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潮汕習俗「冬至大過年」,此說法從何而來?

2020-12-18 阿三講潮汕

據說,在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中國有二十四個氣候,而冬至便是其中之一,在舊時,人們將冬至當成是最重要的節日來過,在潮汕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北方人一到了冬至,便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在男方,普遍是吃湯圓,而潮汕人對於冬至的重視程度,堪比如今的春節,可以說是完善的將舊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保存至今。

在周朝時期冬至節便是與如今的春節相同,而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便是除夕夜,冬至也是春至,代表著萬物即將生長,一年之始在於春,所以人們人為冬至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南方大多數地方都有虛歲之說,只要過年了你的年齡就會增加一歲,所以,古人在冬至這天,就會給自己的年齡上加上一歲,如今的潮汕地區也有此說法,只要冬至吃過冬至丸,就代表著自己已經長大一歲了。

在潮汕冬至這天,人人都會吃上一碗冬至丸,潮汕的冬至丸與湯圓不一樣,他是分成兩種顏色,一種是粉紅色一種是白色,而且非常有嚼勁,在冬至即將來臨之時,家中婦女會到市場上去買來製作冬至丸所需要的食材,回來之後講家中老少全部都叫來幫忙,冬至丸的材料非常的簡單,需要一些糯米,揉成一顆一顆的花生大小的球狀,在糯米中加上少許的色素,再將其放入開水中燙,形成固定形狀之後便可。

同新年貼對聯一樣的道理,在這天潮汕人會將冬至丸一顆一顆的粘貼在門頂上,還有米缸爐灶之類的地方,寓意著新的一年中能夠出入平安,並且希望新的一年中能夠大豐收,米缸不留空,還有的家中養有牲畜,便會將冬至丸粘貼在家畜身上,希望母雞能夠下多蛋,而牛羊能夠幫忙犁田,幫助自己減少一些負擔。

從以上可以看出,潮汕人對於冬至節的重視相當於現如今的春節一般,在老一輩人眼中,只要過了冬至節,便是新的一年的開始,而冬節丸對於潮汕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對於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冬節丸的製作過程能夠讓家庭和睦,全家人一起交流的一道橋梁,現如今社會變得多元化,冬至丸的做法也逐漸被人們優化,各式各樣的冬至丸也能夠讓人眼花繚亂,潮汕人對於傳統美食文化的追求,正在不斷飛升,希望潮人能夠繼續傳承!

文章系作者阿三講潮汕原創,未經允許不許擅自轉載,若發現侵權必追究維權!

