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經歷過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最輝煌的時代,都會深深感受到今日香港流行文化的不振。最弔詭的是,當時我並未察覺身處於時代的高峰,反而盲目地接受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轉頭看看總是覺得自己無知得可笑。
或者八零後就是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們的身份就是由此而構成。先說香港電影,有成龍、洪金寶的動作片,有吳宇森、周潤發的警匪片,有王家衛、許鞍華的文藝片,有周星馳無釐頭的搞笑片。隨便舉幾個例子,不勝盡錄,哪會有文化沙漠擁有如此混雜的物種多樣性?
以前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不多,但每次都是港產片。票價不貴,又多選擇,記得新年去看《家有喜事》,你一定能體會的到那種「捂著肚子,笑出眼淚」的感覺。現在看到電視上有重播,翻看又翻看不下二十次,相信不少人比我更多。可惜最後一次經歷全場爆笑的港產片,已是《少林足球》。
講到粵語流行曲,八十年代先有譚詠麟、梅豔芳、張國榮,後來才有張學友的冒起,九十年代則是四大天王的天下。樂隊方面,黃家駒的Beyond,可以有《光輝歲月》、《AMANI》的國際視野,可以有諷刺樂壇的《俾面派對》和當時特殊的《爸爸媽媽》。
最初流行Sony的Walkman,地位類似今日的iPhone,應該買了不少譚詠麟的Cassette帶,都說自己幼稚和無知,怎麼可能不喜歡張國榮?後來推出CD,花費不少零用錢,最少每個月買一隻碟。
就連電視劇,也是很值得每晚追看的。由黃日華的《射鵰英雄傳》、黃元申的《大俠霍元甲》到劉德華的《神鵰俠侶》,還有你一定能記得起主題曲的《八仙過海》,都看得津津有味。試過看完成龍《醉拳》和《蛇形刁手》的重播,有樣學樣的揮拳踢腿,亂耍一通。
年初又重溫了一次《胭脂扣》,拍得真是好看,現在如何CG特技也拍不出那種舊香港的味道。哥哥飾演的十二少,梅豔芳的如花,選角再完美不過。後來看導演關錦鵬的訪問,才知道這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卻如斯混然天成,也許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起承轉合也是一樣;而我們,就似《胭脂扣》的如花憶述十二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