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是第12個「全國瘧疾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消除瘧疾,謹防境外輸入再傳播」。
雖然瘧疾在我國比較少見,但卻是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威脅生命的疾病。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存在瘧疾傳播風險,每年有1.25億國際旅行者訪問這些國家和地區。每年,許多國際旅行者在訪問瘧疾流行的國家/地區時患上瘧疾,據報導,超過10000人在回國後患上瘧疾;然而,報告不足意味著實際數字可能要高得多。沒有瘧疾流行國家的旅遊者抵達瘧疾流行的國家/地區時,由於缺乏免疫力,因此面臨瘧疾感染及其後果的高風險。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在我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其他二種少見,近年偶見國外輸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1、前驅期:疲乏、頭痛、不適、厭食、畏寒和低熱。此期相當於肝細胞內的瘧原蟲(裂殖體)發育成熟裂殖子釋入血流。但因周圍血內的原蟲密度太低,鏡檢多為陰性。
2、發冷期或寒戰期:持續數分鐘至1h,常伴頭痛、噁心和嘔吐。此時體溫多已超過38℃。鏡檢瘧原蟲時,大部分為裂殖體和環狀體。
3、發熱期:一般持續3~4h,頭痛加劇,體溫高者可超過40℃。多次復發的病人,可只定時出現微寒和低熱,或頭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和三叉神經痛而無明顯的高熱。發熱期所見的原蟲以小滋養體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內體溫迅速恢復正常,上述各種症狀逐漸消失。
5、間歇期:係指前後兩次發作的間隔時間。時間長短取決於蟲種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間歇期而言,惡性瘧病例很不規則,短僅數小時,長達24~48h,間日瘧和卵形瘧約為48h,三日瘧為72h。鏡檢所見原蟲除惡性瘧外,以大滋養體為主。
1、傳染源:瘧疾患者和帶瘧原蟲者。
2、傳播途徑:瘧疾的傳播媒介為按蚊,經蚊蟲叮咬皮膚為主要傳播途徑。極少數病例可因數帶瘧原蟲的血液後而發病。傳播瘧疾最重要的是中華按蚊,為平原區間日瘧傳播的主要媒介。在山區傳播瘧疾以微小按蚊為主。在丘陵地區則以雷氏按蚊嗜人血亞種為重要媒介。在海南島山林地區發現其傳瘧媒介為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瘧疾普遍易感。感染後雖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瘧疾之間亦無交叉免疫性,經反覆多次感染後,再感染時症狀可較輕,甚至無症狀。而一般非流行區來的外來人員常較易感染,且症狀較重。
4、流行特徵:瘧疾主要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其次為溫帶。這主要因為本病流行於生態環境與媒介因素關係密切。流行區以間日瘧最廣,惡性瘧主要流行於熱帶,亦最嚴重。
1、預防瘧疾最好的方式就是殺滅蚊蟲、剷除蚊蟲滋生地,防止蚊蟲叮咬。
2、進入東南亞、非洲等瘧疾流行國家工作旅遊時,定時服用抗瘧藥物,預防感染。
3、出現疑似瘧疾症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並做好防蚊滅蚊措施,防止傳染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