕船、12萬漕軍聽其調遣。駐節於黃淮交匯處——淮安。

軍糧經紀負責糧食在碼頭驗收後,運往糧食倉庫期間的轉運工作,軍糧經紀既不是官員,也不是吏役,而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人群。而軍糧經紀密符扇就是來監督軍糧經紀的。密符扇上的秘密符號是記錄軍糧經紀人身份的密碼。根據軍糧經紀在盛放糧食的器具上標的秘密符號,再查看密符扇的記錄,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軍糧經紀驗的糧。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廷正式頒布停漕改折的令,漕糧全部改徵錢幣,伴隨中華兩千餘年的漕運終於畫上句號,淡出歷史大劇。由於黃河改道,運河淺梗,河運日益困難,隨著鐵路運輸、近現代商業經濟、金融業的出現和發展,漕運已非必需。

待續,我在淮安漕運博物館。

相關焦點

  • 聽說過老淮安的三城嗎?漕運史上舉足輕重,漕運博物館的故事
    漕運博物館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蹟和歷史,這裡是遊人必到之處。漕運博物館遊客中心很是貼心,工作人員會耐心地提醒你,網上購票更實惠,而且可以馬上使用。平和熱情,是不是就是淮安這座城市的特質?
  •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總督天下漕運,何等威赫
    鎮淮樓雄踞淮安區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徵,本地人習慣叫它鼓樓,鼓樓前現在是市民休閒公園。鎮淮樓建於北宋年間,已有800多年歷史,鎮淮樓為磚木結構城樓式單體建築物,下層為臺基,中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全樓通高18.5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造型優美。清代為鎮壓淮河水患,始名鎮淮樓。鎮淮樓的對面就是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
  • 自駕淮安記之九:漕運之都
    這個官方的運糧事物,就叫漕運。明清大運河從江蘇北上山東以後,漕運之都的名字,就不折不扣的落在了淮安身上。淮安縣,無論是作為楚州的州治還是淮安府的府治之地,在明清兩朝,就一直是漕運管理的核心。一方面,這裡是淮河與大運河交匯之所,清江浦的開通,有效的降低了京杭大運河水運風險,也提升了淮安在大運河沿線的地位,另一方面,這裡離黃河、離長江都不遠,又是水路密集、湖泊眾多的地方,是維持秩序、保證暢通的方便之所。而且,在這裡也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內河造船中心,據說船廠曾達到82個之多,儼然一座船舶之城。這都是漕運權力中心需要放在這裡的原因吧。淮安興於漕運,這是有目共睹的。
  • 換個城市過周末:淮安,從漕運到有軌電車
    ONE曾經輝煌的漕運中國素以「秦嶺-淮河」為劃分南北的地理分界線,而淮安正好處在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叉點上。◎ 中國漕運博物館中國漕運博物館就位於漕運總督署遺址隔壁。博物館建築本身採用明清建築風格,總體為品字形布局。裡面主要展示的是漕運歷史和文化。原本看看也是不錯的,但外地人需要掏50塊的門票確實有點坑人。
  • 淮安漕運總督府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物的漕運總督的歸屬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址下三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原為漕運總督府,明清時曾駐二品官員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原為漕運總督府,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從周恩來總理故居(5A級)步行向東,僅需幾分鐘時間。漕運總督府歷經滄桑,終遭破壞而毀滅。
  • 【淮安城市驗客】品美食、遊運河、逛古鎮,盡在江蘇淮安
    ;在淮揚菜博物館充分領略了淮揚菜之鄉的深厚飲食文化底蘊;在裏運河聆聽了獨特的運河文化和漕運歷史;在河下古鎮感受到了老街的歷史印記和千年古鎮的風情;在吳承恩故居裡看到了吳承恩曾經的住所和生活環境;在淮安府署看到了古代官吏辦公的場所;在漕運博物館一同見證了淮安這個曾經水上城市,運河之都的發展歷程。
  • 品味特色的淮安美食,看淮揚菜文化了解這些「鮮」為人知的淮安故事
    明清兩朝,淮安是中國的漕運指揮中心(漕運總督)、河道治理中心(河道總督)、漕糧轉運中心(天下糧倉--常盈倉)、漕船製造中心(清江督造船廠)、鹽榷稅務中心(鹽運淮北分司、明清稅收第一關--淮安榷關、兼收揚關稅收的淮揚海道), 是大運河的重要交通樞紐。
  • 淮安旅遊景點集錦
    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紀念館館區是由紀念島、寬闊的水面和湖四周環形綠地組成,主館高26米,與南京中山陵、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為同一等級高度。主館則呈四方形,內八角,以四方八面來寓意著周恩來的精神普照著中華民族。
  • 戶部山與徐州漕運
