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八零後的香港流行文化回憶

2020-12-16 歐埋雷的社會人文說

大概經歷過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最輝煌的時代,都會深深感受到今日香港流行文化的不振。最弔詭的是,當時我並未察覺身處於時代的高峰,反而盲目地接受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轉頭看看總是覺得自己無知得可笑。

或者八零後就是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們的身份就是由此而構成。先說香港電影,有成龍、洪金寶的動作片,有吳宇森、周潤發的警匪片,有王家衛、許鞍華的文藝片,有周星馳無釐頭的搞笑片。隨便舉幾個例子,不勝盡錄,哪會有文化沙漠擁有如此混雜的物種多樣性?

以前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不多,但每次都是港產片。票價不貴,又多選擇,記得新年去看《家有喜事》,你一定能體會的到那種「捂著肚子,笑出眼淚」的感覺。現在看到電視上有重播,翻看又翻看不下二十次,相信不少人比我更多。可惜最後一次經歷全場爆笑的港產片,已是《少林足球》。

講到粵語流行曲,八十年代先有譚詠麟、梅豔芳、張國榮,後來才有張學友的冒起,九十年代則是四大天王的天下。樂隊方面,黃家駒的Beyond,可以有《光輝歲月》、《AMANI》的國際視野,可以有諷刺樂壇的《俾面派對》和當時特殊的《爸爸媽媽》。

最初流行Sony的Walkman,地位類似今日的iPhone,應該買了不少譚詠麟的Cassette帶,都說自己幼稚和無知,怎麼可能不喜歡張國榮?後來推出CD,花費不少零用錢,最少每個月買一隻碟。

就連電視劇,也是很值得每晚追看的。由黃日華的《射鵰英雄傳》、黃元申的《大俠霍元甲》到劉德華的《神鵰俠侶》,還有你一定能記得起主題曲的《八仙過海》,都看得津津有味。試過看完成龍《醉拳》和《蛇形刁手》的重播,有樣學樣的揮拳踢腿,亂耍一通。

年初又重溫了一次《胭脂扣》,拍得真是好看,現在如何CG特技也拍不出那種舊香港的味道。哥哥飾演的十二少,梅豔芳的如花,選角再完美不過。後來看導演關錦鵬的訪問,才知道這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卻如斯混然天成,也許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起承轉合也是一樣;而我們,就似《胭脂扣》的如花憶述十二少的故事。

