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彪悍的八旗鐵騎浩浩蕩蕩穿過山海關,就此入主中原,開創將近三百年大清江山。曾經的亞洲霸主——明朝,在一片狼煙中謝幕,成為永遠的過去式。清朝作為遼東邊外的遊牧漁獵部族,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實力,以及疆域面積、人口數量,均全面落後於明朝,卻能取而代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清朝入關之後,歷經幾代皇帝勵精圖治,國勢日趨強盛,並在康熙、乾隆時期達到巔峰,史稱「康乾盛世」。清朝的人口數量峰值期間突破4個億,創下中國古代史人口記錄。清朝的疆域面積峰值則突破1300萬平方公裡,僅次於元朝,把盛唐都甩在身後。
遺憾的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曾經烜赫一時的清朝,到了殘燈末廟的晚清時期,卻迅速衰落。曾經彪悍勇猛的八旗勇士,漸漸不復當年之勇,從叱吒風雲的天之驕子蛻變成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八旗子弟」。
晚清時期,歐洲強國在全球範圍內拓展殖民地,清朝也不幸成為他們的目標。從1840年開始,歐洲強國對清朝發動一輪又一輪的侵略戰爭,清朝淪為他們眼中的一塊肥肉,遭到肆無忌憚的「瓜分豆剖」,幾度瀕臨亡國滅種的慘痛處境。
面對歐洲強國的侵略,清朝幾代皇帝如道光、鹹豐、光緒等人,也曾奮起反擊,試圖與列強一較高低。但令人悲哀的是,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清朝,卻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衰朽老翁,面對餓狼一般兇猛的歐洲侵略者,他們一敗再敗,幾無還手之力,只能用一次又一次的賠款割地來換取一時苟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朝末年也曾遭遇過歐洲強國的強勁挑戰,但他們卻經受住了考驗,即使到了奄奄一息、行將崩潰的的崇禎時期,明朝同時迎戰關內的農民軍和關外的清朝,處於兩線作戰的極端困難處境,仍然騰出手來,成功擊退了英國海軍和荷蘭海軍的進攻,打的這些侵略者狼狽不堪地抱頭鼠竄。
崇禎六年(1633年),明朝與西北農民軍和關外清軍的戰爭正在緊張進行。歐洲強國荷蘭,為奪佔中國對外貿易權,打開與明政府貿易通道,甚至想把明朝變為其殖民地,派出海軍軍官普特曼斯指揮的主力戰艦十三艘,另外還有中國海盜劉香的50艘戰艦,於當年7月向南澳和廈門發起進攻。
明朝福建巡撫鄒維璉,立即整軍備戰。經請示崇禎皇帝批准,鄒維璉和剛被招安的鄭芝龍,指揮明朝水師在當年10月22日,與荷蘭海軍在料羅灣展開激戰。最終明軍大獲全勝,擊毀荷蘭戰艦五艘,繳獲一艘,助紂為虐的海盜劉香的50艘戰船全部被擊沉。
無獨有偶,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人派出的6艘戰船出現在廣東外海,向亞娘鞋炮臺和虎門炮臺發起進攻,企圖用堅船利炮敲開明朝國門。明朝軍隊奮起還擊,經過一番激戰,此次明英戰爭明朝再度勝出,英國人一無所獲,灰溜溜地逃離明朝。
面對歐洲強國的挑戰,為何清朝一敗再敗,明朝卻能保持全勝?清朝重臣李鴻章一語道破。李鴻章在與皇帝商討天下大勢時曾說過一句話,清朝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清朝面臨的國際形勢與對手敵國,比之明朝已經有了顯著改變。
明朝末年,歐洲列強剛出於崛起的初級階段,無論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武器裝備水平,與明朝差距並不太大。但清朝建立後,盲目堅持閉關鎖國之策,故步自封,而與此同時歐洲強國卻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科技發展水平與生產效率、經濟實力、武器裝備水平突飛猛進,遠遠把清朝甩在後面。此消彼長,清朝與之相比已經遠遠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故此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英國與中國邊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