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在寒冬中潑過來的冷水,不是你想要的溫泉

2020-12-15 娛小北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2018的最後一天上映,一吻跨年的噱頭,網紅的營銷方式,讓這部小眾文藝片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也背上了「年度最爛」的罵名。

有人罵其無聊至極,有人為之瘋狂不已,是商業片觀眾的災難,也是文藝工作者的狂歡!

夢境在現實中游離,現實在夢境裡穿插。

倒敘,穿插,模糊的拍攝方法令這部電影更加的晦澀難懂,主角碎片化的記憶,夢囈一般的臺詞,現實與夢境的轉換都是這部電影獨特的美。

這部電影完完全全以導演為主的產物,不論是影片中黑暗壓抑的色調,被摧毀的場景,還是演員本身,都是導演畢贛精神表達的載體,《地球最後的夜晚》與其說看的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在看畢贛的自我解讀。

貴州凱裡,一個經濟落後的小山村,影片的拍攝地,也是導演畢贛的家鄉。這裡是一個年輕人以結婚生子為人生理想的地方,正如畢贛所說,這裡的年輕人是虛無的,但是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虛無。其實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虛無的,精神的虛無,人生的虛無,無法認知的虛無。

再更深入一點,有的人去解讀了自身的虛無,正如畢贛,創造了一部有關於自身經歷與自我解讀的《地球最後的夜晚》 。

所以大部分觀眾所說的看不懂是人之常情,因為沒有經歷,便也沒有感觸,這不是一部關照大眾的商業片,他的受眾非常之小。其所表達出來的東西就是畢贛的人生經歷,試圖用一個鏡頭,一個場景亦或是一句臺詞,激起有過相同經歷觀影者的共鳴。

這是一部非常弱化劇情的文藝片,你可以說看不懂,但不能否認它不是一部好電影。

在電影最後一個小時的3D夢境裡,出現了存在於羅紘武意識中的兒子,出現了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去世的羅紘武的媽媽,還有他童年好友白貓,同時也出現了失蹤了的萬綺雯。

羅紘武的夢境來自現實,高於現實,又脫離現實,在他的夢裡,可以教他的兒子打兵乓球,可以看見已經去世的親人朋友,甚至在現實生活中欺騙他的萬綺雯也變成了心地善良的凱珍。與其說這是夢境不如說這是他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一個自我幻想中的世界。

而在現實與夢境中所出現的蜂蜜、蘋果、野柚子也是畢贛在電影中種下的種子。

現實中的萬綺雯曾表示:如果在這個季節我找到了野柚子,你可不可以為我完成一個願望。

夢境中的凱珍說:「如果這次中了遊戲機上最難中的野柚子,我就自己去凱裡,坐一次飛機」。

在電影中,野柚子,代表對未來的幻想。

在片中還出現過兩次的蜂蜜,都是有關於羅紘武已經去世的母親,現實生活中理髮店裡的蜂蜜水,夢境裡紅髮女人的火把,蜂蜜代表的是對過去的珍藏。

以及在影片中間白貓死之前吃掉的蘋果,影片末尾羅紘武被母親冷漠對待後吃掉的蘋果,這兩個連核都被吃掉的蘋果,代表悲傷。

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畢贛也經歷過父母離異,母親一年才會回去看他一次。正如畢贛想要表達的東西,我們往往會更關心上一代的人,因為他們的身上好像更有傷痕,而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好像就沒有傷痕,不值得關心。這也是在影射如今的社會,父母子女之間,不要一味地去找子女身上的問題,有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好好的審視一下自己。

畢贛所奉行的是一種樸素的英雄主義,在影片中也帶有這個標籤,那些破敗的山村、漏雨的房子還有被摧毀的監獄、漆黑的窯洞甚至是劇中人物飽經風霜的臉,都深深的烙上了樸素的印記。

有的時候,這些最普通的東西,往往才最令人深刻。

比起已經被摧毀過的,那些剛建成的東西,太成功了,沒有痕跡也沒有欲望,讓人無法去描述,反而是被摧毀掉的東西,赤裸清楚,像一個英雄,讓人有描述的欲望。

29歲的畢贛帶給大家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值得文藝者為他瘋狂的,只是當任何東西變得大眾化商業化的時候,許多批判與謾罵的聲音定會隨之而來。這也是當一部小眾文藝片選擇用商業大眾片的營銷方式來宣傳的時候其所要承擔的後果。

