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梁:不來深圳,就沒有登山探險中國第一人

2020-09-25 深圳客

40年後,深圳是什麼?深圳精神又因何而來?

我們想在「人」的身上尋找答案。如果「來了就是深圳人」是開始,那麼「我們這一代深圳人」就是試圖定義。因為,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

特區四十,深圳客推出《我們這一代深圳人》採訪欄目,用深圳人的個體經驗,探索深圳城市邊界。以此作為獻給特區、獻給深圳人的禮物。

本文根據張梁先生訪談實錄摘編,編輯過程有所刪節。

您為什麼選擇來深圳?有什麼感觸最深的故事?

1986年畢業的時候,面臨分配的選擇。當時我們河北財經學院只有河北省內分配的指標,沒有全國各地的指標,但因為我們與農行有一個代培關係,所以就有來深圳或者來農行系統的一個渠道。

我當時學的是農村金融,很偏。農村金融跟農行有這麼一點關係,再加上當時我們兩個班80人,來自市裡的人寥寥無幾,大部分同學都是縣城或者農村的,所以有想改變命運的迫切性。很多農村人就是通過考大學,然後出來打拼。

雖然我作為石家莊市的人,選擇留在家鄉天經地義,但我連選都沒選。那時候20來歲,對石家莊也沒有深刻的印象,只是局限於我們生活所處的範圍。那時候沒有城市歸屬感,雖然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但我依然選擇「有多遠走多遠」,也許這是天生的。

那時候,「特區」成立不久,我上一屆有5個師兄已經在深圳上班了。通過一些溝通,才知道特區這邊的收入相對高一些。於是1986年,我來到了深圳。然而實際上,此時深圳處於起步階段,沒有特別輝煌。

當年來深圳要辦邊防證,來工作時坐著火車,咣當咣當一天多才到,我們的師兄就在車站接。現在想想覺得特別搞笑,因為沒出過遠門,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很陌生的世界。到農行之後,處於一個集體宿舍、集體生活的狀態。

記憶深刻的事情,就是沒想到深圳的變化如此之快吧。

當時我們在上步上班,覺得分宿舍分到蓮花一村就是偏遠的,分到沙頭角都屬於「發配」的。後來在工作中發現,深圳不少企業是依靠政府給地、銀行貸款起家。像賽格、中航、北方大廈等都是我們主要的客戶群體。閒聊才知道,當時深圳政府要給一些企業地,他們都說不要不要,夠了。

可能誰也想像不到,深圳的變化會如此之快。這個發展過程,往往就是這麼簡單。就跟我登山一樣,如果一開始我就確定「14+7+2」的規劃,我可能都幹不成

還記得您的第一次登山嗎?

我真正接觸戶外是在2000年。

以前哪有人去運動,去談健康,基本沒有登山跑步的,很難找到運動狀態,最多是單位組織跟企業之間打足球打籃球。但沒有一個民間的、群眾性的組織。像我們2000年組織的那些戶外活動,純粹是鬆散的、自發的、民間的。

那時候最早是《萬科周刊》「遊山玩水」欄目版主十一郎,物質生活的曉昱、包括鄧康延,都是我們最早一批玩戶外的。

就是各行各業的人,有機關事務的、企業的、金融的、證券的等等。所以這是值得去思考的,為什麼會集中這樣一些人,去做一些看似沒有什麼社會影響力,沒有轟轟烈烈,但每到周末又樂此不疲發帖子、召集組織的事。

那時候我也不是一個純戶外人,在工作初期比較無聊,我本身也有健身、騎自行車鍛鍊過一段時間。但是慢慢走入工作狀態後,身材發胖、長肚子,喝酒抽菸,人就變成了一個看似正常,實則不太正常的一個狀態。

您在什麼時候制定出「14+7+2」的計劃?

