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現在應怎麼看呢?

2020-12-17 小牛絮叨

結婚,自古以來都是人生大事。而近年來,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這讓我們在選擇另一半時不得不睜大眼睛,深思熟慮。當然關於結婚,老一輩人也留下了很多忠告,例如有這樣一句「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那這樣的話,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到底還有沒有價值呢。

「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其中七和一隻是指代。這句話主要指的是選擇結婚對象時,男士比女士年齡大一些,生活很美滿,女士年齡比男士大一點,不容易成為夫妻。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從傳統觀念來說: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前要按照流程走: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問名和納吉都需要雙方的生辰八字。年齡對於古代來說,是結婚很看重的東西。而且大都是要男士的年齡要大於女士,覺得這樣才是般配,才會長久。

而且從社會規定來說:西周時期禮制規定,男子二十「冠而列丈夫」,表示成年,女子則十五為「及笄」,表示成年。歷朝歷代中雖對男女成年結婚年齡都有不同規定 ,但無論是提倡早婚還是晚婚,都是男子年齡大於女子年齡。這也主要受男女生理心理髮育差異的影響。女性一般比男性成熟早,心理年齡相對大一些。而古代男尊女卑,需要男性承擔家庭責任,所以結婚時男性年齡要比女性大 。被認為這樣才能顯示出男尊女卑,有利於維護男主人的地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生育子女,也就是傳宗接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血脈延續是結婚後的一大要事。而且被認為,女性越年輕,越容易生育,而且有精力看護,這樣孩子會更健康, 更聰明。女性如果年齡大,在生育上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也就有了女大一,不成妻的說法。

