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日本民族的雙重性格:源於貴族與武士的影響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的世界地圖

  一個民族的性格即所謂國民性,是這個國家或民族普遍的、甚至是居於主導地位的心態、傾向、潛意識,是在其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日本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具矛盾性的民族

  日本的歷史發展過程及文化風土,造就了日本人實用主義、集團主義及注重等級秩序的國民性特徵,從而構成日本人與日本社會的複雜而矛盾的性格。四面環海,可耕地少,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的自然環境促使日本很早就孕育了比其他民族更加強烈的危機意識,由此產生了樸素的同舟共濟觀念。這種國民性培養造就了日本民眾惟命是從的性格。二戰前日本軍國主義正是利用了這種精神,使戰爭動員達於老弱婦孺,煽起舉國上下的戰爭狂熱,只要是來自天皇和軍國主義政權的聲音,人們都會服從與支持。

  日本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具矛盾性的民族了:就個體而言力量弱小且小心翼翼行事,一旦形成集團便力量強大甚至膽大妄為;在國內生活中彬彬有禮,在曾經發動的對外侵略戰爭中卻極其野蠻。這樣的雙重性格讓人們困惑:當今在世界上形象良好的日本人與當年殘忍屠殺中國人的法西斯軍人是一個族群嗎?是什麼原因讓日本民族具有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所說的「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這樣的雙重性格呢?

  貴族與武士曾經主宰日本歷史

  考察日本歷史可以發現,貴族與武士在不同歷史時期主宰歷史,這一特點對日本國民性的形成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貴族與武士這兩大風格完全不同的政治勢力長期存在及其影響,正是日本人矛盾性雙重人格產生的歷史與社會根源。

  在日本古代國家早期,當今皇室的祖先倭王家本是列島內眾多豪族中的一員,隨著其勢力的增強而成為霸主,建立了大和政權。但是大和政權的權力並沒有確立其神聖性與權威性,它一直面臨著諸豪族的挑戰。發生於645年的「乙巳之亂」及此後的一系列改革如一針強心劑,使皇權在短時間內得到鞏固。然而,在律令官僚體制下,新的貴族階層迅速成長為制度化的特權階層,他們住在京畿,也稱「公家」。「蔭位制」的實施及官職家業化鋪平了官僚貴族化、世襲化的道路。平安時代前期,律令國家的政權核心已經縮小到源、平、藤、橘等幾大家族,至9世紀晚期,朝政基本上被置身貴族社會頂點的皇室外戚藤原氏壟斷。

  藤原氏專權的「攝關政治」導致天皇與外戚發生衝突。平安時代末期,欠缺武力支撐的這兩大勢力在政爭中兩敗俱傷,武士乘機崛起,最終在鎌倉建立了與律令制官僚政府截然不同的武家政權,讓自大化改新以來建立的天皇制中央集權體制形同虛設,武士成為此後近七百年日本政治舞臺的主角。

  明治維新後,以改革派公卿及中下級武士為核心建立的新政權根本不可能對舊的身份制度實施徹底的革命,而是根據政局的需要對舊有身份關係進行了重組,在對大多數武士實行身份剝奪的同時,對公卿貴族恢復昔日的名譽,保留了武家社會上層——藩主大名的權力與地位。根據1869年建立的華族制度及1884年頒布的「華族令」,昔日形同水火的公卿與大名這兩大勢力終於集中到東京,成為「同族」——「天皇的華族」,並依據家格分別授予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近代華族是在前近代家格門第基礎上,注入近代實力主義而形成的新貴族。戰後,根據1946年《日本國憲法》的規定:「對華族以及其他貴族制度,一概不予承認」,自此,承載著千餘年歷史的舊貴族與78年近代史的新貴族才徹底退出日本歷史舞臺。

  公家貴族的特徵:文化與教養

  提到貴族的文化教養,人們往往將關注的目光集中到歐洲貴族身上。而若從傳承之久遠、文化之厚重方面來考察,東方國家日本的貴族遠遠超過歐洲的貴族。

  其實,歷史上日本的公家貴族(也稱王朝貴族)與被虛位的天皇一樣,掌握實權的時間並不太長,即使從645年的大化改新算起,加上武士首領平氏的六波羅政權,也只有五個半世紀時間。在武家秉政的幕府時代,朝廷仍然存在,公家貴族也沒有從肉體上被消滅。他們的貢獻,在於他們通過學問與教養形成一種文化底蘊,在中世武家統治的文化黑暗年代傳承了傳統文化。可以說公家貴族在文化傳承上的意義要大於其執掌政權的意義,他們始終用教養與文化影響著一代代日本人。

