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安倍花巨資鼓勵日本企業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在日本政府公布的撤離中國的日本公司中,總共將獲得總計700億日圓(約合6.53億美元)的資金。符合條件的企業,其產品涵蓋航空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化肥、醫藥和紙製品生產商,其中包括夏普、Shionogi、Terumo 和Kaneka 等知名企業。
這次撤離中國的日企名單中,其中30家公司將把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包括生產硬碟部件的Hoya公司將遷往越南和寮國;其他57個項目將搬往日本。
住友橡膠工業(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將在馬來西亞生產丁腈橡膠手套。
信越化工(Shin-Etsu Chemical)將把稀土磁鐵的生產轉移到越南。
家用產品製造商Iris Ohyama目前在中國大連和蘇州的工廠生產口罩,無紡布和其他主要材料從中國公司採購。在補貼的幫助下,該公司將開始在位於日本北部宮城縣的Kakuda工廠生產口罩。所有材料都將在本地準備,獨立於海外供應商。
衛生用品生產商薩拉亞(Saraya)也有資格獲得補貼,該公司的產品包括含酒精的消毒劑。
從中國遷出的首批日本企業名單:
1、回遷日本(57家)
2、遷往東南亞(30家)
實際上,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市場轉出的趨勢,早在2015年就已「初露端倪」。當時,由於中國的勞動成本不斷增加,加上日元貶值,日本相關研究所就開始討論「撤離」的可能性。
一直到2018年,不少知名日企才開始紛紛在華關廠停產。比如,當年5月,百年相機巨頭奧林巴斯宣布在華停工停產;7月,歐姆龍精密電子也宣布蘇州工廠關閉;10月,日本電子零件大廠日本電產(Nidec)決定將在中國生產、供應美國市場需求的產品轉移至墨西哥生產。
此外,還有松下、尼康、奧林巴斯、索尼和YOKOWO等日企均將生產線都從中國遷出。而從整體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5月,在華日企比最高峰時期的2012年,減少了709家。也就是說,日企重構產業鏈的「步伐」早已開始。
日本鼓勵企業「撤離」的背後,其實也可以窺探出其作為曾經「亞洲最具經濟影響力」經濟體的心理。自1992年以來,中國經濟強勁崛起,中日力量對比發生逆轉——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一舉超過日本。在此背景下,日本心態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日本雖然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不能干預企業正常經濟決策,但日本大型企業與日本政府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向尊重日本政府的指導。因此,這次日本政府撥巨資資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影響非同小可。
此次事件,或將是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一個轉折點。雖然日本或將與中國一拍兩散,但中國已經不是開放初期那個極度貧困與落後的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