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市三元朱村:蔬菜大棚第一村

2020-12-17 經濟日報

上圖三元朱村整齊的樓房。 常德寶攝

右圖三元朱村早年開始建設蔬菜大棚時的情景。(資料圖片)

圖①王聰、董俊豔夫婦品嘗自家大棚種出的黃瓜。

圖②王有文為96歲的母親梳頭。

圖③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查看智能大棚蔬菜長勢。

常德寶攝

三元朱村,位於山東濰坊市壽光昌濰大平原南端,是我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發源地,自1989年建設第一代蔬菜大棚,至今已發展建設到第六代。

三元朱村,當年遠近有名的「要飯村」,如今已是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2017年底,全村年收入已達6500萬元,年人均收入3.03萬元。

三元朱是一個美麗富饒的村莊。

記者近日來到三元朱村,看到藍天白雲下,寬闊的村道上布滿了金黃色的銀杏葉,整齊的樓房,漂亮的公園,還有那一排排蔬菜大棚……

在村辦公大樓外,一字排開掛著各種榮譽牌匾:「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特色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特色經濟村」……

牌匾閃閃發光,三元朱村也顯得熠熠生輝……

一元初始

三元朱村地勢南高北低,東、南、西三面環型分布幾個埠嶺。其中,南埠嶺海拔49.5米,是壽光境內地勢最高處。

這些埠嶺,佔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土層淺薄,旱天絕產,種糧不好生,種菜不好長。

早年間,處於這樣自然條件的三元朱村,是遠近有名的「要飯村」。

出路在哪兒?經過反思,全村黨員統一了思想,首先要有個好的黨支部,必須有個好的帶頭人。15名黨員,全票選舉王樂義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這是1978年9月份,王樂義同年5月份做了直腸癌手術,身體虛弱。但這位山東漢子,不願看著村子窮下去,便挑起了重擔。

那時三元朱村很窮,全村4個小隊只有兩輛破車,10頭牲口瘦得大都不能上犋拉套,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全村人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東嶺蘋果西嶺桃,南嶺山楂帶葡萄。」全村老少大幹3年,3個埠子嶺綠了,果樹陸續進入產果期。果香飄出來,老百姓的笑聲也多起來。

到了1986年,三元朱村已建成果園430畝,昔日光禿禿的埠子嶺變成了「花果山」,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200元。

三元朱村沒有滿足,三元朱的村民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他們在尋找致富之路。

1988年農曆臘月二十八,村民們忙著過年。家家戶戶寫春聯,貼窗花,年味很濃。「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出門見喜,舉步生財」等吉祥話貼了出來。

可財從哪裡生?村莊如何再發展?這始終是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思考的問題。這一天,堂弟王新民從大連帶回2斤鮮黃瓜。王樂義腦中靈光一閃:這不是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嗎?當時,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的餐桌上,單調的白菜一直是不變的主題。王樂義盤算著,如果發展反季節蔬菜,說不定會有大市場。

還沒過完年,正月初六,王樂義與村裡的黨員骨幹共7人帶著希望走出三元朱村到東北學習。

東北的大棚靠山而建,三元朱村沒有山,他們便對大棚方位、牆體、棚頂、薄膜、嫁接技術5個方面作出大膽改革,研製適於平原地區不需加溫的冬暖式蔬菜大棚。1989年,王樂義號召全村建設冬暖式大棚種植蔬菜。當時,一個大棚需投資近7000元,相當於蓋一棟房子,不僅風險大,而且部分農戶的土地需要再一次集中才可以建大棚。一些持懷疑態度的村民說,「寒冬臘月在棚裡燒三四噸煤都長不出黃瓜,光太陽曬就能曬出來?這是神仙辦的事,不是我們凡人能幹的」。

技術有了卻沒人響應,村裡只好先發動黨員帶頭。隨後,17名黨員幹部建起17個冬暖式大棚。10月份建棚,當月播種,兩個月後鮮嫩的黃瓜上市了,開秤每公斤20元,供不應求。到第二年5月初,17個大棚最低收入是2.07萬元,全村一下冒出17個萬元戶。

