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3日訊 記者從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近年來,濟南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以「消劣V、防反彈、提優III」為目標,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水十條」為抓手,有效解決了一大批水汙染防治歷史難題,濟南市水環境質量取得了明顯改善。
全市水環境質量提升顯著。2020年,濟南市國控斷面好三類水體比例由71.4%提升至85.7%,7個國控斷面水質100%達標、其中6個優於水質目標,在全省率先消除劣五類水體;瀛汶河徐家汶斷面2020年較2018年氨氮改善69.59%;牟汶河賀小莊斷面2020年較2018年氨氮改善79.01%。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氨氮2020年較2018年改善75.68%,總磷改善54.6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部達到水質考核要求,圓滿完成省考核目標。
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2019年,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實現三連升,2020年在通航拓寬工程影響下,小清河仍然保持了地表水V類水體標準,落實了省委、省政府「小清河不達標不通航」的基本要求,為小清河復航工程提供水質保障。「濟南市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入選「2019年度山東生態環保十大事件」,小清河作為北方城市內河治汙的範例,先後被中央環保督察辦、省級環保督察辦列入督察整改典型案例,央視《新聞聯播》進行了專題報導,得到省委、省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
飲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成效突出。濟南市臥虎山水庫134項環境問題整改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組織的第二輪統籌強化監督,被列為國家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頂層設計示範案例和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督促改見成效」示範案例,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先後對其拍攝專題片進行宣傳。
打造水汙染疫情防控濟南樣本。濟南市組織制定全省第一個疫情防控隔離防護點廢水排放監管工作地方標準,獲得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的大面積、大範圍報導。制定並發布全省首個《疫情防控集中隔離場所汙水消毒技術規範》(DB 3701/T8-2020)地方標準,為其他地市提供了參考借鑑的範本,為全省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貢獻。
據悉,「十三五」期間,濟南市以水質考核為抓手,堅決打贏三年碧水保衛戰,解決水汙染突出問題:一是強化水質管控,破解治汙難題。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健全河流斷面考核、汙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等幾大考核體系,以考核倒逼治理,壓實工作責任,推進管網改造,提升城市生活汙水的收集處理能力,促進企業轉型,從源頭上減少工業汙染排放,全面保障流域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二是加強水源保護,築牢飲水安全。立足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立、治」,打好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攻堅戰,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清查整治,出重拳、動真招,全面完成202項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整改,解決多年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三是創新監管模式,提高處置水平。高質量開展入河排汙口排查,在全省第一個完成了第一階段排汙口「拉網式」排查,同時在全市57個重點河流斷面安裝水質在線監測微站,將「國標站+微站」全域監控系統與環保網格員加密巡查機制有機結合,建立「在線監控,追蹤溯源,立即整改」快速反應閉環機制,打造集監測、管控、執法、治理為一體的智慧環保體系。四是堅持部門聯動,健全長效機制。市、縣兩級環保、水務加強部門聯動,打通信息壁壘,定期召開水汙染形勢分析會,深入研判問題,尋求治汙對策。聯合紀監委、檢察院等各部門,多次緊急處置河流斷面超標問題,樹立流域汙染治理大局觀,形成「1+1>2」的治汙新局面。
「十四五」期間,濟南市將進一步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推動水環境治理的精準化、科學化、依法化:一是加大流域水汙染防治力度,協調推進汙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工程,開展入河排汙口的溯源整治工作,以汙染源頭管控保各類排汙口水質,以各類排汙口水質保斷面達標,以斷面達標保地表水質量。二是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大執法巡查力度,鞏固提升水源保護區環境清理整治成果,保障好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三是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編制完成黃河流域暨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做到「一斷面一分析」、「一斷面一對策」,形成「問題、成因、任務、項目」清單,強化黃河流域水質保障,開展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多河道生態修復工作,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質保障。濟南市將充分發揮「山泉湖河城」的生態本底優勢,努力實現流域生態環境的新突破。
閃電新聞記者 馮宜雯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