就好像在這個寒冬裡畢贛想帶你去進行一場冬泳,但更多的人卻想去泡溫泉,原意跟著他去冬泳的人卻很少。

不論如何,《地球最後的夜晚》作為一部小眾文藝片來說它是成功的,給每一位看懂它的人補充了精神食糧,也期待畢贛在未來能給每一位熱愛文藝的人帶來更多經歷與感受。

相關焦點

  • 真不是爛片!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
  • 資本裹挾下的畢贛,與那個無法複製的「最後夜晚」
    上映第四天,《地球最後的夜晚》單日票房勉強超過百萬,但憑藉首映日超過2.6億的成績,這部極具畢贛個人風格與文藝氣質的電影所收穫的票房已經足夠驚人。就在國內藝術電影和作者電影普遍生存艱難的大環境下,《地球最後的夜晚》所取得的上佳票房又顯得格外非常突兀,尤其當越來越多的討論被集中在電影的營銷而非內容本身。
  • 《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鏡頭外的溫柔音樂與繾綣詩意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至今依然朗朗上口,而此詩的絕妙之處或許就在於,儘管詩句中的意象有不計其數的排列組合方式,卻終究無人能參透其中蘊含的微妙情感。陳凱歌導演在看過《地球最後的夜晚》之後難掩內心喜愛,稱這部電影正像李商隱的那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見對於此片的評價之高。
  • 批評《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是「政治正確」嗎?
    觀看《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時候,我想起書評人唐諾那句「你必須不是留在原點的讀者」,它的確有一定的觀影門檻,而且這個門檻不僅指向電影,還指向文學與詩的把戲。畢贛這位在電影之外亦稱得上用功的「形容詞的魔法師」,非常擅長利用天才小說家的機鋒引人入勝。
  • 《地球最後的夜晚》真沒那麼不堪
    《地球最後的夜晚》真沒那麼不堪首日票房便達到2.64億,但卻讓觀眾憤怒離場差評不斷,口碑和票房一路狂跌。2019年剛剛開年,由《路邊野餐》導演畢贛執導,湯唯、黃覺主演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惹來了罵聲一片。
  • 《地球最後的夜晚》:藝術電影的曙光還是至暗時刻
    《地球最後的夜晚》法國版海報上的男女主角。   伴隨著眾聲紛雜的喧囂,《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地球》)在新舊之年的交叉口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討論,成為一次註定會被反覆提及的電影市場大事件。此番站在聚光燈下的,不僅是作為創作個體的畢贛,還有作為文化商品的影片及其背後龐大的營銷團隊、宣傳機制。
  • 「爛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到底「爛」在哪裡?
    去年最後的夜晚上映了一部文藝片《地球最後的夜晚》,第二天我的朋友圈就被刷爆了,大部分都是在紛紛怒罵這部電影爛片,只有少數的人還給個看不懂的評論。後來我也去看了,我看的那場有的人看了一半就走了,甚至半個小時就走了幾個,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部所謂的「爛片」,看看它到底「爛」在哪裡。
  • 為什麼看不懂《地球最後的夜晚》,因為你沒有綠皮書
    其實你如果發自內心的喜歡過《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才能親身領會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用意,畢贛的電影其本質不在於講故事,而是表達一種夢幻的意境,而這種意境需要細嚼慢咽才能體會畢贛要表達的內容。如果你非要用線性敘事那套規則去框架畢贛的電影,我只能說你必然會吃不少苦頭。《路邊野餐》是畢升對18年前記憶的回溯,《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羅宏武對12年前情人的追憶。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金馬獲獎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有哪些看點?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真的值得期待的片子。而值得期待的點,我覺著分別在導演本身、影片的有爭議的超長3D長鏡頭和影片教科書級別的營銷上。首先說畢贛,對於這這部片子的期待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了畢贛這個人的身上。
  • 《地球最後的夜晚》:燈光永不亮起
    兩年之後,2018年的跨年之夜,畢贛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映,同樣是一部個人色彩濃厚,晦澀冗長且帶有強烈潮溼氣息的文藝片,在正式上映首日就卷攜了將近三億的票房,隨之而來的,則是豆瓣評分從7.6到6.8斷崖式的下跌和鋪天蓋地的罵聲。《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反文藝片叫好不叫座的現狀,一上映就體現出來叫座不叫好的態勢,這無疑是由於它的宣傳方式。
