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中國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恆久守望。7月15日至1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陸續實地走訪上海的行政服務場所、地鐵運營總部、歷史風貌區、醫院、街道、社區、農村……記錄街頭巷尾人們的幸福生活。在上海崇明,曾經的荒蕪灘涂,如今已是詩意田園;園藝、花卉、優美的生態環境,正以多個維度,提升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瀛東村全景圖。 受訪者 供圖
從茫茫荒灘到詩意田園
57歲的施考泉站在自家紅瓦灰牆的二層小樓前,查看房前屋後的菜地和果樹。翠冠梨、橘子、番茄都結了果,沉甸甸地掛在路邊。不遠處的鄉間度假村迎來了周末的第一批遊客,湖中魚群遊弋,田間瓜果飄香。
每天上午,施考泉會去度假村的接待中心做後勤。偶爾,他也負責湖裡捕撈鱸魚的對接工作。一年到頭,加上村裡發的老年人補助、糧食補貼和年底分紅,家庭年收入可以達到6萬元左右。
在上海崇明島的瀛東村,村民們大多像施考泉一樣,過著安逸富足的生活,在魚塘、果園和度假村,打造他們的詩意田園。
上世紀80年代,村民們在灘涂上築堤圍圩。 受訪者 供圖
1985年,村黨支部書記陸文忠帶著6名村民,懷揣著一缸鹹菜和拼湊來的200塊錢,在荒灘上開始了艱難的圍墾。歷經3次築堤圍圩、9年與江濤海浪的搏鬥,瀛東村才初具規模。
圍墾以後,村民們利用灘涂資源開挖魚塘,實行淡水養殖。在圍墾的土地上,逐漸朝著生態種植業發展。目前,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生態旅遊業成為了瀛東村的主要產業之一。
瀛東村自圍墾至今,一直堅持集體經濟。據村兩委委員陳柳介紹,瀛東村地多人少,又經常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村民必須「抱團」克服困難。另外,淡水養殖和生態旅遊對當時的農民來說都是十分陌生的概念,只有發揮集體的智慧,村民們才能共同走向富裕。
集體經濟能在瀛東村取得今日的成果,和「兩頭統,中間包」的發展模式是分不開的。「兩頭統」指的是村集體統一採購魚苗和飼料等,並實施統一銷售;「中間包」指的是養殖戶分頭承包各魚塘負責養殖。這一特殊的「瀛東模式」,極大激發了村民們的積極性,他們在各自承包的果園內、魚塘邊辛勤勞作,而統一組織的採購銷售舉措,又減少了經營的風險,保證了收穫的成功。
2013年年底,瀛東村首開崇明先例,進行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社區經濟合作社,村民成為了村集體企業的股東,每年可以拿分紅。
去年,合作社拿出42萬元給村民分紅,按照農齡和貢獻,施考泉一家得到了八千元左右。
「搞旅遊業之後,我們每年拿到的分紅還是蠻多的,日子明顯變更好了。」 施考泉對現在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除了股份分紅,滿50歲女村民和滿55歲男村民每月有養老補貼960元;在村戶口的每個人每月有糧食補貼300元,都切實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數。
目前,瀛東村共有95戶人家,238人,集中居住在54棟鄉間別墅裡。2015年,村裡實施了「一分田工程」,將村裡歸集體所有的土地劃出一部分,給每位村民一分田,作為他們自給自足的菜地。
這些年來,瀛東村完成了鄉村旅遊的轉型升級,由傳統的農家樂逐漸轉變成一個集餐飲、會務、住宿、休閒為一體的生態度假村。遊客可以在魚塘垂釣,去果園採摘,還可以在民俗體驗館學做崇明糕。
旅遊業的發展讓村民抓住了新的商機。村裡的副書記陸正東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他負責管理的果園,去年銷售額達30萬元,淨收入10萬元;魚塘的產值達80萬元。前年,他在很多旅遊景區發現,紅心火龍果顏值高、好採摘,很受遊客歡迎,於是去無錫、金山自學了火龍果的種植,想為村子創造更多財富。
2019年,瀛東村總產值約為10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3萬元。從茫茫蘆蕩的灘涂到充滿詩意的田園,瀛東村只用了三十多年。
見證了這一切的陳柳感慨萬千。陳柳一家以前生活在附近的村莊,圍墾開始後,舉家遷移到瀛東村。「那時瀛東村算是整個島上最窮的村了吧,灘上只有蘆葦。」 陳柳回憶道,「現在富裕了,有這麼多福利,其它村有些來這裡工作的人看了,都說挺羨慕我們的。」
園藝村村民茅錦昌正在修剪黃楊。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曹伊湄 攝
園藝花卉打造美麗鄉村
