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曹越男 齊丹
2019年12月10日,由中央氣象臺提供遠洋船舶導航服務的浙能集團「浙能海1號」輪歷時15天,靠泊舟山六橫煤炭碼頭,順利完成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至舟山航線的首航。
「『浙能海1號』是當今國際遠洋散貨輪最大的船型,在出航期間,首次全程使用了中央氣象臺航前最優航線設計,航行中航道天氣海況監視及風、浪、流等天氣預報,航程結束後的航次評估報告等服務產品,堅實的科技支撐讓遠洋航行有了『定海神針』。」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有著18年航海經驗的肖栓良船長說。
船長提到的「定海神針」,就是中央氣象臺於2019年7月11日「中國航海日」發布,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船舶信息服務與監控系統並舉、船端與岸端導航業務系統一體化的中央氣象臺船舶氣象導航系統。
響應戰略 氣導服務揚帆起航
狂風、巨浪、暴雨、濃霧、海冰等惡劣天氣和海況,嚴重威脅航行安全,影響航行計劃。船舶氣象導航服務被公認為是減少事故、保障航行安全、省時節能、提高營運效益的有效手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遠洋船舶多使用國外氣象導航公司的服務。1984年,中央氣象臺專業預報科開始研究氣象導航技術;1992年,創建北京環球氣象導航中心,正式開展導航業務。進入21世紀以來,因為中國氣象局海洋氣象業務布局調整以及市場萎縮等原因,我國船舶氣象導航業務量逐年下降。國內遠洋船舶氣象導航服務市場逐漸為國外公司所壟斷。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和「一帶一路」走向務實階段,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項目逐步啟動,港口和航運經濟快速蓬勃發展,涉海各行業均迫切需要及時有效的海洋氣象服務保障。2017年,中央氣象臺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走自主研發道路,重新設計氣象導航業務系統。新的氣象導航系統初步具備了全球導航業務能力,可以承擔起海運氣象服務、海洋生產與經濟氣象保障乃至國防安全氣象保障等專業服務的重任。
樹高葉茂 星辰大海模式領航
數值模式系統作為現代化氣象導航系統的核心技術支撐,歷經數代數值預報專家的潛心研發,已形成了具有我國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全球中期數值預報、區域數值預報及專業數值預報為一體的三級數值預報系統——GRAPES,為遠洋航行提供如10米風、氣壓、溫度、能見度以及風浪、湧浪等預報,最高空間解析度9千米,最長預報時效可達240小時。
2019年,隨著中央氣象臺與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深化合作,進行全球洋流模式的聯合攻關,洋流模式提供的流速和流向預報也在導航業務中得到了新的應用。
2019年11月27日,「阿爾法旋律」號從舟山出發,原定航線為走菲律賓東側,但隨著颱風「北冕」突然加速發展,在12月1日可能會與既定航線交匯,岸端、船端與船舶租方緊密聯繫,共同研判。中央氣象臺建議船長更改航線,經巴士海峽走菲律賓西側。船端接受建議,終於搶在颱風前經過受颱風影響海域,最終該船成功避過颱風,於2019年12月14日順利抵達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口。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尤其是在北半球的颱風季。
穩步增長 點滴成海密如織網
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和近兩年的業務快速發展,中央氣象臺氣象導航服務範圍迅速擴展。以2019年為例,全年共服務了300多個航次,月服務量從最初的19條增至11月的69條,現日均服務船舶達40條。首鋼、上海新海航業、通利船務有限公司、華洋海事、浙能集團等17家航運公司均接受了來自中央氣象臺的遠洋船舶氣象導航服務。這個數據已經遠超上世紀90年代氣象導航巔峰時代的月服務數量。
氣象導航服務範圍從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到為南極海域科學考察的船舶提供安全航行保障,服務領域遍布政府服務、海警保障、科考等方面。服務海域從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已經擴展到全球海域。
預報要素多元化、服務時效全方位,能夠滿足遠洋導航、海上搜救常態化、全天候行動的新需求,中央氣象臺應用自主、可控的數值預報技術和導航產品,為海上安全保駕護航,為中國印記向深海拓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