三元朱村建設的第一代蔬菜大棚,大棚牆體是用麥穰和泥垛或半溼土夯築而成,後牆高1.8米,棚高2.7米,棚寬8米,種植區寬7.2米,一般長約50米,種植面積約0.5畝。

56歲的徐少華坐在記者面前,說起當年帶頭建大棚,眼中閃出亮光:「我那時27歲,年輕能幹,我的菜長勢好,賣價高,毛利掙了3.03萬元,17個帶頭人中,我奪了頭名!」

看到大棚種植成功了,眼熱的村民們開始主動要求建大棚。1990年,三元朱村大棚建設發展到181畝,平均一戶一畝多。年底,全村存款達到了128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

一場農業的「綠色革命」就這樣在三元朱村拉開了大幕。

我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發源地——三元朱村,源頭活水已經湧流。

二元再造

王樂義被譽為「蔬菜大棚之父」,這位77歲的老人,思維敏捷,記憶力超好,對經歷過的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在王樂義的辦公室裡,他和記者談了1個多小時後,又陪著記者去參觀村史展覽館,再去看大棚。近3個小時,他沒有絲毫疲憊和倦意。

記者看了第一代大棚,矮矮的土牆,一道道竹撐子,顯得很破舊,「這是留作紀念的,以方便參觀者感知當年的情境」。

40年間,三元朱村蔬菜大棚在不斷地創新發展。

第二代蔬菜大棚,第三代蔬菜大棚,直到第六代蔬菜大棚,不僅種植面積從1畝增加到現在的2.5畝,而且更加智能化。如果棚裡溫度超過標準,輕點手機即可放風,調節棚內溫度。

新一代大棚,全部使用自動捲簾、溫控、噴藥、補光和水肥一體化、手機遠程控制等智能裝備。可以說,一個大棚就是一個蔬菜工廠。

三元朱村的蔬菜種植達到與國際蔬菜種植技術同步的水平。

三元朱村成立了蔬菜加工公司和蔬菜營銷公司,註冊了「樂義」商標,走出了「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無公害、有機蔬菜。經檢驗合格的蔬菜產品統一使用「樂義」商標,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公示,「樂義」蔬菜為中國蔬菜類首件馳名商標,這讓農民的責任心增強。蔬菜質量有保證,收益也隨之提高。

永不止步的三元朱村民,勤勞與科技,雙輪驅動,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2017年底,全村年收入已達6500萬元,年人均收入3.03萬元。

在三元朱村的蔬菜種植道路上,除了老一代菜農再立新功外,「農二代」也大顯身手。

蔬菜大棚裡,種植的黃瓜結了很多,一根根長得舒展,頂花帶刺,鮮亮可人。大棚的主人是一對大學畢業後回村種菜的年輕夫婦。

男的叫王聰,28歲,青島理工大學機械專業,妻子董俊豔是他的大學同學。小兩口包了兩個棚,一年下來收入20多萬元。

「雖然在農村長大,但一直上學,從沒接觸過農田裡的活兒。剛回來時,連摘黃瓜都不會。」樸實的王聰邊說邊熟練地抹叉子——掐去多餘的小秧子,不讓它奪養分,他說:「我跟爸爸學了一年,插秧、澆水、施肥……慢慢就會了。」

戴著眼鏡的董俊豔很活潑,有說有笑。鑽進黃瓜棚裡,一會工夫就摘出一抱黃瓜,遞給記者品嘗。她用手一搓咔嚓就是一口:「不髒,可以直接吃。」順手遞過一根黃瓜讓丈夫咬了一口。「怎麼樣,我們的黃瓜好吃吧?」聽到大家的稱讚,她笑了。

兩個年輕人,適應能力強,幹勁足。剛租了兩畝地,準備再新上個大棚。王聰、董俊豔琢磨著,兩排黃瓜,中間放一排噴灌;一排黃瓜,再放一排滴灌。這樣節約用水,省事省工,比大水漫灌好……

