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原為漕運總督府,明清時曾駐二品官員

2021-01-21 順旅順風

漕運者,水道運糧也。淮安總督漕運部院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原為漕運總督府,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從周恩來總理故居(5A級)步行向東,僅需幾分鐘時間。

漕運總督府歷經滄桑,終遭破壞而毀滅。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遂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蹟大部皆毀,僅存房基、礎石。我們現在看到的漕運總督府是後來重建的。

明朝和清朝時期,漕運總督多為二品官員,享有樹總督旗特權,不僅掌控南糧北調、北鹽南運,同時還管理著沿岸地方政務。

景區入口處的亭子和總督漕運公署遺址門牌。

大門門廊裡,周末跳舞休閒的市民。

進了大門,迎面是一個很大的綠地廣場,對面的建築是中國漕運博物館。

2002年,在城市的建築施工中,漕運大堂、二堂及其附屬建築遺蹟被相繼發現,並出土了大批的建築石刻。之後在漕運廣場北側新建了一座中國漕運博物館。

中國漕運博物館後面有一個北廣場,廣場花團錦簇,環境優美,適合日常散步健身或舉辦群眾性文體活動。

遊覽漕運總督府後,了解到漕運在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漕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開始於春秋,發展於秦漢,昌盛於唐宋,鼎盛於明清。然而,清末朝廷政治腐敗、官員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加之速度快、運力大、成本低的鐵路運輸逐漸崛起,迫使風風光光地走過了2300多年的漕運逐漸衰敗,從此讓位於鐵老大。

