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早期閱讀對孩子好,不少家長就一摞摞地買書,一本本地讀,每年在繪本上的支出好幾千元,還有更甚的家庭每年花1萬元購買童書。
繪本是讀得越多越好嗎?
親子閱讀並非「讀故事」
有的家長發出感慨:「給孩子讀了那麼多書,孩子除了聽故事的能力強了,其它什麼都沒有提高!」
為什麼僅僅聽故事的能力強了?因為我們很多家長都把親子閱讀變成了「故事會」,以為每天悶頭照著書念個故事給孩子聽,就萬事大吉了。
讀更多的繪本當然會對孩子更有益,不過重點並不是在量,而是在如何讀。親子共讀並不是簡單地「讀故事」,而是要和孩子充分地互動,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更有效地發展語言、思維能力。
否則,我們花得那麼多的買繪本錢,那麼多的時間,就相當於打了個水漂,僅僅激起了「孩子愛聽故事」的漣漪,其它的什麼都沒有剩下。
以下介紹的拓展閱讀法是經過我本人親身實踐,非常適合3-6歲的孩子, 能通過利用好繪本和恰當的親子活動,充分發開孩子全方位的能力。
拓展閱讀法
1. 猜一猜故事內容
當買了新繪本時,家長不要立刻心急翻開書就開始給孩子讀,而是應該先讓孩子根據封面和故事的名字,猜一猜故事內容是什麼,這樣做可以激發孩子的聯想力。比如《和甘伯伯去遊河》這本書,封面上有一位老爺爺在划船,船上坐了很多動物。我們可以首先讓孩子觀察畫面裡都有誰,然後讓孩子猜一猜為什麼小動物們坐在這條船上,它們要去哪裡。
在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情節轉折的地方,家長也可以和孩子比賽來猜一猜故事接下去會怎樣發展,鍛鍊孩子的邏輯感,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通過和家長這種「小競賽」的形式,也會讓孩子對親子閱讀更有興趣。
2. 演一演故事情節
兒童戲劇是一種能夠提高孩子綜合能力的活動方式,對孩子語言表達、形體動作、自信心都有積極的影響。而繪本閱讀,就是兒童戲劇啟蒙的前奏。
當我們給孩子讀繪本時,可以在某一個好玩的情節停下來,先給孩子讀一遍,然後讓孩子把動作和語言表演出來。因為孩子本身就好動,所以表演故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趣的方式,也能讓他們在聽故事的時候更專注,對故事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刻。
3-5歲的孩子年齡還小,可以嘗試演出某個片段,而對於5、6歲的孩子,家長可以鍛鍊他們在聽完整個故事後,表演出全部情節,同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也可以參與到表演遊戲中。全家人其樂融融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蒙教育。
3. 畫一畫最喜歡的人物和場景
讀完了故事,家長可不要覺得任務就完成了。
培養孩子良好的反思習慣,就是從聽完繪本故事,讓孩子記錄下自己喜歡的人物和場景,想一想喜歡的原因開始的。家長可以準備記錄紙,上面寫上日期、繪本的名稱、還有簡單的問題,比如故事內容概括:「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故事結局是什麼?」,或者開放式的問題:「你最喜歡誰?」、「你最喜歡的情節是什麼?」
年齡小的孩子畫完,可以向我們口述畫的內容,然後由家長用文字記錄下來。而當孩子會寫字後,他們可以嘗試自己寫出畫的內容,這樣做能非常有效地培養孩子在上小學後「看圖作文」的能力。
4. 編一編故事
家長可不要小瞧孩子天馬行空的「胡扯」,改編故事能夠綜合發展孩子的聯想、邏輯、創新思維。
我們可以和孩子每周開展「故事改編大賽」,選出本周裡最有興趣的繪本進行改編,用表演的方式,或者口頭敘事的方式,把原本的故事進行改編。剛開始,大部分低齡的孩子可能只會重複原本的故事,我們就需要一步步地引導他們編新的故事。在練習的過程中,家長會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故事的邏輯感也越來越好了。
推薦
想要更加詳細系統地了解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力?這本《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力》推薦給各位家長,內容包括了從0歲到小學,如何提高孩子閱讀興趣和雙語閱讀能力的方法。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在美國生活的華人媽媽,書的實踐性非常強。
總結
親子共讀,並不是讓家長一字不落地,且一字不多地,把故事內容從頭到尾講完就好了。
其實,親子閱讀對家長而言,確實不輕鬆。 但相信我,如果家長能按照上述的拓展方法開展共讀活動,那麼親子閱讀也絕不是一件枯燥的事,甚至能成為讓我們大人也收穫滿滿,樂趣十足的活動。
只有當我們充分調動起孩子對於閱讀的全方面積極性,那些讀過的繪本才沒有白讀,花過的錢才沒有白費。
家長們,你們每年平均花多少錢給孩子買書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