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位在大陸生活了18年的臺灣老闆,聊了聊他眼中的大陸和臺灣

2020-12-11 山川行

山川網:黃老闆是臺灣人,今年五十歲左右,目前在廣州經營著一家電子遊戲設備的傳媒公司。近段時間我和黃老闆聊了聊關於他的一些人生經歷,並從中提煉出一些相對而言比較有意思的觀點,進行紀錄和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從中了解更多關於臺灣這個對多數大陸人而言,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以下所使用的第一人稱,代指黃老闆本人。

一、我是2000年陳水扁上任後來的廣州,那天正好是9月11號,日子我記得十分清楚。

在大陸和臺灣最大不同,或許就是普通民眾對於政治的態度。由於不同的政治制度,所以不少大陸人對於一些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實際情況,是並不太了解的。

而黃老闆卻似乎給了我們一個切入點和觀察面,因為黃老闆回憶自己當年為什麼要離開臺灣時,他著重強調了他不喜歡陳水扁這個人和他的執政綱領這一點。所以自從陳水扁上臺之後,黃老闆當年就跑來了大陸定居。

而大陸居民得益於中國多年以來的高度穩定政局,似乎已經對國家和平和政局穩定態度變成了理所當然,其實這是並不正確的。中國目前的政局高度穩定和經濟高速發展,其實對於世界上很多國家而言都是十分羨慕的,甚至還存在嫉妒的情況。尤其是和中國較近的不少東南亞國家百姓,如果你和他們有過真正接觸後,就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於中國經濟崛起的羨慕。

二、我的家人都在臺灣,我爺爺奶奶現在90多歲,我嶽父嶽母也都90多歲了。

這個是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就是一個地區經濟是否真正發達,生活環境是否真正優越,是可以通過當地的人均壽命看得出來的。很多中國人現在單純以收入的高低評判自己人生的成功與否,而不考慮自己的身體和健康成本,這是非常錯誤的一點。

臺灣因為歷史原因,在很多方面上,都可以看到日本社會的影子。而日本是世界上眾所周知的長壽國家,臺灣能夠在這方面學習到日本社會的優點,未嘗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三、現在我還是堅持每月往返臺灣一次。

這個是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由於臺灣是島嶼,所以和中國大陸之間的連接自然不可能通過公路和鐵路,而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不過就效率而言,航空顯然更適合客運,速度最快;而海運一般更適用於貨物,性價比最高。

從地圖上來看,廣州飛臺北的直線距離,其實只比廣州飛福州稍遠一些。不過通過訂票軟體我們發現,廣州飛臺北的航班平均時長都是2小時左右,相較於對應的二城航空舉例而言,屬於速度稍顯有些偏慢的。

但是票價上,卻明顯比大陸城市之間的價格要高上一截。目前春運已過,屬於航空相對淡季,而廣州飛臺北1000元左右的票價,差不多是飛福州平均票價的一倍左右。原因在於,目前國內的不少航班,其實都存在相關部門補貼的情況。所以在你買到類似一兩折特價票時,你可千萬不要以為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真的如此之低。

四、我當年多少還有點在臺灣混不下去跑來大陸的意思,但是現在來跑來大陸的臺灣人,很多都是臺灣的人才和精英,他們過去大多就是去歐美的那一撥人。

在談到當初自己為什麼選擇從臺灣來到大陸時,黃老闆白開玩笑地說,我當年屬於在臺灣混不下去,然後跑來大陸混口飯吃的那種。但是現在不同了,大陸經濟的崛起舉世矚目,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尤其還是以名校出身的精英臺灣年輕人,選擇到大陸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趨勢。

其實在小川看來,經濟或許不能解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所有矛盾和問題,但是起碼能夠解決八成以上的矛盾和問題。當中國的經濟發展到足夠的程度時,就類似一線城市對於周邊區域的人才虹吸效應,整個中國都會對周邊小國形成人才虹吸效應。美國為什麼如此強大,並不是因為美國本土人多麼聰明,而是美國從實力和制度上確立了對世界範圍內一流人才的足夠吸引力。