然而,現在社會,已不再是父母之命的婚姻,自由戀愛才是我們的追求。年齡對於愛情來說,壓根不是問題。姐弟戀,已不再稀奇,別說是大幾歲,打幾十歲的都有。只要有了愛情的火花,年齡又算得了什麼呢?很顯然「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已不再適用。不過劇增的離婚率也很讓小編感到恐怖呀,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人們對於婚姻大事特別看重,不但要求門當戶對,還要要求年齡相當,這麼從下面這句俗語,就可以看出當時人的思想是怎樣的:男大七,抱金雞,女大一,不成妻。男生比女生大七歲,這樣挺好的,至少他會哄著你,不會有事沒事就和你發脾氣。女的比男的大一歲,這樣不像是夫妻,更像是他的姐姐。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簡單純樸,也喜歡總結生活經驗,所以生出了很多發人深省的俗語和老話。其中不乏很多富含哲理的經典。當然,很多農村老話也一直流傳至今。這句話是說:在選擇配偶時,寧可男比女大七歲,也不要女比男大一歲。更確切的說是,男比女的大多少都無所謂,但女的比男的大一點也不行。那為什麼農村會有這樣的偏向呢?首先是,傳統風俗的影響。在古時的鄉下,嫁娶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除了要門當戶對,通常還要合對生辰八字,這些場景在古裝劇中可見一斑。在這樣的傳統下,長相一般不被看重,而年齡卻很被看重。
  •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有道理嗎?
    俗語包含了:人情世故、諸事宜忌、農業氣象、生活狀況、婚嫁習俗等等。「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就描述了當代農村人,對婚姻習俗的一些忌諱。女大一,不是妻古代,人們普遍結婚較早,還沒成年就結婚了。那麼為什麼「女大一,不是妻」呢?1、古人認為:女的比男的大一歲,生肖上,命格上會克夫。導致丈夫早死或者破產等等。2、雖然女人比男人早熟,但是只是大一歲,差別不會很大。
  • 俗語:「女大一,難為妻;女大三,抱金磚」,有科學道理嗎?
    在民間,經常能夠聽到一種說法「女大一,難為妻;女大三,抱金磚」,說的是男人找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女人,就像撿了一塊金磚一樣,婚後會很幸福;而找一個比自己大一歲的女人,就很難成為一生的夫妻,也很難白頭偕老。
  •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五抱老虎,說的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五抱老虎,說的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總是會在村子裡面閒暇的時候,聚在一起聊家常,有時候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有了不同的看法,還會把這個發生的事情變成一些俗語。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五抱老虎,說的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俗語的意思是和婚姻有關係,在我們國家是一個比較注重禮儀的國家。在古代的時候,兩個人結婚是會比較麻煩,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一般都是聽從父母的意見。這時候,最講究的就是門當戶對,這時候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就需要看兩人的生辰八字,如果準備結婚的兩個人生辰八字不合適的話就不能結婚。
  •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到底是什麼意思?結婚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能隨隨便便。尤其在古代,結婚是十分講究的。對於有錢家戶,娶親需要用八抬大轎將新娘抬回家。中國在傳統節日上有很多禮儀,包括葬禮以及娶親生子等。
  • 古人云:「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老祖宗的說法有道理嗎
    沒辦法,誰讓我比她大呢,於是就寵著她慣著她。但是在某一天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一想到這,我突然明白了什麼,唉!究竟是小女朋友好啊,還是大女朋友好!我雖然沒有大女朋友,但是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又該如何理解呢?
  • 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女人比男人大多少歲比較合適
    農村俗語在勞動人民的口中可以說是流傳已廣,因為俗語確實是非常接地氣的東西,很多時候大人也都喜歡將這些俗話說給小孩聽。對於他們來說俗語也算是一種教育方式,但是受到舊社會的一些封建思想影響,可能也會出現一些迷信成分,大家理性看待即可。
  • 農村俗話說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中,講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是一大類。在這類俗話中,一多半是教人夫妻相處之道,但也有一部分是想當然。其實這是農村俗話的一個現狀,就是良莠不齊。仔細想想的話,其實也可以理解,農村俗話脫胎於農村人的口耳相傳,多講究通俗易懂,有時候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這就難免出現一些帶有時代烙印的東西。
  • 農村俗語:「可讓男大一輪,勿讓女大一春」,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可讓男大一輪,勿讓女大一春」,啥意思?只要是有在農村生活經歷的人,基本上就對習俗不陌生,各式各樣關於習俗的俗語出現在日常的生活裡,不斷在民間流傳,稱得上是專屬於農村的一種特殊文化。在這些俗語當中,幾乎全部都是由農民自己去總結出來的,而能夠得到流傳,自然就是表達出來的意思非常有道理。可是隨著農民發展起來,城鎮化的速度加快了之後,發現農村的俗語出現的機率變小了,甚至很多都已經被現在的年輕人給遺忘掉。
  • 「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有福氣」與現代婚戀觀區別,你怎麼看?
    男女婚配到底年齡相差多少為好呢?有關這個話題民間俗語很多,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句民間俗語「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是福氣」。探討一下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說?這句民間俗語在今天,對人們的婚戀是否有參考作用?「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是福氣」,這句民間俗語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話,而在古代擇偶時,人們可是把它當作教條來對待的。
  • 俗語:「寧讓男大一十,不讓女大一春」是什麼意思?看完漲知識了
    俗語的涵蓋面十分廣泛,它包括了生活,農業,學習,習俗,忌諱警示,婚喪嫁娶等等。
  • 農村俗語,「寧讓男大一十,不讓女大一春」,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最明顯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而這些俗語不只是說說而已,一些落後發展比較慢的地區,老人還是堅定的相信並且融入到生活中,影響著自己及身邊人的人生。「寧讓男大一十,不讓女大一春」這句俗語就不知影響了多少人?那它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一輪,不可女大一春,啥意思?為啥這麼說?
    男做三,打孤單;女做四,無子嗣   在農村,老人們常說:「男做三,打孤單;女做四,無子嗣」,意思大概是男人30歲生日不過,女人40歲生日不過,否則容易「男孤女亡
  • 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都知道,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也有些俗語是矛盾的,比如「女大三抱金磚」和「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今天我們就說說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意思。「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意思是,女孩嫁人要嫁比自己大的,不要嫁比自己小的男人。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 「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磚」,有道理?你的老婆大你幾歲
    農村是傳統文化和習俗保留得最多和最為完善的地方。無論是婚嫁葬禮還是生兒育女都有自己一套獨立的理論體系以及相關的習俗在裡面。那麼在那些書面流傳習俗不方便的年代,農村這些比較複雜和重要的習俗道理要怎麼樣才能流傳下來呢?這是困擾許多歷史研究者的問題。其實啊,有農村生活經驗,或是就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再熟悉不過了。怎麼樣傳承這些道理和習俗呢?
  • 關於農村婚嫁,老人說「寧讓男大一輪,勿讓女大一春」,啥意思?
    很多俗語都是關於天氣、環境、禁忌。人情世故。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口中津津有味地念叨著俗語,這也是我們在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文化,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應該不會陌生。關於農村婚嫁,老人說「寧讓男大一輪,勿讓女大一春」,什麼意思?
  • 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你是哪種情況?
    導語: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你是哪種情況?中華文化傳承了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數千年的傳承中,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都被流傳了下來。在這些文化中,俗語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也一直廣為流傳,結合了數輩祖先的生活經驗,不僅記錄一些歷史,也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不過有些俗語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也帶有那個時代的特色,我們看待這些俗語的時候就要辯證一點,就比如農村老人們常說的「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就是古人們的結婚傳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婚配年齡背後的講究說法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婚配年齡背後的講究說法。農村結婚現在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這從孩子的車子房子到孩子的教育,都是咱們最關心的。等到這孩子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我們的家長也就開始擔心這孩子找沒找到對象,找到對象的,在咱們農村的很多老人家看來,都喜歡拿著這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去找村裡「懂行兒」的去看一看這婚配,雖然說現在的很多人知道這生辰八字是不講究科學的,沒有真實的根據的,可是還是要忍不住的去相信。
  • 除了女大三抱金磚,還有「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說法!
    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說的是,只要夫妻雙方,女的比男的大三歲,就有數之不盡的好處,在古代就有童養媳的說法,女人比男人大一點會照顧家,幫助男人更好的成長。雖說這句話是古代的陋習,但是放到現在,它依然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現在女生的心理年齡都要大一點,而且在加上女人再比你大三歲,這種心理年齡的人,喜歡上的男人必然是尤其可取之處。其實,夫妻雙方在意的不應是年齡,而是生活中相互的陪伴。我們經常聽這句話,但是另一句我們卻很少聽,那就是「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