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歲月,為美岱召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而古老的壁畫,卻清晰地講述著三娘子智勇兼備,才貌超群,維繫了一方40多年安定的宏圖大志,與美岱召一同名留千史。
城寺
結合
走進美岱召,從推開泰和門的一瞬間,470多年的歷史就會撲面而來。
蒙古語「美岱」意為彌勒,美岱召原名靈覺寺,後改為壽靈寺,是內蒙古地區重要藏傳佛教建築之一。美岱召依山傍水,建築上更有獨特的風格,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而建,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
美岱召四周築有高厚的城牆,土築石塊包砌,平面呈長方形,周長681米,正門(南門)為城門,城牆四角築有重簷角樓,城牆敦厚結實,可以抵禦軍隊的炮彈和騎兵的突襲。
美岱召定格了風景與人文,再現了明清蒙古史及民俗,記錄了藏傳佛教與蒙古文化的互動影響,厚重的價值,使其成為文化的瑰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壁畫
聖殿
美岱召最早是由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代世孫阿勒坦汗於明朝嘉靖(1539年)所建的部落王城。1548年美岱召成為蒙古金國的都城,1580年都城東遷呼和浩特後改建擴建為寺廟。因此,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特色:城寺合一、政教一體、人佛共居。
在美岱召大雄寶殿東部有座二重簷歇山式建築,這就是「太后廟」。太后廟中曾供奉儲藏三娘子骨灰。三娘子是蒙古草原上的巾幗英雄、和平使者,她一生為促進蒙明友好和藏傳佛教在蒙古草原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岱召景區現總佔地面積為20萬平方米,包括美岱召博物館、美岱召展覽館、美岱召廣場、美岱召古城寺等。美岱召古城內現存明代建築12座。
美岱召的壁畫是內蒙古地區寺院中繪製最早、保存最久、內容最豐富的壁畫群,對於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築史、美術史、民俗、服飾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記者 趙永峰 攝影 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