五、就我了解的信息,目前在大陸定居的臺灣人,大概有300萬左右。

其實關於黃老闆提到這個數字時,當時我是有些猶豫的,因為和他聊天之前我並沒有太多關注這個領域,所以對這個數字的事情也就沒太過多注意。

網絡上關於臺灣人在大陸生活的數量方面,其實說法很多,各種渠道和來源的數據都不盡相同。最多的已經說達到了500萬人左右,最少的說法則只有幾十萬。官方的統計資料,相對也比較滯後和不完善。

但是根據臺灣目前全省也不過兩千多萬人的總人口數量,小川個人認為,在大陸的臺灣人數量,不會超過200萬人,這是一個比較理性的推論。再精準一些的話,我個人傾向於100萬左右,這個體量的人口對於人口大國而言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一個島嶼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體量了。

六、大陸有大陸的難題,臺灣也有臺灣的難題。但是如果大陸有100個難題要解決的話,那臺灣一定是第101個。

這個說法,是黃老闆對於臺灣與大陸統一事件的一個基本態度。他首先認為大陸目前毫無武力統一臺灣的必要,因為臺灣還遠遠沒達到需要大陸這麼做的必要。

目前兩地各自都有自己的發展問題,各種問題雖然輕重緩急不同,但是兩岸統一這個事情,顯然不是雙方目前最重要的問題。

黃老闆個人非常認同鄧小平的智慧,認為這一代人解決不了的事情,下一代一定會更有智慧來解決。只要兩岸的經濟不斷發展,未來自然會越來越光明。

七、政客是演員,他們在媒體上的表現更多是為了吸引眼球過得選票。至於臺灣普通民眾嘛,一點也不敵視大陸人,臺灣民眾很友善。

由於臺灣的歷史原因,所以在政治體制上是和我們大陸截然不同的,這點我們大家都十分了解。因為通過電視或其他各種媒體,我們時長能夠看到臺灣的政客似乎特別喜歡在公共場合互懟,有時候嘴上互懟還不過癮,甚至直接就在極正式的官方場合就大打出手。

所以一些對臺灣真實政治情況不了解的大陸網友,就會覺得臺灣簡直是太亂了,政治難道不應該是最嚴肅正經的嘛,怎麼到臺灣就和小孩子過家家似的,一點章法都沒有。還總說大陸人沒素質,連臺灣的政治官員們都公然沒素質,有什麼好嘚瑟的?

作為土生土長的臺灣人,黃老闆表示正是由於臺灣的政局是通過選舉進行上位的。所以對於所有候選人而言,就必須得在媒體上保持持續性的曝光率。不管是通過什麼樣的言行,只要能夠堅定某種立場,然後通過各種表現形式吸引到同樣立場的臺灣群眾,基本就算是成功了一半了。

而真實的臺灣普通民眾們,對政客們的那些齷齷齪齪,一點興趣都沒有。不存在滿大街的反華遊行,也不存在什麼敵視和仇視。

八、臺灣的模式接近日本,但是臺灣沒有日本那麼強大的精密儀器、電子數碼和汽車行業等世界範圍內領先的產業。臺灣的鴻海(富士康),臺積電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其實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黃老闆自從十八年前來到大陸後,就在大陸生根發芽,生意越做越大,並且堅持至今的根本原因。

在黃老闆看來,臺灣的整體市場空間太小了,能夠選擇的創業項目和方向也著實十分有限。按照2017年臺灣省的GDP數據換算成人民幣約39072億元。那麼作為曾經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的這個經濟體量放在如今的中國大陸來看,是什麼水平的呢?排在中國省域第六位,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之後。2017年臺灣GDP佔大陸比重不到5%,約為4.7%。在1990年,臺灣的比重一度高達40%。

但是由於臺灣的總人口較少,所以計算人均經濟數據時就會很有優勢。但同樣是因為人口過少,臺灣很難誕生出真正具有世界性前瞻技術實力的產業和企業。我們參考日本就會發現,要想成長為一個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分量的經濟體,1億人口應該說是最低的門檻。

九、臺灣人很小資,滿大街咖啡館。文創產業,是臺灣最近幾年的發展新方向。

也許近些年對於大陸群眾而言,誠品書店似乎是一個比較知名的在臺灣較成功文創品牌,然後又開到了中國大陸的典型臺灣企業。當然,富士康那個類型的企業上文中已有提及,這裡我們不再重複。