三元開泰

記者走進7號棚,53歲的王萬章正在忙著用栽苗器,栽錦繡九號黃瓜苗。今年,王萬章在喬治亞當過半年蔬菜技術員,剛回國不久。

「三元朱人」沒有對大棚技術「搞封閉、搞專利」。王樂義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僅我們村富了不算富,全國農民兄弟都富了那才叫真正富。我們帶個好頭,成立一個蔬菜大棚技術推廣協會,向社會推廣!」王樂義認為,「三元朱人」向別人學了技術,靠溫室大棚富了起來,但不能忘了帶領別的農民兄弟一起致富。

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建成後的第二年,這一技術就開始在壽光市推開。這一年,5130個冬暖式大棚在壽光拔地而起,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嶄露頭角。

目前,三元朱村向全國各地派出優秀技術員4000多名,並長年有140多人在外傳授技術。其中,長年在外或曾擔任科技副縣長、副鎮長等職務的就達36人次,為蔬菜科技的推廣應用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三元朱村不僅將技術人員送出去,還主動邀請全國各地的農民朋友來,設立農民課堂,給予他們專業培訓。三元朱村建立了樂義國際農業培訓中心,培訓來自全國各地近百萬名農民,經過培訓的農民大都已經成為當地農村科技帶頭人,成為傳播蔬菜種植技術的「火炬手」。

現在,我國北方早已解決冬季吃不到新鮮蔬菜的問題。無論什麼季節,當人們走進超市都可以買到各種新鮮蔬菜,不要忘記,這是三元朱農民的貢獻,也是壽光農民的貢獻。

洋溢著大愛的三元朱村,發展了別人,成就了自己。

現在的三元朱村,800畝蔬菜大棚、300畝櫻桃園、181棟聯排別墅樓、8棟公寓樓、生活汙水處理站、樂義實驗小學、幼兒園、敬老院、生活超市、農資超市和健身娛樂場所等一應俱全。

村裡建了村黨史村史展覽館、高科技展覽館、博物館、民俗文化走廊、科普教育走廊、綠色生態餐廳等。此外,村裡還建了壽光市青少年德育宮,成立了「三元朱文化藝術團」,在周圍10多個村莊巡迴演出。這裡連續30多年無刑事案件、無上訪事件。

記者來到敬老院門口,5位老太太正在拉家常。這些老人最小的已有70歲。

78歲的孟秀香老人說:「我生了4個孩子,沒糧食吃的時候,就挖野菜吃。現在,吃的用的,要啥有啥,多好!60歲以上的老人,村裡每月發100元錢;像我們這些70歲以上的,每月發200元。」

在敬老院,記者找到王來氏家。一進門,見老人坐在小院裡,69歲的二兒子王有文,正在給老娘梳頭。梳好了,舉起鏡子,讓老人看看好看吧,愛美的老人,滿意地笑了。

「老人家,多大了?」

「96歲了。」

「沒那麼大吧,看上去像80多歲。」

「俺有身份證!」

「您老人家身體那麼好,能活到120歲!」記者祝福。

「可別活這麼大,給孩子添麻煩!」說完後,老人往前一探頭,貼著記者耳邊,悄悄說:「日子這麼好,得慢慢過,真想活到120歲!」

其樂融融的敬老院,其樂融融的生活。

其樂融融的還有樂義幼兒園的孩子們。老師把茄子、南瓜、西瓜等在紙片上畫出輪廓,讓孩子們塗顏色。

樂義幼兒園園長吉海燕對記者說:「我們是蔬菜之鄉,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小了解蔬菜。」

幼兒園裡,還留了一塊地,老師教孩子們播種菜苗,讓孩子們觀察菜苗生長情況。

老師還帶著孩子走進蔬菜大棚,搞採摘活動。

幼兒園裡有個300米長的蔬菜文化長廊,一塊塊大棚展板上,白菜、蘿蔔、黃瓜……都畫成卡通畫,畫成孩子們喜歡的樣子。老師說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大棚。

三元朱,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

——這裡打造出了鄉村振興的三元朱樣板!