相關焦點

  • 黃家駒、周杰倫、海闊天空……讓八零後刻骨銘心的那些人那些歌
    每個八零後都有自己或悲或喜或美好或苦澀的記憶,我自然也不例外。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正值港臺娛樂文化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之際,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感知接觸,慢慢的耳濡目染之下,漸漸的被它的魅力所俘獲,並在內心刻下深刻的烙印。
  • 周星馳、成龍、大話西遊、英雄本色—八零後刻骨銘心的光影年華
    前兩幾天天寫過類似的文章,只是主題圍繞著流行音樂來開展,這次我創作的重點則是影視方面,那些帶給我們美好記憶,刻骨銘心的光影年華。八十年代初,正值八零後出生成長之際,港臺影視圈風起雲湧 ,處於創作的高峰期,經典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八零後有幸趕上好的時代,如沐春風,沉浸其中,精彩紛呈,應接不暇,精神世界得到充實,收穫滿滿的慰藉。
  • 喚醒八零後回憶的經典動畫《魔神英雄傳》
    曾經有一部動畫在播出後,成為廣大八零後乃至九零後童年中的經典回憶。 時至今日,系列動畫《魔神英雄傳》首次播出已經三十多年,曾經的熱血與青春,這些美好的回憶時不時的仍會在心裡泛起漣漪,感謝這些陪伴我們度過兒時時光的經典動畫,讓我們有一個溫暖值得回憶的美好童年
  • 八零後飯局,七零有感
    以前也和八零後的年青人一起喝過酒,只他們人數少,沒覺得什麼。這次參加了一個除我之外全由八零至九零間出生的的八零後「主題」飯局,一席過後不禁深有感觸。作為一個七零後,喝酒吃飯還帶有不少江湖特色,喜歡評人論政,嬉笑怒罵社會不公,評點江山時政,常常豪飲沉醉,往往生了事端,傷了感情,尤如阿Q一般。說來和生活環境有關,出生與成長都在社會轉型期,動蕩中造就了骨子憤世嫉俗的性情,就當時重金屬搖滾的流行,崔健式的嘶吼最具代表性,紅旗下的血液在奔騰。
  • 八零後的回憶膠囊,從正大綜藝開始,我們知道了世界真奇妙
    有人曾經聞江陽沽酒客,你那麼愛回憶和懷舊,是不是心態已經很老了。其實我並不覺得,回憶像一杯老酒,到了年份總會讓人忍不住開瓶,喝上一兩杯,未必大醉,一點微醺非常美妙,然後繼續面對該面對的生活。其實回憶不是哪個年代的人的專屬,每一個年代的人都有他自己的回憶,只是因為筆者是八零後,所以記錄的更多跟自己貼近的人和事,當然有時候也會重疊到其他年代,這種感覺仿佛穿越一般。有時候發表一些跨年代的東西,難免讓一些其他年代的人感覺詫異,其實大可不必,沒有人奪地走,它只是一份記憶。
  • 瀘州八零後記憶裡的經典臺灣電視劇,除了瓊瑤,還有很多難以忘懷
    八零後的臺劇回憶,從《一剪梅》到《情義無價》還有瓊瑤,他們怎麼那麼苦?大家好我是江陽沽酒客,在寫瀘州八零後回憶系列文章中,我寫了不少國內和當時香港的港劇及電影,但是很少寫臺灣方面的,其實不是沒有,一來沒有騰出時間寫,二來覺得臺劇老師苦情戲,一度讓我認為臺灣是一個悲傷的地方。
  • 潮起~潮落~外媒看香港流行文化對內地影響40年變遷
    在經濟發展的領域上,港商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功不可沒。另一方面,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改革巨輪下的中國內地也有著深遠影響。《倩女幽魂》劇照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歲月,影響力貫穿全球華語社會。
  • 八零後看了:滿滿的都是回憶!
    說起零食,幾乎很少有人不喜歡吃的,而且家裡多多少少都會備一些,無論是閒聊的時候,還是喝茶、看電視,配上幾樣小零食,那真是解饞又愜意,尤其對於孩子來說,零食的吸引力簡直是肉都不能比的,要說還是現在的孩子那是最有口福了,隨便一個超市,都有幾百上千種零食可供選擇,但是,在三十年前,也就是八零後當時還都是個孩子的時候
  • 一指團體新歌《八零後》MV首發 一指團體成員介紹
    ­  一指團體新歌《八零後》MV今日首播,這首歌以三個80後的不同經歷,向觀眾描述了80後成長、成熟、成功的心路歷程。在這首MV中,一指團體的成員們以不同時代的HipHop打扮,向對他們影響至深的文化致敬,形象的展現了80後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
  • 吳天榮,八零後的煙火
    這是廣州海航威斯汀酒店行政總廚吳天榮,一位八零後的後裔,近幾年記者默默關注他廚藝軌跡後留下的印象。香港利苑是吳啟榮烹飪啟蒙的教練,五年的利苑臥底,讓他在廚藝的諜戰中留下的是穿越烽火的烹飪霸者之刃,也讓他從一個貪玩的藍月,成長為守望粵菜的先鋒,至今在的出品中仍抹不去香港利苑盤飾留白,食材反恐的劍俠情緣。
  • 東亞流行文化爭霸演義
    東亞流行文化爭霸演義靈長類動物在遷徙過程中養成了喜新厭舊的習性,一代又一代的後浪也總是在不斷尋找流行文化「新大陸」。人會在思想層面一如既往的追求青少年時期喜愛的東西,這些文化的沉澱無疑會對後天的長成有一個長尾效應。流行文化對一個社會的塑造不可不重視,今天在這裡就來大致梳理一下東亞流行文化演進脈絡。
  • 七零後和八零後滿滿的回憶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折一隻小紙船,這隻小紙船我們小時候都折過,每次都和小夥伴拿著小紙船在村旁的小河裡玩,是七零後和八零後滿滿的回憶。或許我們已經忘記小船的折法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小船的詳細步驟教程吧。步驟1:我們拿一張長方形紙,一般列印紙那麼大張就可以了。