  • 《地球最後的夜晚》導演解析幕後:我一點也不文藝
    由畢贛自編自導,湯唯、黃覺、李鴻其、陳永忠、張艾嘉等主演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於2018年的最後一天在全國公映,影片公映三天票房已收穫2.77億。   新京報:因為你拍的這兩部電影都是很文藝的,平時生活中你是一個很文藝的人嗎?   畢贛:一點也不文藝,我確實喜歡文學、喜歡藝術。文藝感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只有把它定義準確了,我才能分辨我是不是。   新京報:你最近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是什麼?   畢贛:我這麼回憶都想不到,我最近去電影院是什麼時候?最近都沒有看電影,都在忙。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觀眾欣賞不了,還是電影造作取巧
    在這個長鏡頭的展現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技術瑕疵,例如拍攝車輛在盤山公路上行駛時缺幀導致觀眾觀感眩暈,拍攝銜接不好鏡頭穿幫,長鏡頭在進行屋內屋外穿梭時調整光圈不及時出現過暗及過曝,一段時間內看不到畫面內容等等。在當時,這些技術瑕疵和影片糟糕的收音一起,被許多文青理解和認定為導演特殊的風格,而不是為了形式犧牲內容導致的拍攝失誤。耐人尋味的是,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同樣有長鏡頭,而且更長,長達一個小時。
  • 成也營銷,敗也營銷,《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否應該小眾?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地球》)首日預售票房達到2.63億,而12月31日上映當天,該片大盤退票人次為31.9萬,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分別跌至2.8和3.5。12月6日,抖音視頻「二零一八最後一晚去電影院和喜歡的人一起看《地球最後的夜晚》」傳播火爆,視頻的旁白是抖音熱門的文藝念白「你打算什麼時候,去見那個超級超級想見的人」。這則視頻出現大量轉載評論,不少觀眾表示想在觀影中一吻跨年。與此同時,《地球》想看人數飛速增長。隨之,片方敲定了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營銷策略。
  • 小鎮青年不配看《地球最後的夜晚》?
    時光網訊 在去年10月《地球最後的夜晚》定檔發布會上,談及電影為何定檔2018年最後一天,導演畢贛表示:「宣傳問我定什麼日子,我說最後的夜晚,又有絕望又有希望,元旦很慘烈,看第二天我們能不能活下來。」
  • 從《路邊野餐》到《地球最後的夜晚》:時間的囚徒
    意象的復沓與互文的詩意畢贛的兩部長片《路邊野餐》和《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物質符號的使用和空間的設置呈現出復沓和互文的關係。物質符號有:鐘錶、垃圾場(車輛報廢場)、摩託車、綠皮火車(悶罐車)、瀑布邊上的逼仄住房、撞球、破舊的電視、斑駁的牆面、擺渡船(滑杆)、雨、野柚子、香蕉(蘋果)等等。空間有:凱裡、蕩麥(夢中的多層劇場)、路與河流。
  • 三刷《地球最後的夜晚》,告訴大家可能忽略的細節
    雖然黃覺是廣西人,但在確定出演後,他留出兩個月去學習凱裡方言,最後在影片中黃覺用凱裡方言出演。在片中飾演「白貓」的李鴻其在劇組中拍了兩個月,但由於劇情原因,他的戲份被刪減到了只剩幾分鐘,他甚至還為了一場戲連吃七八個蘋果。
  • 《地球最後的夜晚》真沒那麼不堪
    2019年剛剛開年,由《路邊野餐》導演畢贛執導,湯唯、黃覺主演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惹來了罵聲一片。這部於2018年12月31日公映的電影,不僅創下了國產文藝片單日票房的歷史紀錄,也創造了內地影史95.75%的首次日票房跌幅紀錄。口碑票房暴跌誰之過?
  • 評《地球最後的夜晚》
    在回國的飛機上看了畢贛導演的 地球最後的夜晚。其實這部片子是我18年最期待的國產電影,但是因為沒有在北美正式上映(電影節上映不算),在北美也沒有找到任何線上的觀看方式,所以一直沒有看。比如男主提到自己的母親會用冒著煙的火把驅趕蜜蜂去給自己偷蜂蜜吃,所以他在最後才會追著那個手裡舉著火把的瘋女人;比如提到綠色書裡的故事,那個愛情咒語,而最後燒掉的房子就是那個傳說中會旋轉的房子,也是之前出現的那個漏水的房子。
  • 票房2.7億與口碑2.6分:《地球最後的夜晚》哪錯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4日電(任思雨) 2019年第二個交易日,華策影視股價以7.78元/股收盤,連續兩天股價下跌創歷史新低。近日,由華策影視、蕩麥影業出品,號稱「一吻跨年」的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遭遇口碑迅速崩盤,首日票房2.6億,貓眼評分卻跌至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