(經濟日報 記者:管斌 責編:李苑)

相關焦點

  • 山東壽光有位「蔬菜書記」,一個崗位奮戰57年
    ——來自山東省壽光市的蹲點劄記一副擔子,挑了多少年?41年。一個崗位,奮戰多少年?57年。這是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的回答。1978年9月5日,三元朱村15名黨員一致推選王樂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此,這個農民的兒子,把自己完全交給了黨組織,交給了農民,交給了土地。這兩個數字,帶給三元朱村的變化,是一個曾經沒有多少集體積累的小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 臺灣八德市參訪團到山東參觀考察(圖)
    參訪團一行考察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  在濰坊期間,參訪團考察了濰坊城市建設情況,參觀了楊家埠民俗藝術大觀園,觀摩了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實地考察了中國特色經濟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壽光三元朱村。在三元朱村,八德市市長何正森與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就兩地農業交流發展、壽光市與八德市農業合作前景進行了座談交流。何正森還介紹了「陽光城市,樂活八德」的發展情況,邀請山東朋友到八德做客。
  • 臺灣桃園縣八德市參訪團到山東參觀考察
    臺灣桃園縣八德市參訪團到山東參觀考察 2012年06月25日 14:15:00來源:你好臺灣網 參訪團一行在三元朱村合影留念(你好臺灣網 圖)   你好臺灣網濰坊6月25日消息(通訊員  6月17日至18日,參訪團在濰期間考察了濰坊城市建設情況,參觀了楊家埠民俗藝術大觀園,觀摩了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實地考察了中國特色經濟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壽光三元朱村。在三元朱村,何正森市長與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就濰臺兩地農業交流發展、壽光市與八德市農業合作前景進行了座談交流。何正森市長還向山東方面介紹了「陽光城市,樂活八德」的發展情況,邀請山東朋友到八德做客。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壽光之光——來自山東省壽光市的蹲點報告
    壽光,素有「中國蔬菜之鄉」稱號,蔬菜是它最亮麗的一張名片。「認識這張名片,要從王樂義開始。真正開始打造、擦亮這張名片的,王樂義是第一人。」被譽為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提及壽光的發展,毫不掩飾對王樂義的欣賞與讚美。  王樂義,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
  • 帶富眾鄉親,壽光「大棚醫生」徐少華獲人民日報點讚
    徐少華今年59歲,是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人,細高個子,說起話來吐字飛快。農業技師生涯30多年,他常年行走在各地的田間地頭。感謝徐少華為他們帶來致富機會的鄉親,各地都有。徐少華痴迷農業技術,早年他是果樹技術員,專管果樹嫁接。
  • 山東壽光:一棵「菜」興一座城
    新華社濟南5月11日電 題 山東壽光:一棵「菜」興一座城  新華社記者劉寶森、張志龍  從空中俯瞰,東經118°32′-119°10′、北緯36°41′-37°19′的地理坐標內,連片的蔬菜大棚星羅棋布,豔陽下燦若「白色海洋」。
  • 141秒丨菜博會、三元朱村……壽光人用超燃「快閃」歡慶「五四青年...
    為了慶祝這個屬於社會主義新青年的偉大節日,壽光市黨性教育基地的眾多優秀講解員和宣傳員走上街頭,齊唱《我和我的祖國》,以飽滿的愛國之情和昂揚的青春鬥志來歌唱祖國、宣傳家鄉,展示壽光菜博會等一批「網紅」旅遊景點以及三元朱村展館、陳少敏紀念館、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陳列館、壽光農村幹部學院等一批黨性教育基地,以獨特的方式展示「壽光風採」。
  • 山東濰坊一個縣級市,人口超百萬,是中國蔬菜之鄉
    今天要說的一個縣級市,它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濱臨渤海萊州灣,是中國著名的蔬菜之鄉,相信大家可能猜出它是誰了,它就是壽光市。壽光屬濰坊市,常住人口約117萬。說到對壽光的印象,當然就是蔬菜了,不管是課本上,還是電視、網絡上,壽光蔬菜深入人心。蔬菜是壽光優勢特色產業,壽光南部地形平坦、水源充沛,是國家蔬菜生產基地。而北部地下滷水儲量豐富,是全國三大重點鹽業產區之一,因而壽光又叫中國鹽都。而壽光旅遊也有蔬菜的影子,有生態農業觀光園景區、蔬菜高科技示範園、三元朱村等和蔬菜相關的農業觀光園。
