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暨「中國傳統繪畫研究中心」2019工作年會舉行系列學術活動之一,11月1日,北京畫院組織與會嘉賓前往北京法源寺,探尋齊白石的南城遺蹤及「衰年變法」的社會背景,並舉行了「齊白石寓居處」掛牌儀式。
一百年前,20世紀中國最負盛名和影響力的藝術大師——齊白石,曾於1917年和1919年分別寓居法源寺的如意寮和羯磨寮。
齊白石於1919年寓居在羯磨寮時,曾看到地磚的石漿印子像一隻小鳥,便隨手勾畫下來,並寫下了「真有天然之趣」幾個字,從中可看出他對自身藝術變革的思考,這幅《磚紋若鳥稿》後來收藏在北京畫院。從此,齊白石結識了一批民國耆老名宿,開啟了定居北京的生活,並開始「衰年變法」,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紅花墨葉」的風格,在書法、篆刻方面也自創一格。1957年,北京畫院正式成立。齊白石作為北京畫院建院之初的名譽院長,為北京畫院以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播為己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和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為齊白石老人的寓居處掛牌,見證這一歷史的重要時刻,亦成為北京畫院和中國佛學院兩個機構合作的開端。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巖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