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者,水道運糧也。淮安總督漕運部院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原為漕運總督府,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從周恩來總理故居(5A級)步行向東,僅需幾分鐘時間。
漕運總督府歷經滄桑,終遭破壞而毀滅。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遂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蹟大部皆毀,僅存房基、礎石。我們現在看到的漕運總督府是後來重建的。
明朝和清朝時期,漕運總督多為二品官員,享有樹總督旗特權,不僅掌控南糧北調、北鹽南運,同時還管理著沿岸地方政務。
景區入口處的亭子和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門牌。
大門門廊裡,周末跳舞休閒的市民。
進了大門,迎面是一個很大的綠地廣場,對面的建築是中國漕運博物館。
2002年,在城市的建築施工中,漕運大堂、二堂及其附屬建築遺蹟被相繼發現,並出土了大批的建築石刻。之後在漕運廣場北側新建了一座中國漕運博物館。
中國漕運博物館後面有一個北廣場,廣場花團錦簇,環境優美,適合日常散步健身或舉辦群眾性文體活動。
遊覽漕運總督府後,了解到漕運在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漕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開始於春秋,發展於秦漢,昌盛於唐宋,鼎盛於明清。然而,清末朝廷政治腐敗、官員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加之速度快、運力大、成本低的鐵路運輸逐漸崛起,迫使風風光光地走過了2300多年的漕運逐漸衰敗,從此讓位於鐵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