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所在市場的好壞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而中國市場的潛力可以說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也吸引了許多外資企業紛紛來中國市場投資發展。可以說,中國市場在這些外企的眼中就是一塊「香饃饃」,大家都想分上一口。
然而最近,卻有一個國家不惜耗費巨額的資金,來幫助本國的部分企業從中國市場中撤離,這個國家就是日本!近期以來,種種跡象都表明,日本正在鼓勵部分在中國的日企撤離中國市場。
7月17日,日本的經濟產業省表示,目前已有87家日本企業獲得了日本提供的補貼,從中國市場中撤離。而這87家企業,有一部分撤回了本國,還有一部分則將產業轉移到了東南亞。
根據報導顯示,這87家日企獲得的總補貼將高達700億日元,約合6.5億美元。而這些補貼將會用於,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市場中抽離。據悉,有57家企業撤回了日本,30家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了東南亞。
與此同時,日本表示在今年內用於補貼日企遷回日本或轉移至東南亞的資金預算將超過2000億日元。這讓人不由得好奇此間的緣由,究竟是什麼讓日本如此迫切地想要將日企遷出中國市場?
針對此情況,有專家分析到日本此舉的目的或許是為了建立起彈性的供應鏈體系,以此來減少對於中國產業鏈的依賴性。
要知道,在今年年初衛生事件席捲全球的時候,中國生產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是面向全世界範圍供應的,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日本。其採購的醫療物資大部分都是出自中國之手。
大家都知道的軟銀集團的總裁孫正義,他在4月的時候就曾向比亞迪下達了大額的口罩訂單,比亞迪每月對日本方面供應超過3億隻口罩。由此可見,在這些醫療物資的方面,日本對於中國產業鏈的高依賴性完全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這種局面下,我們就不難看出日本此舉背後的用意了。其之所以不惜補貼巨額的資金,鼓勵企業撤出中國市場。一方面是因為當下口罩等緊急的醫療物資對中國的依賴性太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其國內的企業想要獲得中國生產的零部件難度上升,這將會阻礙其經濟的發展。
據悉,在這批收到補貼撤離中國市場的日企中,就有著口罩生產商Iris Ohyama ,以及酒精消毒劑的製造商Saraya。而這些企業回到日本國內,無疑將會加強其自身醫療物資生產的效率。可以很好的緩解如今這場衛生事件所帶來的威脅,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那麼有人可能會擔心了,隨著這些日企撤離中國市場,會不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呢?
其實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目前,在中國市場投資的日本企業總數已經高達1.36萬家,而目前決定撤離的87家日企,佔總數比只有0.6%,大部分的在華日企仍然是選擇繼續投資中國市場,畢竟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況且,在這場全球性的衛生事件的衝擊下,各大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然而在這之中中國市場卻是完成了華麗麗的「逆轉」。
根據近日我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第二季度中,我國的GDP實現了3.2%的正增長,也將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向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對比之下,中國市場的穩定性與潛力無疑更加凸顯出來,因此大部分的外企還是對中國市場持看好態度的,不會輕易撤離。
本文由商事奇談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平臺、渠道,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