那時候,作為一個業餘攀登者,覺得能夠登頂雪山就很了不起。一開始登雪山非常痛苦,我發誓再也不登了。但是2000年9月登了玉珠峰後,過了一年,2001年9月我們又去登了慕士塔格峰。那時候,中國國家登山隊和西藏的登山學校已經開始活躍了,國家隊也已經組織一些民間的攀登。

2003年,國家隊為紀念人類登頂珠峰50周年,然後找到中央電視臺張羅些事。他們來深圳找登過玉珠峰、慕士塔格的我們聊,問我們有沒有意向去登珠穆朗瑪峰。當時我們屬於懵懵懂懂的一個狀態:登,就登唄。

作為參與者,我們七名隊員每人象徵性地交了5萬塊錢,在2003年的5萬塊錢也挺高。不過那時候也沒猶豫太多,覺得機會難得就去了。就這樣,一路沒停下來。

2003年之後,我有了一些規劃目標,但也沒有特別明確,就是一直堅持在登山。2003年的珠峰沒登頂;2004年登頂了卓奧友峰;2005年登頂珠峰;2006年登希夏邦馬,放棄衝頂;2007年是寧金抗沙峰,7028米;2008年登頂西夏邦馬峰,實際上那會我才登了3座8000米。而想要登14座8000米雪山,是2009年在登馬納斯魯的時候才決定的。

▲2006年 希夏邦馬蜂 穿越冰塔林

那是在登馬納斯魯的時候,有王石、王靜、戈振芳、楊春風、張偉等幾個人。王石話不多,但喜歡用心觀察。在大本營聊天的時候,他就問我有沒有登上全球14座8000米山峰的想法,說心裡話,我當時都不知道其他山峰的名字。

而且,我一路都是一個登山方式,比如我明年要去登喬戈裡或幹城章嘉峰,我不會焦頭爛額,也從來不做攻略。我只是溝通到費用落實、溝通到探險公司、溝通到機票,可以接送機,到了該幹嘛幹嘛。前面的任何狀況我都不知道,因為我覺得不需要,你到那兒就必須要面對,我也從來不糾結。

登山雖然小眾,但人數也不少。為什麼最後是您成為了第一個「14+7+2」完成的中國人?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努力,但這個除了偶然還有必然。雖然現在登山就跟去玩一樣,但想起2000年第一次登玉珠峰,確實很痛苦。那時候登山活動還沒有現在這麼普遍,我根本就不知道「雪山」是什麼概念,沒有想到有朝一日去登雪山,只是剛好各種機會和條件具備就去了。如果當時沒有人組織去登玉珠峰,可能就沒有後續。現在,當年一起玩戶外的朋友吃飯時聊天回憶,會想像如果當時也跟著一起去了,可能也會怎樣。但我覺得,很多事情是沒有那麼多的假設。

20年以前我沒有精幹的狀態,皮膚也不黝黑。但就是在登山過程中,在深圳周邊山峰的行走過程中,我感受到我可能具有戶外運動的天分和狀態。我可以負重很多,可以咬牙堅持,從來不叫苦叫累,都是心甘情願的。而且我屬於踏實的那種,跟一般那種很鬧騰的戶外狀態不一樣。基本上我都在最後殿後,任何時候我都走在最後,因為不喜歡往前衝。並不是說我的身體比他們差,我覺得可能是內斂,不太喜歡張揚。所以為什麼是我能完成「14+7+2」,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太鬧太興奮的一些人,基本上做不到。

其實,我登每座山的狀態都差不多,只要把自己身體調整好,覺得能夠面對和應付就可以了,我不會去研究什麼線路天氣。因為該變天還是變天,暴風雪要來也改變不了,你只要克服它就行了。

我不屬於那種思考性的,只要確定目標,幹就完了。而且登山沒有捷徑,你每一步都必須走出來,誰也幫不了你。我覺得,這跟「摸著石頭過河」的深圳是相通的。

40年前,如果深圳天天琢磨高樓大廈,那還怎麼規劃?城市規劃肯定是需要過程的,但百分之百的人想不到會是今天這樣一個結果。所以我覺得還是要腳踏實地,真正地實踐,踏出那一步,你才能去做。很多人後悔當初怎麼沒去登玉珠峰,哪有那麼多為什麼。我一直都是波瀾不驚的心態,登山回來就喝個大酒,從沒想像過自己有多偉大。

現在的登山活動很成熟,後勤保障等都做得非常好,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有這樣一個心態,包括文字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包括我。我不太喜歡人一輩子就這麼完了,這一輩子能體驗能嘗試的,有機會有條件一定要去試,因為生命是很短暫的。

▲2008年,張梁在北極國際挑戰賽中

如果當年沒有來深圳,是不是就沒有現在的「張梁」?

