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順治年間開始,漕運就被清朝提到一個極高的位置。北京的錢糧供給,都需要依靠漕運提供。康熙曾把漕運、河道、鹽政列為「三大政」。而負責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地位自然也高於尋常官員。
從官職人選就可以看出。在清朝前期,漕運總督基本都是八旗為主。到後期,到後期才逐漸轉為漢人官員。
從官階品級來說,漕運總督本身就是二品官員,又可兼任兵部侍郎,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一來,就成了一品官員。
所以,在待遇上,漕運總督的帽飾可以鑲嵌紅寶石,穿九蟒五爪的蟒袍、有仙鶴圖案的補服,每年享有1.5兩至3萬兩的養廉銀。
待遇之上,便是職權。對漕運總督而言,這一職位所負責的食物,主要是漕運和軍務。其餘民政事務,如興辦教育、賑濟救災,雖有參與,卻非專任。
對漕運事務來說,如何護送漕糧,自然是第一要務。漕運總督要保證整個過程的萬無一失,才能繼續享受現有的待遇。
從漕糧徵收、勘驗、起運、送達通州,回程準備下一年漕糧。冬天時,北方的部分運河會結冰。如果運漕糧的船隻被擋在北方,無法南歸,就會耽誤第二年的漕運。
在皇帝眼中,漕運總督就會成為一個不稱職的官員。所以,整個過程,漕運總督必須親自參與。
到北京後,只要條件允許,皇帝會親自接見,詢問有關地方漕運的相關事務。但前提是不能耽誤漕運。在護送漕糧以外,漕運總督也要督造船隻,管理漕員,能及時整頓漕運內的積弊。
這是一項重任,也是一項厚禮的職務。需要老成實幹,德才兼備的官員才可以放心。但這樣的官員並不號召。所以,清朝漕運總督被罷免也是常有的事。
漕運以外,軍務是漕運總督的另一項重任。他們除了掌管轄區內的各衛所軍隊外,還有八旗、綠營、漕標,以及淮安駐地內的守備軍。這些軍隊加起來的數目並不少。
他們不僅需要一同協助,運送漕糧,還要幫助朝廷鎮壓叛亂,平定叛匪。
不過,這些軍隊雖然歸漕運總督管轄,但在指揮上,卻又有一些特殊。例如漕標。這是一支歸漕運總督所屬的綠營兵。一個標大概有二到五個營。每個營人數不固定。多則上千人,少則數十人。
從順治年間開始,漕運總督一直上折,增加漕標軍事力量。因為漕標主要催促漕糧,保證漕運。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軍隊會聽從漕運總督指揮。因為這是朝廷賦予漕運總督的職權。
但如果是戰時,或者投入一些軍事行動。漕運總督調動軍隊,則需要奉命行事。順治年間,漕運總督王文奎奉命鎮壓叛亂。
乾隆年間,漕運總督帥顏保奉命從漕標中挑選一千人,奔赴南昌,後又馳援廣州。這兩次調動,漕運總督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接到兵部的調令。否則,私自調兵,視為謀反。
對總督軍權的防範,貫穿清朝始終。不只漕運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想要大規模調動,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旨意。因為總督本身職權極大,如果他們徹底掌握兵權。朝廷擔心他們割據一方。所以,才會把調兵指揮的權力,大部分收歸朝廷,集中到皇帝手中。
漕運總督這一職位,經歷順治、康熙以後,隨著漕運的衰落,地位也不斷下降。一些地方督撫開始兼任漕運總督的職權。直到光緒年間,漕運總督被徹底裁撤,改為江淮巡撫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