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青場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新華網

2020-12-15 新華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統籌布局積極推進產業生產紮實開展,農業發展駛上「快車道」,為農民增收打開「致富門」。

  主導產業提質增效。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確權為契機,不斷調整產業布局、調優種養結構,大力發展蔬菜、馬鈴薯、烤菸、牲畜養殖等主導產業。其中,蔬菜主要以香蔥、大蒜、大白蘿蔔、油菜、白菜、高粱等種植為主,推行田間一體化管理,利用閒置農田、特色種植基地等套種、輪種、散戶種、連片種植、大棚種植蔬菜1萬餘畝,2019年種植馬鈴薯1萬餘畝、烤菸0.5萬畝。同時,發展立體生態種養殖農業,建成1000畝林下天麻基地、1個林下養雞殖地、300畝白茶套種桂花種植基地。

  特色產業集聚升級。全力打造萬畝白茶種植基地、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萬畝蔬菜種植基地和脆紅李、蜂糖李、車釐子、瑪瑙紅櫻桃、獼猴桃等10個特色產業種植基地。依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產業大戶流轉農村閒置土地,種植皂角、西瓜、魔芋、木瓜等精特色產業1千餘畝。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特產品深加工,發展老土麵條、釀酒業、白茶加工、豆製品加工,促進三產融合發展,讓「青場」牌優特農產品層出不窮。

  利益分配致富增收。大力發展「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土地入股、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特惠貸」入股等形式,引導全鎮各村(社區)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13個,投入扶貧資金1845.1萬元,發展生豬、牛、馬、雞、鵝、蜜蜂養殖,蔬菜、馬鈴薯、大蒜、辣椒種植,按照貧困戶、合作社、村集體經濟佔比模式進行分紅,每年解決1萬餘人次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帶動貧困戶315戶1080人脫貧致富,助推農業產業化向縱深推進。

  如今,該鎮白茶、天麻、江安李、櫻桃、大棚蔬菜等特色種植已在當地經濟發展中嶄露頭角。(張秀娟)