目前誠品書店在大陸最著名的門店,就要說是蘇州園區的那一家,目前已經成為蘇州重要的標誌性景點了。

黃老闆表示,其實臺灣受日本影響對於「工匠精神」同樣是比較推崇的,甚至也日漸出現了很多人一份工作從年輕一直幹到退休的情況。相比大陸超級大的人口體量帶來的超級大的市場空間,顯然臺灣並不具備在各行各業都爭取世界第一的可能性。但是近些年臺灣在立足文創產業上,的確是比較重視的。

和黃老闆的這次交談,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收穫,就是黃老闆待人接物上市非常恭謹謙和的。作為一個比我年長很多,而且也算是事業小有成績的老闆,在交談之中我絲毫感覺不到黃老闆身上有什麼不禮貌的言行。而時刻保持謙虛和謹慎,往往是大陸生意人最難做到的一點。但凡有點小成績就不可一世,其實那是暴發戶的典型特徵。在人文素養和情懷上,或許才是大陸最應該真正去了解和學習臺灣的一個地方。

相關焦點

  • 和臺灣創業者聊了聊,發現他們是這樣看大陸的……
    這個讓我有時間和會場裡的臺灣創業者仔細聊聊天,一上午的時間我和十幾個創業者聊了聊「大陸」這個話題。大陸市場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充滿誘惑的地方,對臺灣創業者來說也是如此。但與我交流的大多創業者卻還並沒有進入大陸,我選出了四個最有代表性的創業公司,可能會讓你了解到對岸的創業青年在提起「大陸」的時候在想什麼。
  • 看兩岸天翻地覆 一臺灣人眼中的臺灣和大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位普通臺灣民眾眼中的臺灣和大陸。    「一個中國」原則在大陸老百姓的口中更為親切:兩岸都是一家人。然而,一海之隔的家人卻讓大陸人愈發看不懂。就在幾天前,臺灣一座蔣介石塑像被人砍斷頭顱,十分駭人。    這個面積為大陸265分之一的島嶼,似乎成為遠離大陸的孤島。
  • 臺灣女孩「北漂」5年 出書聊大陸
    「當時雖然每天吃吃喝喝,老闆對我也很好,但我覺得自己不想這麼過,現在拿6000(折合人民幣),以後還是這樣。」她想,在北京、上海工作前景會更有「盼頭」,5年後會很不一樣,而在臺灣,20歲可能就會看到40歲的生活。於是她成為系裡第一位申請大陸學校的學生,並且被北京大學錄取。「留在大陸工作,是我來這裡之前就想好的。」
  • 《兩岸青年觀兩岸》 我在臺灣理解臺灣,認識大陸
    本想安靜地參觀完文化館就好,沒想到協會的執行長發現我是陸生後便主動跟我聊了起來。他跟我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講起了他小時候在眷村裡的親身經歷。他是江蘇揚州人,父親是醫生,醫德很高。每次都是家裡生病的小孩最慢才去看,給村裡其他人看病的時候也從來不提錢的事。跟我講起眷村生活,啊伯最念念不忘的就是眷村裡人與人間很厚的感情。
  • 銳減3成 大陸遊客不願去臺灣了?
    他表示:「在電子市場諮詢退稅時被工作人員稱為外國人的經歷實在是令我不爽。」  令人不快的還有一些挑動矛盾的做法。今年年初,有陸客在花蓮用餐時,等太久,跟老闆抱怨:「你把錢退我,我不吃了,有什麼了不起的」,員工除了道歉外也說明還有其他人等更久的,而老闆直接響應:「出來啊,錢退給他,要多少錢退給他,這裡是臺灣你搞清楚啊,強國人有什麼了不起,出去!出去!」。大陸遊客:「你說什麼東西啊」。
  • 日本人眼裡的大陸 香港和臺灣(2)
    日本人眼裡的大陸 香港和臺灣(2) 字號:小大2015-06-18 16:23 來源:搜狐旅遊你猜我不習慣什麼?我每次出遊都會對身邊的人和事很小心,到了臺灣,那裡的人實在是太好了,反而讓我更加警惕。在基隆,拿著相機站在街頭,有位阿姨怕我是迷路了,就問我想去哪裡,在臺北,雙手拿著東西還想把背包的拉鏈給拉上,有人主動幫我拉,還有那一天在高雄,左望右望找著那家旅社,老闆看我到了原先說好的時間都沒來,他還親自出來到他們旅社前面等我。可是我的警惕,讓自己面對著這些人在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你知道嗎?