相關焦點

  •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總督天下漕運,何等威赫
    鎮淮樓雄踞淮安區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徵,本地人習慣叫它鼓樓,鼓樓前現在是市民休閒公園。鎮淮樓建於北宋年間,已有800多年歷史,鎮淮樓為磚木結構城樓式單體建築物,下層為臺基,中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全樓通高18.5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造型優美。清代為鎮壓淮河水患,始名鎮淮樓。鎮淮樓的對面就是淮安總督漕運部院遺址。
  • 淮安漕運總督府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物的漕運總督的歸屬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址下三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換個城市過周末:淮安,從漕運到有軌電車
    淮安,原來叫淮陰。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作為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淮安在歷史上相當的輝煌(尤其是在明清漕運鼎盛時期),有著「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但之後也隨著漕運的沒落而走向沉寂。因運而興,因運而盛,又因運而衰,漕運給淮安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跡。
  • 自駕淮安記之九:漕運之都
    到了明清,大運河把糧食運進北京。這個官方的運糧事物,就叫漕運。明清大運河從江蘇北上山東以後,漕運之都的名字,就不折不扣的落在了淮安身上。淮安縣,無論是作為楚州的州治還是淮安府的府治之地,在明清兩朝,就一直是漕運管理的核心。
  • 淮安為天下第一關,清漕運收入高得驚人,淮安漕運博物館的故事
    要想深入了解中國漕運的歷史,就一定要走進漕運博物館。漕運博物館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蹟和歷史,這裡是遊人必到之處。這裡是淮安區老城區的中心,遊周總理故居、周總理紀念堂、淮安府署、鎮淮樓和關天培祠、韓侯胯下橋、韓侯祠等景區景點,可以安排在一起遊玩參觀。
  • 原創|跟著蘇軾遊淮安(二)
    明清時,淮南轉運使已經升級為掌管全國漕運的唯一機構--總督漕運部院,仍然駐淮安。總漕遺址,圖:本號漕運總督府遺址遺址公園位於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從漕運總督府大門進去,呈現眼前的便是漕運總督府遺址中國漕運博物館,圖:本號漕運總督府遺址的北邊,是展示漕運文化的中國漕運博物館,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淮安城市驗客】品美食、遊運河、逛古鎮,盡在江蘇淮安
    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淮安人文薈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
  • 聽說過老淮安的三城嗎?漕運史上舉足輕重,漕運博物館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淮安之行。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家鄉。淮安,寓意淮水安瀾,是一座與水結緣的城市。「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譽,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運河之都」。漕運總督署遺址公園的盡頭就是中國漕運博物館。漕運博物館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蹟和歷史,這裡是遊人必到之處。漕運博物館遊客中心很是貼心,工作人員會耐心地提醒你,網上購票更實惠,而且可以馬上使用。平和熱情,是不是就是淮安這座城市的特質?
  • 2018江蘇淮安最值得去的8大旅遊景點,你去過幾個?
    淮安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中國大運河淮安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1、河下古鎮河下古鎮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鎮,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這裡曾誕生巾幗英雄梁紅玉、大文學家吳承恩等歷史名人。明清兩代這裡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之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 清朝的漕運總督究竟是什麼官?六部都管不住而且還有兵權!
    漕運總督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高級官員,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始設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不僅管理跨數省長達3000多華裡的運河沿線,並且還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廬鳳巡撫,管理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並且各省的督糧道,都隸屬於漕運總督。漕運總督可以有親轄武裝部隊,還有水師營。
  • 慢下來,在老淮安,尋幽覓古,品味這座千年古城裡的似水年華!
    作為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老淮安融南匯北,開放包容,擁有豐厚的人文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有著特殊的城市氣質。 老淮安的氣質,濃縮在運河之都的古老與繁華裡,這裡有千年漕運留下的印跡。江淮平原東部,歷史上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 明清兩朝淮安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那時是淮安最鼎盛的時期。
  • 解讀:「漕運總督」有權調動轄區軍隊嗎?「調動權」他才有
    從順治年間開始,漕運就被清朝提到一個極高的位置。北京的錢糧供給,都需要依靠漕運提供。康熙曾把漕運、河道、鹽政列為「三大政」。而負責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地位自然也高於尋常官員。從官職人選就可以看出。在清朝前期,漕運總督基本都是八旗為主。到後期,到後期才逐漸轉為漢人官員。
  • 這,就是淮安!
    南宋後期,撤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旋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元代設淮安路。明清時期,設淮安府,朝廷先後在此設置漕運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淮安成為集全國河道治理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漕船製造中心、漕糧儲備中心和淮北鹽集散中心於一身的「運河之都」。
  • 周總理家鄉~淮安,門票及部分景區免費,最實用的旅遊簡介
    和淮安府暑插肩而過,繼續前行,前往漕運總督遺址,門票100在漕運總督由遺址公園和博物館組成漕運總督遺址公園,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 漕運事務的最高場所,不過,在當年除了掌控漕糧收兌,運船修造等重任外,還兼任國家質檢局長呢,是不是級別夠高的呢
  • 這是我的家鄉,淮安
    明清鼎盛時期曾是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總督漕運部院,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唯一機構。趙啟瑞/攝▲在古城牆遺址公園的魁星門下,仍然能領略到古城的昔日雄姿。
  • 這是我的家鄉,淮安!
    今天小布就想為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家鄉淮安 <歷史文化名城>淮安秦時立縣明清鼎盛時期曾是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總督漕運部院,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唯一機構。
  • 淮安清江浦區知名旅遊景區
    裏運河全長32公裡,沿岸風景優美、人文景點眾多,國家級、省級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餘處,承載著淮安千年的運河文化,見證了昔日淮安漕運文化的興盛,是淮安人的母親河、文化河。公元前486年,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河段——邗溝溝通江淮,位於邗溝北端的淮安與運河相伴而生,至今兩千五百餘年。
  • 品味特色的淮安美食,看淮揚菜文化了解這些「鮮」為人知的淮安故事
    明清兩朝,淮安是中國的漕運指揮中心(漕運總督)、河道治理中心(河道總督)、漕糧轉運中心(天下糧倉--常盈倉)、漕船製造中心(清江督造船廠)、鹽榷稅務中心(鹽運淮北分司、明清稅收第一關--淮安榷關、兼收揚關稅收的淮揚海道), 是大運河的重要交通樞紐。
  • 淮安投資110億打造大運河文化帶 「運河之都」再現水韻風華
    位於淮安市淮安區的總督漕運部院,如今只留一片遺址,僅存的巨大柱礎標註這裡曾有一片壯麗的建築。在明清兩代,這處佔地3萬平方米的建築掌握著帝國的命脈。淮陰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顧建國介紹,這裡是漕運總督的駐節地,負責明清兩代每年400萬石糧食運輸,稍有不順則京師震動。漕運總督還掌管1.1萬艘漕船、12萬名漕兵,全國每年財政收入7000萬兩白銀,其中5000萬兩通過漕運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