  • 中國蔬菜之鄉,蔬菜交易集散地,歷史名城,山東壽光
    壽光市處魯西隆起區的東北部,濟陽坳陷東端,沂沐斷裂帶的北段西側。壽光市處在濟陽坳陷盆地之中。壽光市是一個自南向北緩慢降低的平原區。海拔最高點在孫家集鎮三元朱村東南角埠頂處,高程49.5米;最低點在大家窪鎮的老河口附近,高程1米。壽光市南北相對高差48.5米,水平距離70公裡,平均坡降萬分之一。河流和地表徑流自西南向東北流動,形成大平小平的微地貌差異。
  • 山東壽光市簡介
    壽光市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處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開發區的疊加位置和關鍵節點,是中國最主要的蔬菜和原鹽產地之一。  壽光是山東省所轄縣級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6位(2009年),屬於濰坊市。著名的蔬菜之鄉,  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在此舉行。壽光市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西南岸。
  • 強颱風致蔬菜之鄉壽光1.8萬個大棚受災
    新華社濟南8月12日電(記者張志龍、邵琨)受颱風影響雖然降雨創歷史紀錄,但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受災水平遠低於去年。記者12日從壽光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受第9號颱風「利奇馬」影響,去年受災嚴重的壽光再次受災,壽光低洼易澇區1.8萬個大棚進水,農田受災面積13萬畝。
  • 周末去哪裡玩,山東濰坊市一日遊,大家都喜歡哪些景點
    景區坐落於山東省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區,距中國百強縣(市)之一的壽光市17公裡,東臨大西環,北距榮烏高速壽光西出口2公裡,交通便利,區位優越。昌邑市綠博園昌邑市綠博園是一個集苗木展示交易、科技信息交流和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聚集區。
  • 山東各地廣泛開展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碩果慶豐收 歡歌獻祖國
    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9月23日上午,在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慶祝豐收節活動現場,伴隨著深情的歌聲,現場穿著紅色、黃色服裝,排成「豐」字的2700多名農民和社會各界人士,將2000平方米的國旗緩緩向舞臺前傳遞。   這裡是山東省慶祝農民豐收節活動主會場,人們歡聚一堂共慶豐收,獻禮新中國70華誕。
  • 衡陽火龍果種植大棚造價批發、連棟大棚溫室
    衡陽火龍果種植大棚造價批發、連棟大棚溫室通風系統設計應考慮不同季節的外界環境特徵,考慮溫室溫度、溼度、CO2濃度的要求在不同季節表現出的突出性,一項或者一項以上指標作為溫室不同季節通風系統設計的要求。冬季通風重點考慮改善因溫室密閉造成的高溼低CO2及高有害氣體濃度的室內環境。
  • 從"玩棚"到"玩技術":壽光蔬菜背後的高質量發展
      管種大棚叫「玩棚」的山東壽光人如今越來越重視「玩技術」。在「玩棚」與「玩技術」之間,壽光人走出了一條紮根于田間地頭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 西安:市長走訪大棚第一村
    西安:市長走訪大棚第一村   6月2日下午,市長孫清雲、副市長朱智生來到號稱「西北大棚第一村」的高陵縣通遠鎮何村調研,
  • 山東十大適合中老年人去的景點
    三元朱村隸屬於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位於壽光最南端,是全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同志發起了中國北方蔬菜種植的「綠色革命」。三元朱村緊靠濟青高速公路。全村有215戶,800口人,耕地面積1290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600畝,果園300畝。2006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3560萬元,人均純收入10300元,銀行儲蓄餘額1800萬元,集體固定資產2600萬元,先後被評為「中國特色經濟村」、「全國科普先進村」和「省級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