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嫁到潮汕的重慶辣妹子如此搓湯圓

2021-02-10 谷饒論壇

 提示:點擊↑上方"谷饒論壇"關注我!

點我谷饒吃喝玩樂購,一年省好幾千 - 


明天就是:冬至

潮汕人稱為「冬節」

潮汕地區有「冬節小過年」之俗語

而在廣東其他地方更是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可見大家對這個節日有多重視

今天,潮汕家家戶戶都要過冬節

那麼潮汕人是怎麼過冬至的呢?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謝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須還要有冬節丸,人人必須食用以示一家圓圓滿滿,大小平安。

祭拜完祖先,一家大小吃頓暖暖和和的團圓飯。長輩們會說:「食丸闔家團圓,食糯米餞就有錢,食芹菜蒜有錢算也有錢勸(藏)。」雖然都是由食物名稱引申而來的諧音,卻也體現出潮汕人重視家庭,期盼團圓的美好願望。


上墳掃墓則是冬至的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的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

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潮汕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大如年,重慶辣妹子如此搓潮汕湯圓

在潮汕地區,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準備「SO」圓。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起床之後,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這樣才算添了一歲。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麼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

「食了冬節丸大了一歲」的來歷?!

俗諺來歷,王琳乾先生在《說說小陽春與寒冬至》(載1987年第四期《潮人》)說:「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

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新年長一歲;

一說此語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處決。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節丸,就說又多了一歲了。據舊史料所載:」後漢盛吉為廷尉,每年至節,獄囚當斷,妻夜秉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故前人詩有:「執筆對之泣,哀此擊中囚。』冬至一過,就封刀待秋官了。」


冬節丸除了搓成圓圓的,在揭陽普寧也有人把它搓成兩頭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團搓成小長條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

東京丸是用東京薯澱粉做成的,東京薯是潮汕的特產之一,[學名竹芋]種在地裡的一種類,根果白色偏圓的,一般筷子般長度,多數用來煲湯或者磨成粉,性涼,清火去燥。主要是製作成東京丸子和甜湯。

姜薯,只有在潮陽和惠來的部分濱海地區的山地種植。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陽河溪鎮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連,品上質優。姜薯洗掉土削皮,浸水裡,不然會發黃姜薯抽用把一個個姜薯抽成一薄片一薄片的。燒開水後,把放進滾湯的水裡面滾一滾,看到薄片的姜薯片自然捲成卷了就馬上關火,不能煮太久,會爛的。加入白糖就可享用了。是山藥的一種。在潮汕地區,每逢春節,各家各戶都會煮姜薯湯待客。客人來拜年,都能喝上主人做的一碗姜薯湯的。

甜湯,在汕頭潮陽,潮南地區也有人在冬至丸裡加入了大薯,淮山等做成甜湯。

鴨母捻,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捻最為正宗。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製作要求嚴格。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捻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是冬至,元宵必吃的甜湯。

在潮州也有人在冬至那天吃落湯錢,是用糯米做的,其味甘,性溫,食之有益氣止洩,補中益氣,主消渴,暖脾胃之效。糯米口感香糯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既是藥膳,又是美食,難怪既是烹調家又是美食家的潮汕人特別喜歡糯米。

做法:花生、芝麻炒熟壓爛與白糖粉混合,將糯米粉和成粉團,蒸熟,然後切成小件,沾上以配料即成。

冬節鴿,不是鳥,又叫菜包粿、冬節粿,是流行於廣東一帶的特色小吃,是廣東汕尾傳統節日冬節那天的餐桌主食,目前已經成為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日常食品。做法將割薯,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蝦脯,五花肉……(材料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配鹽等佐料翻炒,再將冬節鴿的皮包上。冬節鴿的皮做法:麵粉和糯米粉的比例為1:1,用溫水和成麵團,然後碾成餃子皮一樣薄的皮。把包好皮的冬節鴿放進蒸籠裡蒸熟為止,也可水煮。

菜頭粿,我們這叫菜頭丸,又稱蘿蔔糕。菜頭系蘿蔔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製。把白蘿蔔刮去皮,用菜頭抽抽成小條狀,用手把蘿蔔汁捏幹。放入薯粉,鹽,喜歡花生的可以放點花生米,再均勻攪拌,如果太幹就用刀剁幾下就不會了。然後做成拳頭大的丸狀,放到鋪好炊布的蒸籠上蒸熟就行了。做好的菜頭圓可以即食,冷卻後切片用油炸風味更佳。

酥餃,有些地方叫油粿子,一種潮汕小吃。在潮汕人家,每當有隆重的節日時,潮汕人家都會做酥餃。1、皮的做法:把麵粉、雞蛋、油、水加到一起揉成麵團就可以。2、餡的做法:花生炒過去皮,打成碎末;芝麻炒過和花生末、白糖一切拌勻即成餡。3、取一小塊麵團擀成薄皮,取杯蓋壓出圓形餅皮(像做餃子皮一樣)。4、像包餃子一樣把餡包起來。5、再將包好的餃子放油裡炸,炸至金黃,酥脆香甜的酥餃就可以吃了。

今年冬節,你打算回家吃「冬節丸」嗎?