是的,只有在深圳。這是一個共同體,一個有關聯的概念。一開始玩戶外,我們也不知道王石是做什麼的,大家都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包容,給任何人一個機會。我們都是從0做起,但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去嘗試,這是非常棒的。因為我們也沒什麼後臺,也不是土豪,我們就是百分之百的普通人。但讓任何人聽到這樣一個經歷,那都是非常牛的。

還有這也得益於我的工作單位,深圳農行對我探險事業的大力支持。至於怎麼實現,真的是要邁出第一步,去體驗嘗試,你沒有到過玉珠峰,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是美好還是痛苦,你是否能承受。當然,現在後勤保障很好,我倒建議每個人都可以去體驗一下,要跨圈,縱向的橫向的都要多接觸多體驗。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別人,這是特別不一樣的一個狀態。

我特別不喜歡循規蹈矩,天天沒有變化,但大多人都處於這樣一個狀態。我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但人是按階段改變或調整的,20歲、40歲、60歲、80歲,一定是有變化的,不可能從20歲一直幹到80歲都一個狀態。所以我覺得每個人的創造力和潛力是無窮的,實際上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甘於寂寞,只是礙於很多因素。很多東西也不要寄希望於外界,要有自身的努力等,相互促成。我覺得這34年,我看似沒變,但實際上一直在改變。

我自己都能夠深深體會到自己的成長,我可以變得很瀟灑自如、很坦然,對任何事情任何環境都能很快適應。就像前段時間我拍攝了奧迪Q7的廣告,其中用了一句尼採的話,「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我覺得他這句話講得特別棒,因為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下一步要做什麼,所以我覺得成長包括各種變化,從細微之處、從表面成就來說非常奇特,甚至算是一個奇蹟。而深圳,已經是奇蹟了。

所以我特別喜歡深圳,雖然我很怕熱。最怕熱的一個人來到了深圳生活了34年,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雪山上、在南北極、在冰天雪地裡度過的,很奇特。

我有一個朋友說我是在淬火,我覺得也挺形象的。這麼多年,實際上是一個歷練的過程,光熱不行,還要需要有「淬」的過程。所以我們在雪山、極地、大海面對另外一個世界,面對另一個狀態的時候,這看似簡單的探險,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成長。所以我自信了很多,看淡了很多。

▲2009年,張梁在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盧峰攀登

深圳高海拔探險運動的文化或者圈子是怎樣的?

深圳有35人登頂了珠穆朗瑪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在全世界可能都沒有一個城市有這麼多人登頂珠峰,這也是深圳特殊的因素組成的。

我自認為深圳登協、深圳戶外圈子在全國遙遙領先。毫不誇張地說,深圳登協在國內同行業協會裡面算是做得最棒的,是中國登協表彰的一個群體。而且是基於熱愛,有這麼一幫創始人自發組織起來的一個協會組織,初衷也是想推動戶外運動。當時我們很多東西是學習香港攀山協會的,甚至章程制度都是從他們那裡搬過來的。很像當年深圳經濟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從一開始的學習到後期自己的發展,從2003年到現在,這十幾年都非常規範、非常系統。

很多人問我們協會有多少人,其實我們不是做數量的,我們主要是做培訓、做基礎,做傳播。更多是打基礎,培養教練員,培養青少年等方式為主,更多的是引導,包括安全、健康、團隊等等。現在深圳估計有上百萬戶外群體,而且會越來越多,都在步入戶外這個圈子。

我們協會承接很多國內的深圳的大型賽事,這麼多年也積累出很多東西。協會小夥伴有二三十個人,有時候看他們做的一些事情還是挺佩服的。收入不是特別高,都憑熱情憑喜歡。

當然,也有艱難的一面。畢竟還要考慮生存這個問題。但我一直跟他們強調,還是要做情懷,要把基礎打牢,以傳播宣傳、培養理念為主,才能讓它有更好的基礎。

完成了「14+7+2」的偉大創舉後,你還有什麼目標?

