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氣象通信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經過13年的努力,建成了以郵電公用通信網為主,自建專門通信網為輔,有線無線相結合,國內國外相連接,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的氣象通信網。
早在1973年經周總理批准建設的BQS系統,經過長期籌建,於1980年1月正式投入業務運行。該系統的功能比較完善,自動化程度高,信息處理能力強,當設備發生故障時能自動切換,繼續工作,保證傳輸不中斷。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氣象通信進入了以計算機為手段的新階段。
1972年我國恢復在世界氣象組織合法席位後,先後建立了北京—廣州—香港,北京—東京、奧芬巴赫之間9600比特/秒氣象電路。北京—莫斯科、伯力電路由原來的地面電路改為衛星電路,前者年升速為7200比特/秒,使原有的通信質量顯著改善。這些電路的建立,不僅為進一步加強國際氣象科技合作,更多更快地獲取全球氣象資料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時也為國內氣象通信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經驗。
隨著國際現代化通信技術的發展,國家氣象中心新建的DECnct—VAX群機通信自動化系統,已於1991年6月投入業務運行,既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進一步適應了我國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發展的需要。
1980年省以上氣象通信網,都由原來50波特低速有線電傳電路改為75波特。傳輸速度雖有提高,但仍不敷使用。為了提高通信速率,1983年6個區域通信樞紐的計算機自動轉報系統開始籌建,武漢區域通信樞紐利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援助資金,引進國外PDPII/44計算機,採用世界氣象組織推薦的「MSS」軟體包,建立起區域通信樞紐一級自動轉報系統,於1986年11月投入業務運行,同時將北京一武漢之間的幹線電路升速為9600比特/秒。之後,廣州、上海、瀋陽、成都區域通信樞紐,相繼建立起相同規模的自動轉報系統並先後升速為9600、2400比特/秒。
與此同時,省際電路先後由75波特報路改為「報話復用」。國家氣象中心和有關省氣象局,結合我國氣象通信的特點和業務需要,開發研製成以IBM或蘋果機為主機的、主要用於省一級的氣象自動轉報系統和自動填圖系統,取代了人工電傳通信和手工填圖,基本解決了通信傳輸能力低的問題。
為充分發揮計算機通信的功能,在省以上氣象通信網上開展了程控交換業務,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氣象數字傳真傳輸系統,分別在北京—廣州、武漢、上海等電路上投入業務運行。北京市氣象臺與國家氣象中心、衛星氣象中心之間鋪設光纜後,實現了高速遠程調用。國家氣象局與各省局之間開通了遠程漢字中文通信。
在BQS系統的帶動下,省以上氣象通信基本實現了計算機通信,不僅提高了信息傳輸速率而且具有數據、圖形圖做傳輸能力,並在部分網點之間實現了計算機廣域網絡的遠程聯網。10多年的建設,基本適應了業務的需要。
多年來,各種定時氣象情報自下而上的傳輸主要依靠各地電信部門。由於過去一直側重於省以上氣象通信網的建設,很少注意省以下氣象通信網建設。進入八十年代,各臺站橫向交流的各種氣象信息越來越多,單純依靠電信部門網傳遞氣象信息,其時效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
八十年代以來,各省堅持從本省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採用無線甚高頻、短波通信,或者租用電路等不同方式,自行建立起省內氣象通信網。根據防汛和海洋氣象服務的需要,還建立起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流域和沿海跨省無線通信網。目前,全國各省的省內氣象通信網已初具規模,其中湖北、廣東、內蒙、江西、安徽、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市)級臺實現了與省臺天氣預報實時業務系統的遠程聯網。改變了長期以來省一地一縣臺站之間不能直接「對話」的落後局面。這不僅在天氣會商、聯防、氣象信息傳輸,以及行政通話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而且為地方黨政領導組織指揮防汛防臺抗災搶險提供了條件。對此,李鵬總理曾給予充分肯定:「你們走了這樣一條路子,少花錢多辦事,講究經濟效益。結合氣象部門的具體情況,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路子。」
隨著傳真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七十年代在北京建成我國第一組氣象無線傳真廣播,播發中央氣象臺加工處理後的各種分析、預報和一些物理量,供各地氣象臺站接收使用,改變了建國以來一直利用無線莫爾斯、電傳廣播主要播發實時氣象情報資料的狀況,開始播發製作預報的加工產品。八十年代初,我們組織研製成功包括滾筒掃描和普通紙記錄的傳真機、有源環形天線和定頻接收機的整套傳真接收設備,在廣大基層臺站普及使用後增加了預報依據,接受大臺的技術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縣站預報質量。
同時,先後增建了上海、廣州、成都和蘭州四組區域二級氣象無線傳真廣播,分別為所負責的區域基層臺站服務。隨著國家氣象中心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傳真廣播每天播發的加工產品數量明顯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廣大氣象臺已經比較自覺地接受大臺的技術指導,減少了不必要的重複勞動。目前,上述五組傳真廣播每天播發各種加工天氣圖表170多張。
長期以來,氣象臺主要依靠新聞媒介、市用電話和書面文字等方式,為公眾和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提供氣象信息服務,很不適應服務工作發展的需要。如何解決氣象服務信息的發送問題?一直是困擾氣象服務發展、影響服務效益的一大難題。1983年我國試製出了無線甚高頻天氣警報服務系統樣機。目前,全國氣象部門已擁有該系統發射臺1249座,接收用戶近7萬個,不少地方已普及到鄉鎮。天氣警報服務系統的建立,開創了氣象臺站具有自己的服務通信手段的新局面,填補了氣象通信工作中的一項空白。
13年來,氣象通信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88至1991年,省以上電路的暢通率年平均達96%以上。以郵電公眾電路為主要渠道的基層臺站發報的傳輸時效和質量,一直保持較好水平,國家基本發報站及時報率平均達到97%以上,缺報率在0.5%以下。我國參加全球交換的氣象電報來報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受到國際氣象界的好評。(來源於1992年10月12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陳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