(來源:網絡、潮汕山哥)

相關焦點

  • 「歡樂迎新年,冬至大團圓」—冬至搓湯圓活動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海豐有「吃了冬節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這天,海豐人家家戶戶都要包湯圓吃。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習俗;豐富村民的社區生活,增進村民之間的親密聯繫和相互交流;營造新山村溫暖的節日氛圍。
  • 鳳凰縣箭道坪幼兒園:迎冬至 搓湯圓
    紅網鳳凰縣分站12月21日訊(通訊員 張翠華)「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過冬至,吃湯圓,是中國傳統習俗。為弘揚傳統節日,啟迪兒童心智,體驗冬至的到來,12月21日上午,鳳凰縣箭道坪幼兒園幼兒園開展冬至搓湯圓主題活動。
  • 冬至搓湯圓,一搓就裂開,做對這一步,黏性特好,怎麼搓都不開裂
    090冬至到了,你們準備好了嗎?素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說法,你們都準備好了嗎?阿娟家昨天晚上是全家總動員,老老小小都來搓湯圓了。據說,冬至是遠古帝堯時期,為了農業生產命令羲氏、和氏兄弟推定的節氣,中間就有「冬節」,就是現在的「冬至」,而到明、清時期慢慢就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從那時起,到了冬至的時候,就要用糯米粉做「粉圓」,而粉糯米做的丸子,慢慢就被稱之為「湯圓」。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 今日冬至 全家一起搓湯圓
    本報訊 (記者 殷磊通訊員保雲)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閩臺地區稱之為「冬節」。閩南諺語有:「暝長到冬至,日長到夏至」一說。意思是,每年冬至之夜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自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對廈門市民來說,今年冬至沒有寒氣逼人的感覺。今天,廈門地區依然延續了昨天天高雲淡、晴日高懸的好天氣。  閩臺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揉麵團,搓湯圓!萬家星城幼兒園的冬至暖心又美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邱欣藝冬至,不僅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南方地區則有吃冬至米糰、吃湯圓的習俗。為了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習俗,豐富幼兒生活經驗,萬家星城幼兒園小班開展了「暖暖冬至,搓搓湯圓」活動,孩子們在輕鬆歡快的氣氛裡一起迎接了溫暖的冬至。活動中,老師先帶孩子們一起了解了冬至節日的由來和傳統習俗,孩子們齊聲朗誦冬至的兒歌,然後在歡快的「賣湯圓」歌聲中開始了愉快的活動。
  • 紫帽紫星村老人搓湯圓話鄉情 提前過冬至
    晉江新聞網12月20日訊 昨日上午,晉江市紫帽鎮紫星村頂溪園自然村老年協會內湯圓飄香、笑聲四起。晉江市致和社工事務所的志願者們和村裡的老人一起和麵粉、搓湯圓,在歡聲笑語中提前過冬至。  「水燒開了嗎?我要開始和面了。」「來,我們幾個把凳子搬一起,面和好了就開始搓圓子了。」
  • 猜燈謎、搓湯圓 昆陽這個小區冬至熱鬧顯
    猜燈謎、搓湯圓 昆陽這個小區冬至熱鬧顯 2020/12/21 14:46 來源:平陽縣昆陽鎮人民政府 編輯:遊歷 瀏覽:3268
  • 冬至陽生春又來|齊家搓圓,跟小編學做湯圓
    在很多文化中,人們都觀察到這個天文現象,將冬至列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如伊朗的雅爾達之夜(Yalda)等等。在中國,冬至也有冬節、亞歲之稱,在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因此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冬至慶祝習俗因地而異,但一般而言少不了祭祖、宴飲,在應節食品上,北方人少不了餃子,而南方人則會搓湯圓吃。相信各位杏仁們在北京已經品嘗過餃子,但可能有些杏仁對湯圓還不熟悉。
  • 冬至到,除了餃子,湯圓、年糕也是美味選擇……
    冬至時,很多北方地區的人們吃餃子、吃肉湯,南方一些地區吃湯圓,還有地區冬至有著別樣美食,一起看看這一天全國各地吃什麼吧。北方:冬至餃子不凍耳朵冬至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區流行吃餃子。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冬至也不例外。
  • 冬至裡的湯圓