相關焦點

  • 七星關區青場鎮全面夯實脫貧基礎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今年以來,七星關區青場鎮把精準實施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以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延伸產業鏈,全面夯實脫貧基礎,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 七星關區青場鎮「生態農業」扮靚新農村
    七星關區青場鎮「生態農業」扮靚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0-06-11 19:14:47      來源:畢節日報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
  • 七星關區青場鎮發展特色農業 推動群眾增收
    七星關區青場鎮發展特色農業 推動群眾增收 發布時間:2020-12-04 11:10:56      來源:畢節日報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緊緊圍繞群眾持續增收主線
  • 重走烏江 | 記者走進七星關區青場鎮
    六衝河流到七星關區楊家灣後,接納了由青場鎮方向流來的紅巖河河水。從七星關城區出發,驅車沿畢鎮高速行駛45公裡,便可到達青場鎮。
  • 七星關區青場鎮將於10月底完成5000畝油菜種植
    七星關區青場鎮將於10月底完成5000畝油菜種植 發布時間:2019-10-12 11:24:35      來源:畢節日報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 七星關區青場鎮:示範帶動 環境整治不停歇
    畢節試驗區網訊 前夜下過雨後,七星關區青場鎮的山水顯得愈發靈秀,但是路面溼溼瀝瀝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群眾的出行。5月9日,在木山村小山組一院壩中,胡永先老人正對家門口的積水進行清掃。「看見院壩裡不乾淨,我就不舒服。」
  • 致公黨中央幫扶七星關區:同心同德助發展 小康路上致公情
    30年來,致公黨中央歷任主席、副主席及致公黨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多次深入七星關區考察,就產業發展、教育教學、農業農村發展、農民增收、醫療衛生、科技致富等工作進行調研,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安排機關幹部到七星關區人民政府及鄉鎮掛職,先後組織國內各界各類頂級專家學者1200餘人次赴七星關區考察調研。
  • 七星關區青場鎮:產業扶貧「唱主角」 脫貧攻堅「看點多」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任務,構築三大格局發展體系,推進脫貧攻堅提檔升級。  構建產業扶貧格局,提升產業發展「加速度」。緊扣精準脫貧工作主線,以產業扶貧為抓手,產業扶貧「唱主角」,脫貧攻堅「看點多」。一是打造產業發展「升級版」。
  • 基地直播帶來「下單經濟」 平臺網店助力「黔貨出山」——七星關區...
    電商人才:持續輸出「寶寶們,家人們,歡迎來到我的直播間,現在我所在位置是七星關區青場鎮青松村的李子基地。下一步,七星關區工信局、區電商辦和畢節頤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將進一步加強各服務站點的建設和電商人才培養,爭取把所有的站點都激活,真正做到「村村有電商,助農出實效」。農村物流:加速挺進近日,青場鎮海寨村蜜蜂養殖戶李會琴正忙著在自家房後的蜜蜂養殖基地除草。
  • 七星關青場鎮:蔬菜大棚種植忙 脫貧致富奔小康
    基地內隨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村民們正在摘除萵筍的黃葉村民為大蔥除草大棚蔬菜基地在七星關區青場鎮新溝村恆大援建的大棚蔬菜基地裡大棚建成後,恆大集團把大棚轉交給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溝村村社一體合作社向該公司承包了這片大棚進行經營管理,為當地蔬菜種植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2018年以來,村民在合作社的帶動引領下,開始在大棚裡種植各類蔬菜。利用大棚種植,大大縮短了蔬菜的生長周期,一年四季皆可發展種植,並且該基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附近的村民就成了基地裡繁忙的「上班族」。
  • 七星關區青場鎮多舉措推動移風易俗見成效
    畢節試驗區網訊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鄉村文明提升的重要抓手,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安排調度移風易俗工作,
  • 七星關區:搬遷群眾穩就業 示範園內管護忙
    5月5日,正值立夏,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盛豐農業科技示範園內,務工群眾搶抓農時,加緊農業管護,為收穫季打下基礎。七星關區盛豐農業科技示範園內,務工群眾正對黃瓜進行管護2018年9月,家住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的曾慶芬一家搬遷到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解決其搬遷後的生計問題,柏楊林街道幫她在附近的盛豐農業科技示範園找了一份蔬菜管護工作。「能在家門口找個工作,既可以照顧孩子也能掙錢,比以前好多了。」
  • 黨支部領頭 合作社增效 七星關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描繪鄉村振興...
    以服務為基礎激發群眾活力2012年,在七星關區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普宜鎮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種植。道角村村支「兩委」積極發動群眾,種植了300多畝枇杷樹。通過政府提供苗木、引導村民自種自收的方式,枇杷林逐漸成形。
  • 「我的扶貧故事」用一片茶葉帶富鄉裡人|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
    我叫王菊英,是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茶葉基地負責人,你看到的這片茶場就是我近十年的心血。初都河村茶葉基地上世紀90年代,我與村裡十組的鄧申必結婚,我丈夫家所在的十組,環境十分惡劣,人們非常貧窮。為了產業化、規模化發展,2014年我創辦了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茶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並於2015年成功註冊商標「初都河」白茶,使初都白茶真正走上一條品牌化發展道路。村民正在採茶如今,我的茶葉基地面積達1000餘畝,今年預計茶青產量24000斤,總產值300萬元。長期可解決100餘人務工需求,到茶葉採摘高峰期時,輻射帶動青場鎮、大河鄉等地400餘人就近務工。
  • 園區景區化 農旅一體化 七星關區朱昌泰豐園打造生態鄉村旅遊新格局
    近年來,七星關區朱昌鎮泰豐園憑藉其離畢節城區近、交通便利、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依託畢節市農科所的科研技術力量,按照「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有效助推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訪山東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周其森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當前,國內發展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農民由於外出務工受阻,貧困務工家庭工資性收入減少。
  • 脫貧攻堅貴州「9+3」縣區直擊之畢節七星關區:烏蒙山下奏響致富...
    貧困戶能在家門口務工,得益於七星關區聚焦 " 精準 ",將柏楊林安置點落戶在金海湖新區內。同時,考慮易地搬遷人數多,就業需求量大,近幾年,七星關區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 41 家,提供就業崗位達到了 4150 個。
  • 畢節七星關區被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
    8月28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向畢節市七星關區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的榮譽稱號,這將助推七星關茶產業發展。這既是對該區悠久茶歷史文化的認可,又是對全區茶產業發展的一種鼓勵。貴州省茶葉協會會長祿智明和貴州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達偉受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委託,向該區授牌。
  • 畢節市七星關區人民法院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系列宣傳活動
    6月4日,畢節市七星關區人民法院派出精幹普法小分隊利用趕集天到青場鎮,開展以「踐行生態文明 守護綠水青山」為主題2020年「貴州生態日」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在青場鎮大街十字路口,前來趕集的群眾絡繹不絕,普法小分隊現場拉起環境保護宣傳標語,向過往車輛、群眾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
  • 七星關區阿市鄉:「訂單銷售」助力農業健康發展
    時下,走進七星關區阿市鄉,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移栽辣椒的忙碌身影隨處可見。在阿市鄉木拉村,村黨支部書記雷寰、駐村第一書記吳道元正帶領村「兩委」幹部和駐村工作隊與村民在辣椒種植基地裡忙活。產業發展易,市場銷售難。在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中,「產銷對接」一直是困擾地方政府的一道難題。阿市鄉通過打通「產銷對接」渠道,讓群眾發展產業不再有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