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是內蒙古最大寺廟之一,美岱召始建於明代中期,是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被明朝封為順義王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勒坦汗,統領蒙古十二土默特所居住的古城寺廟,美岱召的得名是因為麥達力活佛在此坐床的緣故,美岱召是喇嘛教傳入時的一個重要弘法中心,它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美術史上都有重要的價值。
美岱召近在眼前時,先是美岱召博物館,這裡壁畫有著博物館之美譽,殿內現存壁畫1650平方米,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壁畫場面宏大,構圖豐滿,令人讚嘆,這裡是了解美岱召歷史的最好場所,從中了解這裡發生過的故事。
美岱召泰和門,美岱召它是一座城堡、建築在山腳下,寺廟和邸宅功能兼具的建築,四周築有高厚的城牆,正門(南門)為城門,城牆四角築有重簷角樓,召內殿宇樓閣富麗堂皇、雄偉壯觀。
四周高厚的城牆,敦厚結實,可以抵禦軍隊的炮彈和騎兵的突襲,城門上嵌有明代擴建寺廟時刻的石匾額,上題「 泰和 門」,山門匾額題有「皇圖鞏固,帝道鹹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之句,落款為「大明金國」,頗為特別。
在城牆上走一圈,細細品味這個城堡、寺廟、邸宅為一體的建築群體,使人心生感慨,眼前的這些,再現了古人的建築思維和建築藝術的美感。
從泰和門進入城堡,開始遊覽這個神秘的寺廟,進入城堡正對著的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三座殿頂均為歇山式,經堂東、西、南三面由白色藏式磚牆圍繞,形成漢藏結合的建築風格,佛殿西壁下部繪有一組蒙古貴族禮佛圖,大雄寶殿的東側,一棵參天的古樹直衝雲天,一種氣勢讓人敬畏,樹下一座金燦燦的大鐘格外醒目,警示人們不忘歷史,不遠處,亭子裡有一口明代古井,儘管井已被木板蓋上,依然擋不住人們對它的關注。
廟在這個小院裡,主房是二層硬山式小樓,東西兩側有配房,傳說三世曾在此居住。
東側就是烏蘭夫、王若飛等革命家以美岱召為基地開展革命鬥爭活動舊址紀念址。
西側是薩縣抗日遊擊隊紀念址。
這裡不但有厚重的寺廟歷史還有革命鬥爭史,參觀者走進這裡,簡易的家具和陳舊的行李,再現當年革命者生活的場景,重溫戰火紛飛的年代,腦海中浮現出革命者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場景。
琉璃殿建於1566年是阿拉坦汗金國的議事廳,後改為三佛殿,傳說是俺答汗及三娘子接受朝拜之所。
青山之下,圍城之內,一座座廟宇各具特色,深厚的藏傳佛教讓遊人細細品味,之所以美岱召保護的如此完好,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保護愛惜的結果,使得人們今天能夠重溫美岱召的歷史,看到信仰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