我可能會更注重輕探險,不可能完全脫離以前登山、航海、徒步等運動狀態。這是身心的一個運動狀態,不單是身體。

我現在也在重新改造自己的身體,調整身體的不舒適,包括天天健身、塑形,保持健康、健壯。很多人沒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等到有時間思考的時候可能也來不及了,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我今後的方向,而且我會堅持不懈,一直保持身體的運動狀況。這是很具體的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

當然,包括身心。我會更注重總結提升,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前些時間,「青愛工程」(中國青少年愛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就是關心青少年愛滋病的一個基金組織找到我,希望我作為形象代言人參與傳播。這個工程是國家級的,第一代是希望工程,第二代是青愛工程,大家的出發點是去觸及這些細緻的社會現象。青年愛滋病的問題看似很敏感很小,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單關乎心理和生理,還包括成長中的精神層面。這是一件公益的事情,也受到國家重視,所以我想說,無論對於我、對於深圳人或者是身邊的人,任何一個個體除了生存餬口,還是要真正地規劃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天天炫耀自己之前所謂的一些成就,而是要往前看,或者是思考以後怎麼辦,這很重要。

所以我會在這個基礎上,從精神高度、意識形態、自我完善成長中、或者傳播中,提升自己的高度。

我以前經常說這是純粹的個人行為,但實際上通過無數次的演講或交流,我能從別人的眼神、話語或者行為中,感受到他們對於個人行為或者個體事件,有發自內心的敬佩和崇拜。對於我來說,我肯定也是把它作為我今後的一個奮鬥目標,我想讓自己這樣的一個行為狀態讓更多的人知道。

我倒不是希望影響到別人的意識形態,我只是想說,這樣一個個體狀態,身上一定有一些可提取的或者閃光的東西。有些人的光大,有些人的光小,我自認為自己身上的光還挺大的,無論是心態還是身體,包括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戰。

我覺得這種感染力的傳播,可能會給無論是年輕人或是年長的一些思考。我身邊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就坐在眼前了。通過跟身邊人的交流分享一系列行為或者思考狀態,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一些人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已經很厲害了。

我想他回家也會琢磨琢磨自己該怎麼辦,學會思考。當然,思考需要一些純粹的理論,也需要一些行動,最起碼一年之後讓人家看到你有變化,說你身體這麼棒,精神狀態這麼好,或者看了很陽光。我覺得,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話多好,都是朝氣蓬勃的。

走了全球那麼多的地方,你怎麼看深圳的城市發展?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2005年我去南極的蓬塔阿雷納斯,與2017年去的蓬塔阿雷納斯,中間隔了那麼長時間,但那個城市還是那樣,街道還是那個街道,雕像還是那些雕像,建築物還是那個建築物。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有人文情懷在裡面,很原生態,很有氣息,很有生命。

推倒重來是沒有任何意義。我為什麼喜歡南美,因為我喜歡原生態,它的高樓大廈不多,但總體感覺特別舒服。天空、空氣、人的表情狀態等都很舒服,歐洲同樣如此。

而在深圳行走了34年,貌似看到很多變化,日新月異、高樓大廈,但這些東西給我產生不了共鳴,沒有特別影響到我。在鋼筋水泥這樣一個物理狀態下,我目前沒有找到所謂人文、接地氣或者親和的東西。因為大家每天匆匆忙忙,在地鐵排大隊,節奏非常快。

到底為什麼而快,或者快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餬口、為了奮鬥、還是為了自己的一個追求、自己人生一個更高的目標?我覺得可能要上升到這個高度去思考問題。

就像我們這樣一個普通人能夠走到今天,我覺得也不完全是以「猛虎下山」的姿態,完全拼身體、或者混不吝去做事的一個狀態,而是在一二十年的積累過程中,自己也會思考變化,這是我特別感慨的地方。所謂的物質、精神,這兩個概念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內涵是非常豐富的。

在深圳,我看到的更多是變化,包括身邊人、身邊的事。深圳發展肯定會是一個遞增式的、疊加性的變化。城中村拆得差不多了,很多舊的東西好像都看不到,街道在擴大。可能這是新興城市的一個特點,屬於3天一小變5天一大變。