    01今日是冬至,每年這個時候家裡都會去買糯米粉來搓湯圓。不知為何,漸漸少了小時候的那種氣氛。這兩日,母親同父親吵架,兩人都沒怎麼說話,應該是壓根都沒說話的,家裡的氛圍一下子都安靜下來,屋裡或者屋外傳來的聲響一般都能聽得見。
  • 莆田人的「冬至瞑」,回憶那年和奶奶一起搓湯圓
    冬至前一夜,當地俗稱「冬至瞑」。當天下午每家每戶戶都會做祭祀的儀式,稱「做祭瞑」。晚飯後,家家戶戶開始圍坐一起「搓丸子」。那場景情形至今我都記憶猶新。在莆田,丸子即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用糯米粉製作,然後用手工搓成圓形甜品,「圓」象徵著「團圓」「圓滿」。搓湯圓是有許多講究的。
  • 冬至到,大理石花紋湯圓走起
    古時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習俗有差異,逐漸形成獨特的節令食文化。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冬至日吃餃子。而在咱們蘇州則有「冬至大如年」的習俗,老蘇州人有吃湯圓、冬至糰子等習慣。
  • 冬至這個節日在潮汕地區有多重要?看看我們是怎麼過的就知道了!
    前幾年剛出來外面讀書的時候,感覺很奇怪,冬至為什麼沒人過?那年的冬至還是在當天晚上我媽打電話給我後我才知道的。然後我就去問周圍的人,結果好尷尬,冬至在外面根本不是一個節日,就只是一個節氣而已。然而在潮汕地區,冬至卻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
  • 冬至的奇特習俗話你知,吃湯圓嚼餃子,還有習俗好吃更好玩!
    在冬至的時候,人們最為熱衷的大抵是餃子。瑩白色的餃子,熱騰騰的熱氣緩緩浮起,輕蘸醋汁,咬開半口,或許是翠綠點綴肉料,又或許是鮮蝦紅裡透白炸裂口腔,好吃又給人莫大的視覺享受。餃子一直都是冬至時最為廣為人知首選,事到如今也只有湯圓能與它並駕齊驅,引起一大堆北方"餃子派"和南方"湯圓派"的撕逼大賽了。
  • 冬至大過年 水餃、湯圓應節食品銷量翻番(圖)
    吃「鹹丸」、包餃子、吃湯圓、泡酒吧……俗話說「冬至大過年」,而昨日東莞市場上一片熱鬧的景象再次印證了老百姓對冬至的重視。記者走訪各大市場發現,僅冬至當天,各大賣場的湯圓、餃子等應節食物的銷量就比平時多了至少兩倍。
  • 今天冬至,你家上的餃子還是湯圓?
    冬至來了,意味著今天的白晝會是一年中最短的,你今天有注意到不?它同時也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了,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的次日開始計算的。但每到冬至,總能在網上引發異常聲勢浩大的「南北戰爭」——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在南方、北方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網友出來湊熱鬧了「他們說的不對,我們都不吃」。
  • 潮汕冬節民俗
    有人則將放在篩裡的湯丸每次取出兩粒,一直取到最後,如果剩下一粒,則預兆生男孩。吃湯圓潮汕一帶,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春糯米粉末兒,做糯米湯圓。到冬 節前一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一個大葫(淺沿的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團。
  • 潮汕人吃過冬節丸,就算大一歲
    冬至是華夏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潮汕人把冬至當小過年,潮諺說:「吃過冬節丸,就算大一年(歲)。」   冬至諺語含民俗風情   潮人先賢從生活實踐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極,影極長」。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 對不起,我們潮汕人冬至不吃湯圓只吃這種鴨母捻
    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冬至吃湯圓是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各地的湯圓吃法都大同小異,唯一的區別是在於湯圓中有沒有包餡料。在潮汕地區,普通的湯圓是不包餡料的,而且有的地方湯圓還是鹹的,而在汕頭市區,人們在冬至往往會做一種很特別的美食——鴨母捻(潮汕話半浮半沉的意思)。
  • 【美味】冬至到,送上你最愛的臺山鹹湯圓!
    今天是冬至,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我國民間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把冬至看得與過年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