  在奈良、平安時代,日本的貴族已經在教養方面領民眾之先,創造了燦爛的貴族文化。貴族的文化與教養首先來自於教育。大和時代,日本幾乎是文化沙漠,此時,來自中國及朝鮮半島的大陸移民承擔了文化傳播的任務。拜中國文化所賜,公家貴族從奈良時代起就逐漸養成了重教育、重教養的傳統,貴族及其子弟要掌握知識和文化,更強調出言進退、行為舉止、衣著打扮等方面都必須符合貴族的禮儀和規範。經過數百年的陶冶,形成以知性、高雅為特徵的貴族教養。進入幕府時代,公家貴族遠離政治與權力核心,受到幕府的壓制,而且大多數生活貧困潦倒,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公卿家庭依靠世傳家業補貼家用,如冷泉家的和歌,大炊御門家的書道,四條家的料理,園家和植松家的插花,西園寺家的琵琶等等,各家分別成為各領域的「宗家」,一方面在傳道授業中獲取一些收入以維持生活,一方面使公家貴族始終保持著學問及文化上的優勢,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功不可沒。

  武士在最初大多粗俗野蠻,在掌握政權之後,由於受到貴族的影響,開始注重文化教育及個人修養。武家子弟被送到寺院接受文化教育,著名的五山十剎成為學問中心,一般的寺院也都成為武士子弟的文化殿堂。到江戶時代,武士已經成為與公家貴族共享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許多武士潛心研究學問,成為儒學、國學、蘭學、西學的學問家。武士的學問化過程說明一個道理,即教養是可以培養的。

  在貴族文化的影響下,普通民眾中也形成重教育的傳統,到江戶時代,除了幕府辦的培養武士子弟的直轄學校、各藩辦的藩校,還有從事平民子弟教育的1.5萬多所寺子屋,因此江戶時代民眾識字率已達男子40%、女子10%,居於當時世界的前列。在這樣的平民教育基礎上,明治維新後近代教育迅速發展,到1910年,日本的小學、初中、高中的在學人口指數已經超過了美國。進步的社會是由許多有教育的人組成的,文明的社會是由許多有教養的人組成的,良好的教育是形成良好的教養的開端。

  武士的特性:尚武與忠誠

  從1185年建立鎌倉幕府開始到明治政府建立,長達近七百年的武家社會對日本國民性的影響更加深遠。不僅因為他們的統治時間長,人數遠比貴族多,更因為與偏居京都的朝廷和貴族相比,地方的武士與平民百姓有更多的接觸和聯繫。武士鄙視公家貴族的優柔文弱,武士道的核心價值是尚武與忠誠。

  尚武是以戰爭為業的武士必備的品格,它要求武士精於武藝,崇尚殺伐,重名輕死。武藝是武士立身的根本,在戰爭年代,武士把精進弓馬騎射等武藝作為日常生活重要內容。到江戶時代,天下偃武,武士完成了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角色轉換,按照家格門第在幕府與各藩的行政機構中擔任職務,或者從事警衛等事務,但他們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尚武精神。武士日常攜雙刀進退,以佩刀作為武士身份的象徵。武士倫理中含有明顯的暴力傾向,社會輿論認可武士為維護名譽進行私鬥與復仇,血腥的切腹也成為武士獨享的「名譽」的死法。由於武士是統治者,武士的強者徵服弱者,弱者服從強者的邏輯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整個社會。

  與有文化、重教養、講求儒雅的公家貴族相比,「在關鍵時刻,一步不退,在主君馬前戰死是武士的第一職分,也是最高榮譽」。僅僅擁有武藝,並不是真正的武士,當擁有武藝的戰鬥者與特定的主人結成主從關係,並為主人奉公盡忠,才是意義完備的武士。忠就是要有獻身於主人的犧牲精神,這種獻身要達到為主人犧牲生命的程度。忠是「從一而終」,一個武士,他效忠的只是他的直接主人——領主、大名或將軍,在他的主人之外,便不再有別的法律,這是幕府時代天皇淪為孤家寡人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後,武士被剝奪了所有特權,作為一個階級走向覆滅,但是以尚武和忠誠為核心的武士道卻被保留下來,人們的忠誠對象也從直接奉仕的主人泛化為國家乃至天皇。在建立近代國家軍隊過程中,通過《軍人敕諭》和《軍人訓誡》,把「忠實」、「勇敢」、「服從」作為「軍人精神」的三大根本,還通過面向全體國民的《教育敕語》等形式的大力渲染,過去僅作為武士階級特殊行為規範的武士道成為具有普遍性的道德體系,使武士已經不復存在的近代日本成為瀰漫著武士道精神的兵營國家,忠誠與尚武精神被全社會高度認同。尚武與忠誠雖有積極的一面,但發展到極端就表現出不尊重人的生命——不僅是別人的生命,也包括自己的生命。這種道德觀念一旦被誤導或失控,就會給人類的和平帶來巨大災難,在日本發動的一系列對外侵略戰爭中,日本軍人把在戰場殺敵作為忠君愛國的具體行動,武士視死如歸的精神被軍國主義政權用來鼓動軍人與民眾隨時赴死。日本在被侵略國家製造了數不清的慘案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所謂「肉彈戰術」、「沉船堵口」及駕駛飛機撞軍艦等所謂自殺式「特攻戰術」,在給他國軍民造成巨大傷害的同時,也使眾多日本軍人喪失生命。