我覺得發展是肯定的,變化也是必然的,但這些無法展示深圳真正的一面。如果只是高樓大廈代表深圳,那就太low了,樓裡的東西更重要。

作為一個大個體,深圳40年停下來思考一下,未嘗不可。因為畢竟它是永恆的,但人可能活到100歲就沒了。所以我覺得40年可以思考總結或者沉澱一下,要更加有人文關懷,因為建築和人是不一樣的。儘管建築設計師說建築是有生命的,但人更有生命。

城市與個體的成長一樣,20歲的時候沒有思考這麼多,沒有一個所謂的人生規劃,去考慮自己、考慮別人、考慮家庭、考慮這個社會,但它是一個奇特的成長狀態。

我的探險達到了世界頂級、中國第一的狀態,實際上我也是有思考和調整總結的。能夠走到今天,是一種挑戰、一種探險,這個過程也經歷多次危險甚至接近死亡。因為大自然是無法迴避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了,為什麼你能活下來別人死了,肯定是有原因的。

▲2014年攀登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險遇雪崩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不可能這麼淡定,肯定是成長積累總結來的,才變得有點厚度。最起碼在普通人的心中,能說出一些接地氣的,讓大家認同的觀點,我覺得就很了不起。就像內地人來到深圳,無論旅遊還是考察、投資,在他短暫的幾天之內,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東西,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希望城市的痛點更加清晰,總結很重要。我為什麼有這樣一個思考,因為我身邊很多人在聽過我經歷後都說我沒白活,說我活了他們好幾輩子,實際上他們也希望活得精彩。我希望有一個持續性或者一個良好的循環狀態,為什麼我這20年能堅持下來,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我從來沒有把某件事或者某個行為放大,身邊有些人說就算死死也要死到山頂上,我絕對不會說那話。我下邊還有很多好朋友,我們還有很多酒沒喝,我為什麼要死在上面?但有些人就是這麼執著,所以我能夠忍受痛苦或者承受放棄,也不是多偉大,不是什麼戰略,就是很簡單的一些道理。未知的東西,怎麼能去想一蹴而就,想著一定要怎麼著,那是百分之百找死的。

▲途中最前穿藍色登山服的人就是英國的受傷隊員

有沒有覺得,我們的下一代人對於深圳的變化和感知,跟你們當時的感覺有很大變化?

我覺得變化非常大。從視覺上說,現在的年輕人或者一二十歲的孩子,20年以後看到的城市可能還是這樣,無非就是多兩棟樓少兩棟樓。而我們所面對的80年代跟現在是兩個世界,這種變化是特別明顯的。我們那時候的20歲跟現在的20歲也不一樣,雖然現在年輕人接觸各方面的東西,但實際上他們也缺少了很多東西。所以他們看到了大樓,但不知道大樓裡面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的,甚至都來不及思考,城市就又變了。反而我覺得,有時候慢下來還挺好的。因為城市變化是永恆的,不變很難。

但是他們條件相對較好,缺失了這種奮鬥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反而是負的一面。

現在,我們也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他們的奇思妙想、突破點,包括有一些我們無法想像到的東西。但我更希望,在每天地鐵裡熙熙攘攘排大隊時,能不能停下來,適當給他們這樣一個機會,而不是讓他們天天處於高速運轉的壓力中。因為他是一個生物,不是一個機器,要有一個惰性的時候,所謂惰性的時候,就是他思考的時候。

城市不可能無限度發展,除了經濟繁榮,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繁榮。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深圳的標誌是什麼,這裡的高樓很多,像華為、騰訊、阿里巴巴之類的企業也多,但只不過是規模大小的問題,這些是沒有代表性的。因為可以放在北京,也可以放在成都,所以它們不是深圳的。

所以我覺得應該延續以往的優勢,同時加大橫向發展。特別期待下一個四十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除了高樓大廈、高科技、經濟高速發展外,更加有血有肉。實際上深圳現在已經做得很好,包括義工、服務意識,站得比很多城市高,但我覺得深圳完全可以再升華一下,讓它更有內涵。以前深圳發展靠政策靠優勢,這是不可複製的,但還要全方位發展,要從人文的角度,把看似鋼筋水泥的東西變活,變得有生命。


