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再被敲打。8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於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要求,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同時要求,在線旅遊網站不得擅自屏蔽刪除評價。
距離「十一」超長黃金周僅剩一個月,旅遊行業即將迎來旺季。在這個時間點,《規定》的出臺也算是為在線旅遊平臺的規範運行打上一次預防針。它回應了近年來「社會反映的熱點、市場監管的難點、行業發展的痛點」,填補了在線旅遊領域立法的空白。其中,不得利用大數據「殺熟」最受社會關注。
近些年,消費者反映在線旅遊平臺「殺熟」的現象時有發生,儘管多數平臺都予以否認,相關部門也發布了明確要求,但「殺熟」的公共觀感並未徹底改變。如去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大數據「殺熟」調查結果顯示,有56.92%的被調查者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其中,被旅遊平臺大數據「殺熟」的有39.5%。同時,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的平臺中,在線旅遊高居榜首。
相較於一般的網絡平臺,在線旅遊平臺包含了遊客吃喝住行等一條龍的服務,對用戶的數據掌握非常熟悉和完整。一旦「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也即俗稱的「殺熟」,其對旅遊者合法權益的侵犯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大數據「殺熟」往往具有隱蔽性,消費者如果沒有很高的維權意識,很難成功維權。所以,規定劃定紅線很有必要,但現實執行中,還需要相關部門完善和細化對「殺熟」的判定機制,避免標準模糊給消費者維權和監管帶來難題。
此外,規定還明確要求在線旅遊網站不得擅自屏蔽刪除評價。這對於防範「殺熟」其實是必要的配套保障。因為個別消費者反映「殺熟」或不無偶然因素,但一旦「殺熟」成為普遍反映,就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就此來說,切實捍衛消費者的第三方「評價權」,也是確保「殺熟」治理成效的重要一環。
受疫情影響,今年旅遊業經歷了從暫停到重啟再到加速恢復的過程,各大在線旅遊平臺也受到重創。在此背景下,各大平臺更應該以人性化、規範化的服務來吸引更多的旅遊者,同時為社會旅遊消費信心的恢復創造更好條件。
隨著門票網絡預約成為常態,遊客更依賴通過線上渠道獲取信息和服務,在線旅遊平臺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一些過去的服務弊病乃至潛規則是否會重新抬頭乃至變本加厲,的確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旅遊業形態,也不可避免對在線旅遊平臺提出新的要求。不管是推進疫後旅遊業復甦,加速旅遊消費回補,還是中國旅遊業的長遠轉型發展,都需要一個更健康、規範的在線旅遊平臺生態。而杜絕「殺熟」等「小動作」、「潛規則」,重建消費者的信任,是繞不開的一步。
責任編輯:程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