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敕勒川,漠南美岱召!

2021-01-17 稻穗說事兒

美岱召景區正門。美岱召坐落於美麗富饒的土默川平原上,北依陰山,南臨黃河,景區位於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地處呼、包、鄂三地之間,東距首府呼和浩特市90公裡,西距包頭市35公裡,南距鄂爾多斯市50公裡。京藏高速公路、110國道從南平行通過,橫貫東西,景區處於內蒙古黃金旅遊的中心位置。

寺廟正門泰和門。美岱召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早期名為靈覺寺,清朝時由康熙皇帝賜名為壽靈寺。美岱召最早是由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代世孫阿勒坦汗於明朝嘉靖1539年所建的部落王城,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1548年美岱召成為蒙古金國的都城,1580年,都城東遷呼和浩特後改建擴建為寺廟。因此,也就形成了現在美岱召。

景區外一角。 美岱召景區現總佔地面積為20萬平方米,包括美岱召博物館、美岱召展覽館、美岱召廣場、美岱召古城寺等。美岱召古城內現存明代建築12座。

景區正殿大雄寶殿。 解放前,這裡曾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烏蘭夫、王若飛等人早期進行革命活動的地方,對於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也使得美岱召成為內蒙古紅色旅遊線路上的重要景點。美岱召壁畫浩繁深邃,是內蒙古地區寺院中繪製最早、保存最久、內容最豐富的壁畫群,召內現保存完整的明代壁畫多達1650平方米,享有「壁畫藝術博物館」的美譽,這些壁畫對於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等都具有重要的。

景區內古樹林立。 美岱召每年舉辦的宗教節慶活動有正月初一到初七的傳統廟會、正月十二的祈福法會、農曆五月十三灌頂節,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火等。其中農曆五月十三灌頂節為美岱召傳統廟會節,有乃瓊淨場、跳查瑪舞、誦「灌頂經」、轉召、彌勒出巡、回殿摸頂等活動。