相關焦點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潮汕冬至要吃什麼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1、潮汕冬至習俗: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謝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須還要有冬節丸,人人必須食用以示一家圓圓滿滿,大小平安。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一bai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稱為「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冬至要吃的食物。
  • 潮汕民俗:潮汕過年習俗諸多講究,它們對潮汕人有何特殊意義?
    想到過年,相信大家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群熊孩子,在大路邊放鞭炮,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更有的是一家人團聚一桌,其樂融融的景象,在潮汕地區,他們將團聚二字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他們新年時舉行的民俗活動更是讓人別有一番風趣,他們祈禱神明,滿滿都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 潮汕民俗:潮汕地區大年間「鬥新娘」習俗,對潮人有何特殊意義?
    潮汕地區文化頗多,他們從隋朝遷移而來,傳承者許多漢人古代文化習俗,更是被人城市總是為第七個少數民族,可見歷史悠久,他們在春節時的風俗活動之多,而鬥新娘習俗中,表現出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鄰裡溫馨而互相祝賀的景象,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 潮汕冬節民俗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託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米丸的習俗的詮釋。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米丸與福建同俗。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米舂成米粉末兒曬乾。
  • 冬至,嫁到潮汕的重慶辣妹子如此搓湯圓
    明天就是:冬至潮汕人稱為「冬節」潮汕地區有「冬節小過年」之俗語而在廣東其他地方更是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可見大家對這個節日有多重視今天,潮汕家家戶戶都要過冬節那麼潮汕人是怎麼過冬至的呢?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
  • 中國冬至習俗各不同,南吃湯圓北吃餃,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於每年公曆12月21、22或23日交節,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而關於冬至的習俗,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說法,除了南北差異外,各個省份也大有不同,快跟著豬豬一起去看看吧!
  • 潮汕民俗:潮汕的傳統小吃「酥餃」,與中秋節有何淵源?
    潮汕是一個傳統習俗非常之多的一個地區,他們信奉的神明都與其他地區與眾不同,在中秋節這天,人們認為是賞月吃月餅的日子,而潮人認為月亮之上有一位神仙,她便是「月娘」,而酥餃的形狀也是用月亮的形狀製作的,呈月牙狀,用來祭拜月娘,祈禱家人能夠平安,與古時候的曬書一樣,在這天人們會用書籍來祭拜
  • 盤點潮汕各地的冬至過節的美味小吃
    潮汕有「冬節小過年」之俗語,潮汕人過冬節要吃「冬節丸」,老人擔食了「冬節丸」家一歲,意思也就是說過了冬節很快就要過年了,冬節在潮汕地方也就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日
  • 冬至將至|農諺習俗早知道,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
    冬至將至|農諺習俗早知道,農村俗語「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大家拭目以待吧要說以前這人,還真是夠能的,把這麼多的山、水和國家、地區,楞給畫在一個球上;再用些什麼經線、緯度的橫槓槓豎道道的,就把這個球給「分割」了。
  • 潮汕冬節的味道!
    冬至,潮汕人相當重視,並稱之為冬節,是每年時年八節的最後一個節日,也是距離過年最近的節日,屬喜節。但它同過年有很多相似之處:吃團圓飯、祭祀祖先,家裡有以虛歲計算未到15歲年齡的孩子要拜公婆。或許因為這些緣故吧,潮汕民間就有「冬節小過年」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潮汕人是怎麼過冬至的呢?
  • 冬至 冬大過年
    節氣習俗 冬 至 廣東人俗話稱「冬至大過年」「肥冬瘦年」,意思都是說冬至甚至比春節還重要。 潮汕:沾冬節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
  • 潮汕民俗:潮汕舊時婚嫁習俗,對潮人有何重大意義?
    中國習俗禮節頗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繁瑣禮節,後人將其加以改善傳承至今,潮汕人從隋朝時期慢慢遷居至潮汕紮根,還保存著許多舊時風俗,也別稱之為中國「第57個少數民族」,其中潮汕的婚俗更是讓人感受到特有的潮汕風情,潮汕人之所以敢拼敢闖,是因為有一個可為止作後盾的和睦家庭,一家人平安健康,才是人生一大樂事
  • 潮汕民俗:潮汕傳統美食「甜粿」,在潮人眼中有何特殊意義?
    在廣東潮汕,有這麼一句諺語:「無可奈何舂甜粿」,說的便是潮汕甜粿,在舊時的潮汕,因為物資實在缺乏,所以人們便要到海外去謀生,當時沒有所謂的乾糧,家中便會準備一些甜粿讓其帶在身上,甜粿不容易變質可以放在身上很久,那時候出海發展的人們也無可奈何,為了生存只能這樣解決饑飽,而後甜粿傳承下來
  • 潮汕人吃過冬節丸,就算大一歲
  • 樂哥說潮汕:潮汕舊時男女再婚習俗,有諸多講究?
    眾所周知,在潮汕地區的離婚率是相對於其他地方非常低的,這也是因為潮汕地區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最完善的地區,包括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婚姻觀和為人處事等,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古代,女人是基本不改嫁,而男人也很少休妻,所以在潮汕,也很少人會提出離婚。
  • 潮汕地區的「營老爺」,地方習俗的傳統信仰
    「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潮汕各地的「老爺」名目眾多。其中有城隍、關爺、媽祖、龍尾爺、珍珠娘、百宮等等。潮汕地區信奉每一個神明有其獨特的作用,所以在祈求時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要信奉的神明。在潮汕,營老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地位超過春節,很多在外做生意的人,即使沒回老家過年,也會回家營老爺。
  • 風情擔潮汕——潮汕民俗
    潮汕是著名的僑鄉,海洋文化濃鬱,享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等美稱了解了潮汕的由來,怎可忘記潮汕文化,下面小編帶大家領略一下潮汕風情!潮汕文化,潮劇是其中的特色!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這又涉及潮汕地區一個民俗活動——遊神。 遊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營老爺」。就是選取吉日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組織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遊行隊伍,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遊行。同時遊行線路上的民眾擺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種民俗活動。
  • 潮汕民俗民風:潮汕民間「搶」俗,是怎樣一個「搶」法?
    在潮汕形形色色的習俗中,各種類型都有,都饒有風趣。眾所周知,搶是非常可恥的一種行,但在潮汕民間卻一直流傳著奇特的習俗,「搶」俗,「搶」不但不會被人唾棄,而是「搶」得越多越好,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 潮汕民俗,曲藝,文學文化
    快,  (四)民俗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互相影響、 互相吸收而逐漸形成的。營大老爺由鄉閭的伯公祭祀發展而來,為鄉間社神的祭祀,本來只是一種宗 教儀式,後來由於在祭祀過程出現了某種社會組織形式增加了其他的功能。潮汕各地的大老爺名目眾多。其中有進入朝廷規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關 爺、媽祖等等;有佛道諸神,如南極大帝、玄天上帝、呂祖等;更多的是民間創 設奉祀的雜神,如三山國王、安濟聖王、雙忠聖工、雨仙爺、水仙爺、龍尾爺、 珍珠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