  貴族與武士在日本歷史上曾長期掌握社會主導權,其思想意識和倫理觀念在日本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拋開其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法全面認識日本民族、日本傳統文化及日本的國民性。在社會環境相對寬鬆——不崇尚革命的日本歷史上,儘管公家貴族與武士人數很少(貴族共有137家,江戶時代武士大約200萬人左右,近代華族共有1011家),但是他們能夠作為社會精英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百姓的楷模,其各具特色的價值觀及倫理道德得以有效傳承,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影響著普通國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公家貴族的文化與教養和武士的尚武與忠誠,構成了日本民族性的重要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之下,表現各有不同,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了解這些歷史,或許有助於我們認識日本人在集團內部彬彬有禮,在集團外部冷酷無情;時而恭敬服從、時而桀驁不馴;強調內斂、自律,卻在對外侵略戰爭中殘忍無比等諸多矛盾現象。(作者為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中心日本研究院教授)李卓

相關焦點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在日本町人文化地位的提高的同時,手工工場的發展和活躍的市民生活促使著和服的廣泛普及與流行。從日本和服中可以窺探出中西文化的兼容並蓄,以及與本土哀寂古典、「禪靜」和內斂嚴謹的民族性格等文化。這時日本的武士封建化體系已經進入到衰落時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開始萌芽。此時的日本和服叫法正式由吳服改為和服,如《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對和服文化的記載,日本在吸收中原宋明時期的服飾特點加以修飾改良,形成了獨特風格的日本和服。在二百多年的幕府統治時代,日本社會的上層階級文化與政治影響著日本和服的發展。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一、茶文化在中國形成,通過佛教傳入日本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起源地。
  •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相對於其他大中華文化圈裡的東亞各國,千百年來「獨懸海外」的日本民族,形成了其積極中帶著憂鬱,從容裡蘊含極端的特殊民族氣質。「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這種特殊民族氣質的突出表現,而武士道精神之中對於名譽的重視,和對於死亡近乎於追求的執著,則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
  • 日本人喜歡武士和櫻花,武士代表忠誠,櫻花代表什麼?
    日本有句諺語:「花是櫻花美,人是武士好。」日本人鍾愛櫻花,是因為日本到處長滿了櫻花,櫻花是日本民族之花。日本人崇尚武士,並不是因為近代宣傳的武士道,更不是因為軍國主義對武士道的利用,而是因為武士階層在日本歷史上曾長期處於統治地位,早已形成了一種武士文化。
  • 日本不止有男武士還有女武士,長相清秀,上陣殺敵不輸男武士
    武士在中國指的是封建時期靠冷兵器行軍打仗,善武術的士兵。而對於日本來說,武士是他們的一種民族文化,是上流階級人士養在身邊的使者,不僅要對他們絕對忠誠,還要擁有一身過硬的本領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隨著時代的演變,日本武士精神也逐漸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思想。
  • 血腥擴張的錯覺:日本軍人如何染上"武士幻想症"?
    中國視武士道為日本侵華的思想根源,美國則以相似的態度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民族性格改造工程,戰敗的德國人和日本人成了美國人手中的白鼠,美國人以「從精神和氣質上斷絕軍國主義根源」為指導思想,對二者進行了一種有趣的「文化閹割」,前者永遠的失去了東普魯士這塊發祥地,以及一切與普魯士相關的地名。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日本近代思想家新渡戶稻造就在《武士道》一書中明確指出——櫻花是武士道的象徵。日本本土也有個廣泛流傳的說法:「花屬櫻花,人惟武士」,意為——櫻花為花中最美,武士為人中之最。日本大和民族便將櫻花與武士作為最崇高的精神寄託,發現了一系列「櫻花與武士」並存的內在聯繫,並在諸多領域中有所體現。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武士,這個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雖然表明聽起來似乎有點「練武之人」的意思,但「日本武士」的含義似乎遠不只這樣,日本的「武士」似乎不是職業,而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階級,可是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武士」呢?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由於幕府官員、貴族依靠軍隊來維持藩國秩序,武士越來越多地參與朝廷事務。同時,武家統治促進了戰術和武器技術的進步,以及防禦工事的革新。日本武士以其尚武的價值觀為特徵,內容包括嚴格的行為操守和至死捍衛榮譽的誓言,這些觀念同時刺激了日本哲學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另外,武士對觀賞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贊助,帶動了這些藝術形式的復興。