「我們這一代深圳人」

深圳特區成立40年特別策劃

出品:深圳客

統籌監製:羅鳳鳴

策劃:盧青、陳泓源

製片人:顧名佼

導演:王顯鑫

攝影師:王顯鑫

後期:陳興政卓

美術:賀敏

本期訪談:羅鳳鳴

訪談整理:林穗芳

相關焦點

  • 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是如何練成?
    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是如何練成?金羊網  作者:蔣佳元  2018-06-19 四次山難距死神一步之遙;9次下撤成就「14+7+2」第一人金羊網訊 記者蔣佳元,通訊員楊豔鑫報導:張梁,中國登山探險界代表人物,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員工
  • 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曬Mate 20隨手拍驚豔朋友圈
    來源:第一產經網近日,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舉行了「登峰造極·張梁14+7+2分享會」, 對18年登山探險歷程進行回顧。今年6月,張梁成功登頂了北美洲最高峰迪納利峰,至此,他成為了完成登陸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七大洲最高峰,以及南北極探險這個「14+7+2」 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挑戰的第一位中國人,也是全世界的第二位。張梁不斷挑戰自我極限、勇往直前的踐行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 張梁:「14+2」中國第一人
    在登山探險界,「14+7+2」(登頂全世界所有 14 座 8000 米以上山峰和 7 座七大洲最高峰,並以探險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極點)是公認至高無上的榮耀,是人類的終極夢想。根據公開數據,迄今為止全世界只有韓國人樸英碩一人在 2005 年完成。 14 座 8000 米。
  • 張梁:我不是天生的登山家
    張梁原本是個普通的銀行職員,如果不是因為王石的一句話,他或許不會成為「14+7+2」中國第一人、世界第二人。當晚,他拋開那些榮譽加身的高光時刻,分享了身體和心理都無比平凡的普通人是如何跨越夢想,用登山實現人生的救贖,最終又洗盡鉛華,習得放棄的人生智慧。
  • 完成登山終極夢想中國第一人:34年前來深圳闖一闖開啟追夢歷程
    從2000年開始登山,到2018年完成「14+7+2」的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每年,張梁都會有幾個月在雪山上,雪山是冰天雪地,是生死考驗,是前路未卜。但深圳不同,每次從雪山歸來,飛機落地深圳,車輛行駛在深南大道上,馬路兩旁樹影婆娑,高樓林立,張梁就知道自己到家了。
  • 張梁:創造中國登山探險新歷史
    張梁在 2011 年 5 月成功登頂,「沒有太大波折」,但同期攀登的西班牙團隊發生滑墜,嚴重凍傷。海拔:8516 米位置:尼泊爾首次攀登:1956 年 5 月 18 日死亡人數超過 14 人 馬卡魯峰名字來源於梵文,意為大惡。因山脊陡峭如同刀刃,對攀登技術要求較高。
  • 「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 X COLMO空調,空享家沙龍共話空氣未來
    每個人心中都有座無形的山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勇於攀登心中的那座山峰——「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珠穆朗瑪峰,這座見證人類勇氣的天際極峰,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攀登者前僕後繼,挑戰自然的未知與極限。8月8日,恰逢1786年人類首登勃朗峰紀念日,COLMO空調 · 空享家沙龍重磅登陸海內最具「攀登精神」的鵬城深圳。在勃朗峰頂作品牌首發亮相的COLMO空調再展卓越榮光,特邀中國第一個完成「14+7+2」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的「中國登山第一人」張梁,講述登峰造極的傳奇經歷,致敬攀登不止的探索精神。
  • 中國實現人類登山探險終極夢想「第一人」:懂得放棄也是勇氣
    眾所周知,「上天入地下海登極」,這是人類徵服自然的四大壯舉,而其中的「登極」在很多人看來,也許就是去一趟南極和北極,其實各位忘了,這個世界還有「第三極」——那些以珠穆朗瑪峰為代表的終極山峰!那有沒有人既徵服了南北極,又把這些「第三極」踩在腳下呢?
  • 為「14+2」夢想 深圳人張梁挑戰道拉吉裡峰
