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地球》)首日預售票房達到2.63億,而12月31日上映當天,該片大盤退票人次為31.9萬,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分別跌至2.8和3.5。
成也營銷,敗也營銷,《地球》無疑已經是電影宣傳的現象級現象。然而,這部電影的口碑斷裂不是因為虛假宣傳,而是一部原本小眾的文藝電影,接待了許多原本不屬於它的觀眾,容納了它不揣不下的票房體量。
「一吻跨年」並不是一開始的宣傳方案。12月6日,抖音視頻「二零一八最後一晚去電影院和喜歡的人一起看《地球最後的夜晚》」傳播火爆,視頻的旁白是抖音熱門的文藝念白「你打算什麼時候,去見那個超級超級想見的人」。
這則視頻出現大量轉載評論,不少觀眾表示想在觀影中一吻跨年。與此同時,《地球》想看人數飛速增長。隨之,片方敲定了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營銷策略。
在12月7日的公告中,《地球》的跨年觀影活動公開調整為:影院可選本片做跨年活動,可選擇在12月31日21:50開場,影片結束時恰好就是0點0分跨年那一刻,觀眾可與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一個最有儀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一時之間,淘票票想看人數37萬,貓眼想看人數28萬。隨著跨年一吻的浪漫儀式,《地球》成為當晚電影首選,迎來了許多原本不會買帳的觀眾,也讓電影在上映首日口碑斷裂。
《地球》本身的目標受眾群體,原本不會因為「看不懂」打出差評。畢贛處女作《路邊野餐》評價就呈兩級分化,不少聲音表示過「看不懂」和「過於文藝」,觀眾買票前就應該打過預防針。
面對電影「看不懂」的評價,畢贛在採訪中表示,「一個男人找一個女人,你看不懂嗎?」「他失去了她,你看不懂嗎?
「有緣分的話再看第二遍,沒有緣分的話,留著心中做一些不可琢磨的事情不是也挺好的。」
在《路邊野餐》公映後,有人評價這是一部「第二遍比第一遍好看」的電影,「它的好」是建立在感受上的,是需要做準備才能接收到的」。
「不可捉摸的事情」則似乎一直是畢贛電影想表達的狀態。在知乎上問題「如何評價《路邊野餐》」後面,畢贛曾親自回覆:
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
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一問
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和小鳥一樣
畢贛曾經在演講中提到,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對他的影響。塔可夫斯基被稱作電影史上「作者導演」,他曾經說,「電影,應該像詩歌。」
毫無疑問,比起電影內容的表達,他更想表現的是感受,哪怕這種感受需要時間。
他在採訪時曾說,「我當然知道,可能是大家看不懂,有可能不喜歡……從此他們的觀影經驗裡多了一部電影,可能很難理解,就像看一幅畫,等他們的生命經驗發生改變以後,他們肯定不會想起其他的電影,肯定會想起我的電影,因為我的電影是珍貴的電影。」
畢贛為藝術的投入毋庸置疑,但指責《地球》為爛片的觀眾不會這麼認為。
事實上,藝術是否可以雅俗共賞,是從來爭論不休的命題。放在《地球》這部電影,許多影評人雖然贊同電影藝術上的成功,卻並不認可藝術片的過度營銷。而在不少受眾心裡,藝術片屬於小眾市場,只有目標受眾才會買單,即使是法國這樣的藝術片大國,觀影量也不過平均20萬人次,遠不及商業片100萬人次的數據。
在藝術片步履維艱的情況下,電影通過營銷吸引了多出來的關注,也不得不承受更加雜燴的評判。無論《地球》在藝術上是否成功,它的確已經引起藝術電影營銷方式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