美岱召五月十三傳統廟會現場。

雪後美岱召。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包頭:塞上敕勒川 漠南美岱召
    美岱召景區正門美岱召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美岱召最早是由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代世孫阿勒坦汗於明朝嘉靖1539年所建的部落王城,距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1548年美岱召成為蒙古金國的都城,1580年,都城東遷呼和浩特後改建擴建為寺廟。因此,也就形成了現在美岱召。在全國來說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色:城寺合一、政教一體、人佛共居。
  • 全域旅遊敕勒川 草原佛都美岱召
    以推動美岱橋、大雁灘、沙圖溝、樓房溝及全域旅遊綠道等沿山景區旅遊項目建設為重點,通過舉辦金杏節、三娘子節、祭敖包節等文化旅遊系列活動,並與書畫藝術、民俗演藝、美食文化、產品展銷等活動結合,實現與各旅行社合作洽談籤約達到100家以上,以美岱召為點串接形成1條「沿山生態休閒一日遊」旅遊精品線路,全面弘揚敕勒川旅遊文化,加快推廣「山水古城市、休閒敕勒川」旅遊品牌形象,充分展示美岱召悠久的民族情結、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富集的生態資源
  • 敕勒川上走訪美岱召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7日電(記者吳國清丁銘)從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出發,沿陰山南麓的京藏高速公路西行至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境內,陰山腳下,敕勒川上,有一座青松掩映、引人注目的召廟——美岱召。  ????美岱召位於包頭市以東80公裡處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召廟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 探訪美岱召之美
    作為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土右旗,長期以來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在這裡交融,孕育產生了敕勒川文化,雖然經歷了歷史的洗禮,但敕勒川文化的印記,卻在土右旗美岱召這座百年古剎裡處處彰顯,踏尋美岱召,往事並不如煙。作為土默川平原上第一座城寺結合的建築群,美岱召不僅作為藏傳佛教傳入草原的重要弘法中心而聞名於世,更因四世達賴喇嘛在此坐床弘法、邁達力活佛也曾在此弘揚藏傳佛教而吸引眾多中外遊客朝拜。
  • 打卡美岱召,摘金杏遊古城
    山水古城寺,休閒敕勒川。6月15日上午,包頭市土右旗第11屆金杏節暨三娘子旅遊文化節在美岱召開幕。本屆金杏節以「人文敕勒川·佛都美岱召」為主題,從6月15日(農曆五月十三)開始,到6月21日(農曆五月十九)結束,期間將舉辦觀光採摘、傳統廟會、祭敖包、旅遊產品交流展示、文藝演出等15項活動。
  • 美岱召景區:最近不一般的火
    景區開放以來,文旅公司主動對接呼和浩特、包頭市、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周邊地區旅行社200多家,達成合作框架協議198個,正式籤定合約85家,截止目前,完成旅行社踩線活動30餘次,最大限度地爭取到周邊地區旅遊線路納入美岱召景區。二是豐富旅遊產品。實體化運營以來,文旅公司在做精做強產品上做文章。
  • 組圖:蒼涼壯美美岱召--草原文物遺存保護典範
    它,就是坐落在大青山麓的美岱召(蒙古語「召」即廟)。  「敕勒川,陰山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魏時期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土默川。這裡匆匆走過北方民族的一群群奔騰的身影,演繹過諸多壯美雄渾的歷史故事。就是當代,這裡也先後走出過我黨的領導人烏蘭夫、劉雲山。其中,劉雲山同志最初就曾在這個被稱為「美岱召」的山川小鎮生活工作過。
  • 美岱召尋訪三娘子遺風
    美岱召最初的確是一座城池,名曰大阪升。明朝初年,元朝皇族退回北方草原,後來蒙古各部又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雙方開始了無休止的戰爭,萬裡長城成為戰爭的前線。十六世紀四五十年代,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勒坦汗經過南徵北戰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開始試圖與明朝通商修好。而在這個過程中,阿勒坦汗的夫人三娘子鍾金哈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美岱召景區免門票了,這個景區不容錯過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支持文旅產業克服疫情影響加快恢復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內政辦發〔2020〕20號)文件精神,美岱召景區在2020年8月17日-12月31日期間對本景區頭道門票採取以下減免措施。
  • 包頭美岱召:內蒙古罕見的集寺廟、王府與城池為一體的景點
    包頭是個好地方,城市基礎設施很完善,景觀也頗多,但要說具有歷史特色的景觀,則不得不提美岱召。美岱召離呼和浩特不遠,位於包頭市土右旗境內,地處陰山腳下,敕勒川上,青松掩映,美岱召所處的位置得天獨厚。後來,有人來此宣講藏傳佛教,所以說美岱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的一個重要的弘法中心,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外觀上看,美岱召純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城寺結合,人佛共居,是一座罕見的集寺廟、王府、城池為一體的所在。
  • 八百裡黃河行丨敕勒川上解鄉愁
    6月21日上午,「八百裡黃河行」採訪團來到土默特右旗,從城寺合一的美岱召到遍地鄉愁的敕勒川博物館,記者們在歷史的海洋裡徜徉,感受著不一樣的鄉愁。一寺領風騷在依山傍水的土默川平原上,有一座獨特的廟宇,它既是大明金國的都城,也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城寺合一、人佛共居,在國內也屬罕見。
  • 內蒙古包頭美岱召:一座集寺廟、王府與城池為一體的建築
    城內有供奉佛像的殿堂,山門題有「皇圖鞏固,帝道鹹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之句,落款為「大明金國」,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孫阿勒坦汗在漠南豐州灘上所建「大明金國」都城。美岱召村距今有443年歷史。走進美岱召村,蒼松古剎,一磚、一門、一樓、一景一物自有它的幽靜與靈秀。
  • 中華文化尋根之旅 美岱召:蒙古族的王昭君
    圖為美岱召的三娘子和阿勒坦汗雕像(來源:人民網 攝影:楊易鋒)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當地人經常提起的古代英雄人物,除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王昭君之外,還有一位不為外地人熟知的女傑  三娘子堪稱女中丈夫   美岱召最初的確是一座城池,名曰大阪升。明朝初年元朝皇族退回北方草原,後來蒙古各部又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而蒙明之間開始了無休無止的戰爭,萬裡長城成為戰爭的前線。16世紀四五十年代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勒坦汗經過南徵北戰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開始試圖與明朝通商修好。而在這個過程中,阿勒坦汗的夫人三娘子鍾金哈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土默特右旗美岱召
    美岱召位於大青山腳下,明萬曆年間土默特蒙古部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是人佛共居,城寺結合的喇嘛廟,也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都城。召廟建築風格獨特,中原漢式融合蒙藏元素,古樸典雅。蘭天白雲下面節旄高擎,金頂熠熠生輝,很有地方民族韻味。寺城依山傍水,高踞土默川平原中央。
  • 美岱召——穿越時光 綻放芳華
    歷史和歲月,為美岱召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而古老的壁畫,卻清晰地講述著三娘子智勇兼備,才貌超群,維繫了一方40多年安定的宏圖大志,與美岱召一同名留千史。蒙古語「美岱」意為彌勒,美岱召原名靈覺寺,後改為壽靈寺,是內蒙古地區重要藏傳佛教建築之一。美岱召依山傍水,建築上更有獨特的風格,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而建,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
  • 敕勒川文化產業園簡介
    內蒙古第二屆坐腔音樂會近年來,土右旗依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始終把文化產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全力打造和重點培育,緊緊依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資源,啟動建設了總投資近15億元的農牧民文化活動中心、美岱召廣場
  • 美岱召是一座令人難忘的寺廟
    美岱召是內蒙古最大寺廟之一,美岱召始建於明代中期,是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被明朝封為順義王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勒坦汗,統領蒙古十二土默特所居住的古城寺廟,美岱召的得名是因為麥達力活佛在此坐床的緣故,美岱召是喇嘛教傳入時的一個重要弘法中心,它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
  • 內蒙古的美岱召被譽為「壁畫博物館」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1日電(記者李雲平)記者日前從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政府獲悉,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切實保護被譽為「壁畫博物館」的寺廟——美岱召。美岱召位於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境內,由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阿勒坦汗於1565年主持興建,1606年改建成寺廟,成為蒙古草原藏傳佛教的寺廟之源和弘法中心。
  • 風景圖集:美岱召
    美岱召內有大量的壁畫,如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歷史壁畫及描繪蒙古貴族拜佛的場面的壁畫都完好無損,這些對於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美術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明隆慶年間,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順義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明萬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取名靈覺寺,後改壽靈寺,朝廷賜名福化城。
  • 佛教聖地,壁畫博物館,一個神奇的古城美岱召
    美岱召是一座形狀不規則的古城,其佔地面積約為3.6萬平方米,他背靠青山,面臨平川沃土,它的牆圍有760米,在城牆的死角各建有角樓。城牆高5米,全部都是由黃土築成。美岱召古城中有著東西兩條可以直達城牆的馬道。美岱召城門初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之前叫做「林覺寺」在清代之後改成了「壽靈寺」。關於美岱召這個名字還是很有來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