    張梁,深圳登山界代表人物,深圳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副會長,2000年至今10年間攀登雪山10多座,已抵達過「世界三級」(珠峰和南北極)。目前正在完成「全球14座海拔8000M以上山峰攀登計劃」,至今已登頂4座,其中中國境內的3座已全部完成,尼泊爾境內1座,今年4月10日再次出徵,前往尼泊爾連續攀登道拉吉裡峰(海拔8167米)和洛子峰(海拔8516米)。
  • 登山,普通人的壯舉
    《八山》畢竟寫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閱讀非虛構作品《張梁我在地球邊緣》一書,則能夠帶來更大的感動,也讓人重新理解登山的意義。談論本書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登山運動中「14+7+2」的意思:「14」指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7」指七大洲最高峰,「2」指用探險的方式(比如徒步、滑雪等)抵達南北極點。
  • 張梁:走心硬漢!不想當攝影師的鏟屎官不是好的登山家
    他就是中國民間第一個完成「14+2」登山探險的人——張梁!他是第一個完成「14+2」登山探險的中國人 「14+2」指的是登頂全世界所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和七大洲最高峰,並抵達南北兩極。2003年 深圳登山俱樂部在珠峰大本營同樣來自深圳的周行康、李偉文、梁群、王石等人,也參加了攀登珠峰活動。
  • 山者張梁:空氣稀薄處,每往上走一步,就更接近自己 MAX獨家專訪
    當時,年輕的深圳是中國戶外運動最早興起的城市之一,他很快找到了組織,成了中國第一批戶外愛好者。大片的烏雲從山谷湧來,暴風雪馬上就要來了。張梁意識到,儘管山頂近在眼前,但是必須下撤,否則就要把命丟在上面了。
  • 直播預告丨張梁報告會:九次下撤 放棄比登頂更難
    明天(8月30日下午15:00)中國著名登山探險家張梁將在貴陽孔學堂明倫堂舉行報告會鎖定動靜APP,收看獨家直播「14+7+2」,人類登山探險的終極夢想——張梁實現了!張梁曾無數次想像和期盼,完成「14+7+2」那一刻的到來。登頂迪納利峰的瞬間,他覺得過去多年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說:「能夠把國旗和行旗帶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我感覺非常自豪。」從一份對登山探險的熱愛,到整整18年的堅持,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動力,一直在支撐著張梁朝前邁進。
  • 我國民間登山者張梁、劉永忠、靜雪三人成功登頂K2
    繼7月27日羅靜登頂卓奧友峰後,中國民間登山界再次傳來好消息:7月28日(巴基斯坦)K2登山隊大本營傳來信息:由Mingma gyalje SHERPA (Mingma.G 攀登隊長,尼泊爾率2017年K2登山隊:中國登山者張梁、劉永忠、靜雪於7月28日 (巴基斯坦時間15:30分)成功登頂世界第二高峰
  • 中國無氧登山第一人宋玉江將衝擊無氧登頂珠峰
    每年4月-5月是攀登珠峰的最佳時段,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都將匯集珠峰腳下,向8848米的世界屋脊發起衝擊。2016年珠峰登山季即將開啟,記者日前獲悉,中國民間無氧登山第一人宋玉江將於今年4月衝擊無氧登頂珠峰,這在國內登山界無疑是一件備受矚目的大事。
  • 張梁登頂第12座8000米以上高峰
    巴基斯坦時間8月4日14:45,中國登山探險界代表人物、深圳農行員工張梁成功登頂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魯姆I峰(G1),這也是其攀登生涯中第12座8000米以上高峰,距離實現「14+7+2」的終極目標又近一步。
  • 築鼎獎評委張梁 | 創新設計 引領未來
    張梁「設計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 深圳洪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二院院長 張梁 張梁, 築鼎獎評委;
  • 中國徒步探險第一人:孤身穿越西藏數次,最終長眠於羅布泊
    在如今這個不缺乏任何物質的時代,人們過的是非常悠閒的,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樣悠閒的日子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不會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任何色彩了,所以有些人愛上了冒險,愛上自己一個徒步去探險。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絕對不會放棄現在悠閒的生活而去徒步探險的,因為太危險,而且還會失去現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