  • 從一場對決看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的真面目
    近年來,受大量電視劇、動漫、遊戲的影響,「日本武士」在年輕人中火了起來。熒幕和遊戲中的武士穿著威風凜凜的鎧甲,手持代代家傳的名刀,擁有一身好武藝,在戰場上視死如歸,戰鬥力驚人;不僅如此,武士們還忠誠於主君,清廉、幹練、愛護名節。然而在鎌倉時代(12世紀末至14世紀上半葉)的史書《吾妻鏡》當中,武士的形象卻是另一番模樣。
  • 《北之零年》| 日本末代武士消亡史
    堅船利炮之下,德川幕府不得已打開國門,籤訂了喪權辱國的《神奈川條約》。▲黑船來航此後,各國列強紛紛趁火打劫,虎視眈眈的盯上了弱小落後的日本,大清國所遭受的厄運幾乎要同樣降臨到日本頭上了。 被維新的歷史洪流所卷挾消亡的歷史產物之一,便是曾經具有民族傳統象徵意義的日本武士。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這是易馨堂第62篇文章--- 中國武俠和日本武士以及歐洲的騎士,作為各自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他們都在各自發展中對本民族文化和性格心理產生了積極影響
  • 日本武士的社會地位如何?權力雖最大,但地位只能排老3
    而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也不例外,社會分工基本遵循「士、農、工、商」的模式,圍繞天皇服務的貴族構建「公家」駕馭農工商以及兵(包括武士)。直到12世紀前後的保元之亂,那時日本執行二元的院府體制,由退位天皇稱上皇執掌的院府和天皇直轄的「公家」共同治理日本,但一山難容二虎,時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就誰為主的問題大打出手了。
  • 「菊」代表皇家文化,「刀」代表武士文化,日本人到底是什麼性格
    《菊與刀》是介紹日本文化的一步經典著作,其中「菊」是日本皇家的象徵,而「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代表,通過這兩個東西,可以全面的了解日本獨特文化的形成。日本的傳統文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在歷史上,日本的存在感很低,一直處於人們記憶中的角落。
  • 武士:一張變幻莫測的日本面孔
    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之時,中國已是「儒家天下」。故而日本的武士,與中國的俠客不同,他們雖然實心眼,但信仰的卻是儒家價值觀。曲亭馬琴在《八犬傳》中總結的武士精神,是「仁、義、禮、智、忠、信、孝、悌」八德,整個兒一孔孟之道的翻版。後來,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吸收了義、仁、禮、誠(信)、忠五種,另增勇和名譽,成為了他所總結的武士道精神,大同小異而影響更巨。
  • 《七武士》武士的沒落與戰後日本電影的崛起
    之所以跟風之作無法達到《七武士》水準,不僅僅因為這部長達3小時27分鐘的電影紛繁而不雜亂,人物眾多而不臉譜化,細節豐富而場面卻恢弘壯烈,還因為這部電影承載了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以及黑澤明個人對於武士精神的理解,相比那些模仿跟風的電影,這部《七武士》除了劇情高潮迭出、引人入勝之外,電影中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都跟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出場的所有武士都性格鮮明,甚至連村裡的幾個主要的農民都賦予了各自的性格特點
  • 日本武士真的沒落?
    文|(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 日本武士階層,作為一個統治日本達數千年之久階級,在一戰二戰乃至今日仍然深深影響著日本。他的輝煌和沒落背後都有著深刻的軍政文化史。
  • 蒙古襲來時的列島之壁:鎌倉時代的日本武士
    與此同時,日本語中還有「侍(サムライ)」這一詞彙,這個詞在日本以外,尤其是西方世界裡,更加為人所熟知。侍是近代以前日本軍事貴族階級的稱謂,人們通常也會管侍叫做「武家」或者「武士」——實際上到了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武士這個稱呼基本就會用來稱呼侍了。
  • 受中國漢唐刀具的影響發展而來日本刀
    從南北朝時代開始,中國刀受到薩珊波斯的影響,出現了新式樣的短柄長刀。到了隋唐時期,短柄長刀被統稱為橫刀。這種橫刀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內,稱其為「唐大刀」。「唐大刀」對日本刀劍造成了又一次影響,也成為現今日本刀的雛形。
  • 走上電影銀幕的日本武士
    有關「武士道」的說法,最早出現於日本江戶時代,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忠誠、堅毅、簡樸及禮節等美德,在考慮問題時,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無法完成任務時,哪怕剖腹自殺也要保全名聲。有人認為日本武士道近似於西方中世紀的騎士章程,其實,日本武士道是在中國儒家及道家學說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朱子理學的「正閨論」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行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