    ◎胡其偉王思源 廣運倉是明代運河沿岸的四大轉運倉之一,它見證了徐州的漕運繁榮,物流發達,也賑濟過荒年中的黎民百姓。雖然廣運倉的地面建築已隨歲月的滌蕩蕩然無存,但是留下的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故事,仍然在這一帶民間流傳,戶部山作為其中的代表,對於運河文化遺產及徐州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 參觀博物館也是一種有趣的生活方式,那麼淮安到底有哪些有意思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談到「博物館」,就覺得很嚴謹,很拘束。更有甚者覺得博物館裡陳列陳舊,品味單一。讓人覺得,參觀博物館很難說是一種享受。其實,參觀博物館也是一種有趣的生活方式。那麼,淮安到底有哪些有意思的博物館呢?
  • 美麗中國之江蘇淮安十大著名景點
    淮安地處我國「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上、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淮安歷史上曾是我國重要的漕運樞紐、鹽運要衝,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淮安自古以來就人才輩出之地,更是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的故鄉。是淮安歷史地位的象徵和見證。府署座北朝南,大門臨街。前面是七丈長的照壁,東西各有牌樓一座,上面寫著"長淮重鎮"、"表海名邦",十分壯觀。3中國漕運博物館漕運總督署遺址公園的盡頭就是中國漕運博物館。漕運博物館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蹟和歷史,這裡是遊人必到之處。
  • 大運河江蘇段:千年漕運見證運河大省變遷
    江蘇60%的人口沿運河而居,大運河記錄著千年歲月裡漕運的輝煌,也見證著這個運河大省的發展變遷。城市繁華因「運」而興秋夜的無錫南長街,皓月當空。色彩斑斕的畫船蕩漾在古運河上,河水被燈光照得波光粼粼,河道兩岸,青瓦白牆宛若畫卷一般在遊人的眼前徐徐展開。
  • 清代的漕運和倉場
    今據《光緒會典》載:漕運總督所親轄「漕標」共分本標左、中、右、城守、水師七營,兵額3400餘人。轄制武職官佐,最高者為從二品的副將。並節制魯、豫、蘇、徽、贛、浙、鄂、湘八省漕糧衛、所(因上述八省漕糧歸漕運總督管轄,其餘省份糧務歸地方總督、巡撫)。  漕運總督設衙門,非今人所想像稱「總督衙門」,而稱「總漕部院衙門」,衙址設於江蘇淮安。總督按清代官場規矩,尊稱「漕臺」。
  • "乘風破浪的淮安"氣質滿分
    姐姐們在&34;,咱們的大淮安波瀾壯闊的淮安,閃著大氣光芒,絕對是令人過目難忘氣質滿分的淮安,絕對可以C位出道!來看看淮安是什麼樣的波瀾壯闊~淮安,自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擁有&34;、&34;、&34;、&34;、&34;、&34;、&34;等眾多桂冠。
  • 淮安清江浦區知名旅遊景區
    景區包含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兩處遺產點(清口樞紐、清江大閘)和一處遺產河道(淮揚運河淮安段)。景區分為「起」、「承」、「轉」、「和」四大板塊,集高端論壇、文化旅遊、生態養生、商務休閒以及特色主題樂園多功能於一體。
  • 原創|跟著蘇軾遊淮安(二)
    淮安處在南北漕運的樞紐地位,自隋唐起成為朝廷物資中轉重地。明清時,淮南轉運使已經升級為掌管全國漕運的唯一機構--總督漕運部院,仍然駐淮安。中國漕運博物館,圖:本號漕運總督府遺址的北邊,是展示漕運文化的中國漕運博物館,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這,就是淮安!
    淮安之名始見。 淮安的城市發展史要比「淮安」名稱的出現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兩岸,夏、商、西周時期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市境先後屬吳、越、楚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修築邗溝,溝通江淮,從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時,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在淮河、泗水交匯處設淮陰縣,為淮安建置之始。西漢大體屬臨淮郡,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 淮安投資110億打造大運河文化帶 「運河之都」再現水韻風華
    淮陰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顧建國介紹,這裡是漕運總督的駐節地,負責明清兩代每年400萬石糧食運輸,稍有不順則京師震動。漕運總督還掌管1.1萬艘漕船、12萬名漕兵,全國每年財政收入7000萬兩白銀,其中5000萬兩通過漕運實現。
  • 淮安十番鑼鼓歷史成因及淵源考
    到了明清,淮安成為蘇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淮安城市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統掌全國漕運的最高機構漕運總督部院設在淮安,下轄九縣兩州的淮安府署、戶部所屬的淮安榷關也都駐節淮安。文官武校,機構龐大,構成了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文武廳營,星羅棋布」。明代詩人姚廣孝稱譽淮安「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漕運轉谷,淮鹽要埠,「熱鬧繁華,儼然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