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任務,構築三大格局發展體系,推進脫貧攻堅提檔升級。
構建產業扶貧格局,提升產業發展「加速度」。緊扣精準脫貧工作主線,以產業扶貧為抓手,產業扶貧「唱主角」,脫貧攻堅「看點多」。一是打造產業發展「升級版」。扭住產業發展這個關鍵,圍繞茶、菜、藥、果、畜五大產業不斷提升產業扶貧影響力,積極發展皂角、天麻、中蜂、林下經濟等地方特色產業,依託村社一體合作社,建成了新溝大棚蔬菜、千畝脆紅李、萬畝白茶、天麻四大產業板塊,引領具有青場特色的「5+X」產業集群發展。二是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園、貧困戶自主發展多元聯合,引進恆大集團幫扶企業落戶發展,鼓勵有勞力的貧困群眾入園務工賺「薪金」,從事非農產業的貧困戶土地流轉賺「租金」,村集體經濟參股經營賺「股金」。目前全鎮有30多個經營主體帶動600餘戶貧困群眾增收。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再出發」。2019年全鎮整合涉農資金、扶貧資金2000萬元發展產業,明確把茶葉、中藥材、果業、畜牧業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培育大蒜、茶葉、李子等精品蔬菜果園,打造海寨、新溝、初都產業扶貧示範村,建立示範基地10個。發展老土麵條、釀酒業,初都、海寨白茶加工,青場豆製品加工,實現了土地流轉、集體分紅、資產收益、項目紅利、務工薪資五份收入。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格局,打通脫貧「致富路」。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升鄉村振興水平的「硬體」,重點抓好道路硬化、水利、電網、產業配套等項目建設,全面加快脫貧攻堅步伐。一是打通交通「毛細血管」。近年來實施大二路升級改造、集鎮中心道路硬化、貧困村道路硬化、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道路硬化、串戶路建設等道路硬化工程,全鎮共建成通村水泥路120餘公裡、完成院壩硬化20萬餘平方米、串戶路100餘公裡、「一事一議」通組路100餘公裡,實現全鎮13個村(社區)已全部通水泥路、組組通公路,打通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最後一公裡」。二是擰緊飲水「安全閥」。近年來,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工程,全鎮完成投資150萬元的機田井4口;2600萬元的安全飲水工程17個、水池建設30個;投資357萬元完成5·10洪災受損河道治理1.3公裡;投資43萬元完成鎮區飲水工程大山水池建設;完成投資154萬元的青松農灌工程建設。對具備通水條件的貧困戶全部安裝了自來水,截至目前,全鎮為1554戶貧困戶安裝自來水。三是打造群眾「幸福屋」。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青場老鴉洞安置點)1 個、安置貧困群眾88戶352人,建成海寨和青壩拆遷安置點2個,安置了200餘戶群眾1000餘人。該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五改,大力開展「農村廁所、垃圾、汙水、農戶室內外環境」四大整治,極大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近年來,及時兌現補助資金1000餘萬元,改造危房400餘戶,改廁1000餘個,群眾住房安全有效保障。打造農網「升級版」,全鎮完成農網改造升級工程11個,確保每一戶貧困戶都能通生活用電。
凝聚合力攻堅格局,構建脫貧「齊心路」。始終把凝聚合力作為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堅持各項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形成了全民幫扶的新格局。一是幹部幫扶積極主動。建立健全了幹部幫扶機制,組織106名幹部幫扶1554戶貧困群眾,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任務走村入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貧困群眾理思路、想辦法、找對策,累計提出脫貧措施900餘條,協調解決民生保障問題800 餘件,落實幫扶資金100 餘萬元。二是加大就業力度。把勞務輸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出「黨建+勞務輸出隊」「黨建+企業+勞務輸出隊」「黨支部+產業協會+貧困戶」等扶貧新路子,讓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去向、能勝任、幹得好、留得住」,為活躍農村經濟給出了破題之道,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勁動力。目前全鎮發放資金200餘萬元,帶動320戶1325人就業脫貧,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320人就業,引導外出務工2375人。三是科技人才精準扶智。從涉農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實用人才、鄉土人才中,選配科技人才,深入田間地頭,推廣先進技術、現場示範教學等,為貧困戶開展科技培訓,提供技術服務,幫助貧困戶發展蔬菜、白茶、脆紅李、獼猴桃、天麻等特色產業。通過科技人員創辦、領辦白茶種植基地2個800餘畝,用貧困戶入股合作社141.2萬元,發展大棚蔬菜種植100畝、獼猴桃種植120畝、白茶種植500畝,利益聯結貧困戶270戶1241人,著力培養一批新型農民。(張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