  • 廣東流行文化40年之十——輕音樂隊開風氣之先,音樂茶座孕流行新聲
    成員韓乘光回憶:「紫羅蘭在文化公園紅星劇場舉辦售票演出,四場票兩小時就賣完了。後來,我們全國巡演了三個多月,每人獲得870元收入。要知道,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40元。」有一晚適逢香港公眾假期,來了很多香港觀眾。歌手李華勇演唱了《小李飛刀》《好歌獻給你》《親情》等多首流行歌,吳國材回憶:「客人又是歡呼、又是敲茶杯、甚至站到桌子上,安可到根本停不下來,我們完全沒預料到。」香港客人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東方賓館有個音樂茶座,每晚都要排長龍。後來,連羅文本人也專程來到廣州,就是為了看看「廣州羅文」李華勇。
  • 為數不多的特色小吃,八零後還有的最後記憶,老香港的年代味道
    這種年代感特別強的小吃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少有特定的品牌和商鋪,大多數都是擺攤在賣的,攤點搬走或者沒有人賣的時候,這種小吃很有可能就會消失了。所以這些流動性很強的攤點小吃,給人留下的記憶也是比較深刻的。其中有一款紅極八十年代的特色小吃,在現在就已經很少能找到了,這款小吃最早是從香港那邊興起的,也是從香港那邊紅到大陸來的。
  • 粵語卡通片主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很多著名歌星唱過
    說起香港電視臺的節目,粵語版的卡通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廣東70、80、90後的集體童年回憶。有人說,粵語卡通篇和粵語卡通片主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筆者十分同意這個說法。接下來介紹一些香港著名歌聲唱的粵語卡通片歌。
  • 從金庸古龍到瓊瑤三毛,皆不可錯過的經典,八十年代的流行閱讀!
    這些人的作品,猶如生命的胎記,是一個難以抹除的記憶。所以,當聽到有人沒讀過他們的書,我真的驚呆了。我當時一臉困惑地問:這怎麼可能?一位八零後朋友反問:為什麼不可能?是啊,凡事皆有可能。八零後一代人出生時,正值金庸等人的小說在大陸流行,而當他們長大,這股熱潮卻已慢慢消退。
  • 回憶中的《畫書大王》,一個資深動漫愛好者的青春記憶
    文:王家少年作為一個資深的動漫愛好者,必須要做一些動漫的普及工作,才算是對得起自己曾經無悔的青春。所以今天就從這裡開始吧!假如你和我一樣,也是一個八零後的話,一定會有一段這樣的回憶,每天六點鐘等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一部熱血打鬥的動畫片,對!他的名字就是叫做《七龍珠》!相信他是每一個八零後一生都無法忘懷的青春記憶。而且,直到今天依然經久不衰,每次提起來都會汗毛倒豎一般的激動不已!
  • 失去這些功能的香港流行文化和它的創造者們,怎麼辦?
    在這種戲班文化的浸淫之下,藝人文化程度不高,經過訓練成為「名角」,但沒有個人選擇的空間,因為離了這個戲班他/她就唱不了戲。同時,觀眾也把藝人視為職業化的表演提供者,少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偶像之感。許鞍華就這麼說:「香港演員的一個特點就是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演。」
  • 老香港圖鑑,曾經的回憶
    倒是因為童年痴迷港片的影響,心心念要去一次香港,去《重慶森林》裡的重慶大廈;去《古惑仔》裡的銅鑼灣街頭;去《甜蜜蜜》裡張曼玉給黎明加油的川流不息的中環... ...如今,印象中去了香港不下十次,但每次的體會都不一樣。就像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香港,每個都有稜有角,截然不同。
  • 採樣調查:八零後家長反感「填鴨式」教育
    當前八零後的年輕家長們到底有多少時間跟孩子一起玩呢?他們會跟孩子玩些什麼呢?為調查當今父母陪孩子玩遊戲的現狀,日前,《寶寶來啦》節目組在北京的海選現場隨機對300位八零後家長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問卷。從採樣數據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八零後的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玩好」方面,採取的是更開放的態度,不同於五零、六零後的一代,八零後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知識,而經過對其中部分家長的抽樣採訪,節目組發現很多八零後的家長在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方面持相當謹慎的態度,他們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不希望給孩子「填鴨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