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交鋒是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太出名了,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開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歷史。但是就是因為鴉片戰爭的過於出名,真正的中英第一次戰爭反倒是沒人記得了。這第一次中英戰爭是在鴉片戰爭203年前,明朝末年的崇禎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
當時葡萄牙在遠東的霸權地位已經逐步消失,自己的艦隊經常遭到荷蘭的侵襲,而英國也想在遠東打開一個突破口。這樣英國和葡萄牙一拍即合,163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果阿的葡萄牙總督達成一致意見,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門從事貿易。同年12月12日,英王查理一世頒布訓令,任命威德爾上尉為指揮官,率領6艘船艦前來中國。
歐洲人畫筆下的明朝形象
1636年4月14日,威德爾帶著船隊從倫敦出發,11月7日到達果阿,雙方就澳門貿易問題進行交涉。到了1637年的1月17日,船隊離開果阿,先後在伯特卡爾(Bhetkal)柯欽和亞齊建立商館。6月27日,船隊到達澳門以南的十字門外停泊。
但是英國人的到來讓葡萄牙人很難辦,因為澳門與果阿、裡斯本的貿易航線已被荷蘭艦隊所阻截,航行十分困難,澳門葡人只能維持長崎和馬尼拉的貿易航線。日本又將頒布禁海令,這樣一來葡萄牙人只能保有馬尼拉一處的貿易關係,但貿易額每年仍達100萬兩。如果讓英國也分一杯羹,這麼一來葡萄牙在遠東的壟斷就徹底被打破,商業利益也就遭到大大損失。所以澳門的葡萄牙人拒不履行果阿總督的指示,還跑到明朝官員那裡詆毀英國人。
威德爾眼看澳門這兒不行就北上到廣州,8月8日,英船到達虎門亞娘鞋(Anunghai)停泊,威德爾目睹亞娘鞋炮臺的駐軍和明朝水師正在敲鑼打鼓地備戰,他派人舉著白旗上岸購買糧食也無人理會。明朝官員又登船告知威德爾船長,要求他再等6天。威德爾服從了這一安排。
8月12日,英國船隊派出勘測水位的駁艇遭到亞娘鞋炮臺炮擊。駐守炮臺的明軍在事先沒有警告的情況下突然3次炮轟駁艇,但駁艇毫髮無損。威德爾船長立刻下令英國各船升起了國王的旗幟,宣布商船進行戰鬥狀態。4艘懸掛獅旗的英國商船飛速向亞娘鞋炮臺駛來。意外的是,明軍竟然僅僅半個小時就逃跑了。英國佔領亞娘鞋炮臺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炮臺的44門不過是發射1磅重炮彈的小炮。英國人把繳獲的30門明軍火炮當作戰利品搬上船,並在當天和次日還俘虜了兩艘中國帆船。
明朝的小型弗朗機炮根本打不動歐式的遠洋帆船
別看這時候離明朝滅亡只有七年,自己還打了個敗仗。但是明朝官員就是硬氣,給威德爾寫信:「如爾等膽敢破壞一草一木,餘必下令士卒殲滅爾輩,使爾等片帆不留,則爾等後悔莫及,罪無可恕。」明朝官員表示,要英方退還大炮和帆船,威德爾也立即照做。
8月24日,三名英國商人攜帶西班牙銀圓和日本銀子去廣州進行了貿易。威德爾以為事情到此就結束了,但是到了9月10日,明軍又對英國船隻進行了火攻,還襲擊了老虎島的英國船隊。不過英國方面及時發現,並未造成什麼損失。
威德爾決定發起反擊,炸毀了亞娘鞋炮臺,劫掠了一個小鎮還焚毀了一艘帆船。當時的明朝水師裝備的武器已經較之於西方較為落後了,他們的一號和二號大船上只有幾門重千斤(約1300磅)的無敵神威炮能夠遠距離對敵船造成傷害。明朝水師其他艦船載炮皆是輕炮。英國商船每一艘船每一門火炮都在火力方面全面壓制了明朝水師,也正因此,在數量上佔據優勢的明朝水師遇敵才聞風而逃。
正因此,明朝方面才不敢輕舉妄動。威德爾也覺得不好同明朝打交道,便將船隊駛向澳門,請求葡人出面轉圜。11月22日,英商在廣州答應了明朝政府的要求,賠償白銀2800兩。30日,威德爾向明朝官員提交了一份保證書,對虎門事件表示歉意,並保證完成貿易後即行離去。據此,廣州官員決定對其不予追究,令其貿易後儘快離境。英商臨走前和明朝總兵正式籤訂貿易條約:為了自由和廣闊的貿易與居住,英國人每年繳付皇上20000兩白銀,4門鐵大炮和50支火槍。
根據這份條約,英國人獲得了與華進行貿易的權利和在中國居住的權利,甚至可以像葡萄牙在澳門一樣在中國建立永久性商館。這意味著中國的國門被英國正式打開,從目的上看英國人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可惜籤署條約後沒過多少年明朝就覆滅了,同時英國國內又爆發了內戰,這事也就擱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