走進崇明的園藝村,家家戶戶門前種著形態各異的黃楊。每棵黃楊樹上都掛著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知道它的樹齡、價格、主人信息和聯繫方式。
今年66歲的茅錦昌正在園中修剪黃楊,和很多村民一樣,茅錦昌依靠售賣黃楊實現了致富。
「我家裡種了4畝黃楊,一年能賣20多萬吧。村裡人都種黃楊,我們家還不算大戶呢!」茅錦昌笑著說。
園藝村位於港沿鎮東部,半個多世紀以來,花卉苗木一直是該村主導產業,造型黃楊更是獨樹一幟,是「崇派」造型黃楊的發源地,享有「中國瓜子黃楊之鄉」的美譽。
但讓園藝村村民真正過上「靠樹吃樹」的生活,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上世紀90年代,正值浦東開發開放,改擴建楊高路時,選擇了黃楊球作為綠化樹種。採購方來到崇明園藝村,想要收購10船黃楊球,而村裡的集體苗圃只能提供兩船。村幹部們發動了全村的力量,用喇叭在村裡重複喊道:「收購黃楊球,球徑1米3,高度1米5,有合適的,可以拿到小學操場上。」就這樣湊滿了10船黃楊球。
「這件事就像炸彈一樣在我們村裡炸開了。」園藝村黨支部書記董輝說,「村民們感覺到,城市開發和農村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既然浦東開發需要黃楊球,說明黃楊肯定是很有市場的,於是大家都開始種黃楊了。」
合興村村民蔡小偉為花卉園室外展區的花圃除草。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曹伊湄 攝
如今,全村800戶村民中,有85%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黃楊種植面積達一千多畝,30年以上樹齡的黃楊二萬餘株,最長樹齡超過200年,年產值數千萬元。
2018年6月,園藝村入圍首批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名單。據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曹俊介紹,在此之前,村民雖然也種黃楊,但還處於提籃叫賣的階段,只會種植,不懂銷售。自從示範村建設後,村民們不再是單打獨鬥、自謀銷路,不僅有了議價空間,還接受了專業的造型培訓,讓黃楊的附加值更高。
去年7月,港沿鎮特邀上海植物園盆景造型大師趙偉和小林國雄的崇明籍徒弟陳怡來到園藝村,為村民介紹黃楊造型技術訣竅。
「其實,黃楊還是這些黃楊,但年產值從3000萬增到了4000萬,真正實現了靠黃楊樹養活一村人。」 曹俊說。
村裡的變化還體現在越發宜人的生態環境上。示範村建設後,茅錦昌家和周邊發生了大變化:家裡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牆青瓦,輔以極富鄉村氣息的牆畫、竹籬笆,羨煞旁人;家門口的躍進河通過生態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潔。
「女兒說我們家都成了『網紅』打卡地,一會兒是十幾個外國人跑到我家黃楊園裡來拍照,一會兒是隔壁向化鎮的村民傍晚專門過來散步健身。」茅錦昌笑著說。
港沿鎮的另一邊,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坐落於合興村。花卉園佔地面積310畝,總投資2.22億元,於2018年底開工建設,由上海源怡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最近,源怡公司和合興村的人們正在醞釀一件大事——2021年將在崇明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屆時,花卉園將為花博會供應120種以上花卉。
花卉園的展示溫室內,陳列著上萬盆花卉成品盆栽、種苗及種子。據悉,園區全面投產後,近10萬平米的育苗核心區可支持8000萬株花苗同時進行生產,預計可實現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
在花卉園的室外展區,合興村村民蔡小偉正戴著遮陽帽,坐在小板凳上,為一片花圃除草。一個月前,她剛來到花卉園工作,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裡。
「每天在花園裡搞搞草、看看花,工作的心情都會跟著變好。」 蔡小偉說,「如果將來有市場、合作社會來收,我自己家裡也想種花的。」
據上海源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助理姜武介紹,在這裡工作的村民都會經過專業人士的培訓,學習花卉種植的技能。目前,公司正與崇明5家專業合作社合作,向合作社免費贈送花苗,進行基地改造、花卉種植方面的技術指導,希望能輻射帶動整個區的花卉產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