  • 網際網路+:臺灣老闆與大陸青年的「創客夢」
    受訪者供圖  臺灣老闆:網際網路+就是通過平臺把需要的東西串聯起來  1978年出生的何曉華祖籍湖南,16歲時跟隨家人定居臺灣。對念書沒太大興趣的何曉華從那時起就開始打工,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永和豆漿洗碗。何曉華告訴記者:「臺灣的『永和』不像大陸是一個品牌,而是一個地名,幾乎所有的豆漿都叫永和豆漿。」
  • 臺灣人受得了大陸的創業節奏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最近和一個朋友聊起一個話題:大陸的創業生活是不是步調太快了?
  • 大陸遊客自述:我在臺灣當「酋長」(組圖)
    」就這樣,已過古稀之年的我們老兩口,終於擠進了7月18日普通大陸遊客由北京直飛臺灣的首發旅遊團。這掌聲是對飛行員的精湛技術和乘務員上乘服務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首發團成功直飛臺灣的祝賀。坐在頭等艙的楊悅孝老先生已屆83歲高齡,雖不是首發旅遊團團員,但一家四代6口人都坐在這架從北京直飛臺灣的海航班機上。楊老先生是1949年從上海去臺灣的,在臺灣從事建築行業20年,轉住美國20年,中國改革開放後又回到北京生活了近20年。他興奮地告訴我,他目前在北京一年至少要住8個月,「看來還是北京比較好」。
  • 臺灣——糖友和醫生都聊些啥?
    一路上,我看那山只是那山,那水也只是那水,直到李院長給我們接風洗塵,吃到薑母鴨火鍋,才算放下思量,單純用口舌胃腸,直白地感受到生活的好滋味。螃蟹很鮮,圓白菜、生菜和茼蒿的味道很美,而最讓我印象清晰的趣談,是李院長講的一個糖友與吃的故事。那個阿姨,快八十歲了,睡覺之前,總是喊肚子餓,要吃東西,吃不到就會一直鬧,一直鬧。
  • 臺灣廚界名嘴:臺灣美食節目顯簡陋和大陸沒法比
    柯俊年,是臺灣出鏡率最高的美食節目主持人之一,入行15年,被網友譽為「臺灣最佳吃貨」。他不但擅長教人做菜,更懂得各類食材的健康營養搭配。不久前,他亮相央視《中國好味道》,演出別樣的臺式「廚房秀」。認識柯俊年的人都知道,他不但廚藝好,更能說會道、極具綜藝天賦。與導報記者聊起在央視的「演出」,他感慨良多。
  • 臺灣人身邊的大陸人:大陸媳婦在臺從難過到喜歡
    中新網1月18日電 臺灣《旺報》18日刊登讀者投稿文章《她是我媽媽》。文中的紅梅是一位嫁到臺灣的河南媳婦,初到臺灣時,偏見和鄉愁令她很難過,還好臺灣的婆婆待她如親生女兒,令她很喜歡臺灣的生活。  作者說,如果每位媳婦都願意像紅梅一樣把婆婆當媽媽孝順,臺灣的婆媳問題會減少很多。  文章摘編如下:  我所居住的小區是由眷村改建成的公共房屋,這邊的居民多半是榮民榮眷。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系列圖片引熱議 網友笑談「大陸人眼中的臺灣」
    《臺灣人眼中「貧窮」的大陸》系列圖片出爐後,引發觀察者網讀者諸多討論。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部分臺灣人的思維似乎停滯了,他們仍然用一種刻板的眼光來看待大陸。一些大陸網友指出,這種刻板印象不僅令人「啼笑皆非」,同時也反映了臺灣的現狀:經過臺媒一系列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宣傳和報導,一些臺灣民眾已經無法觸摸到這個時代的脈搏。
  • 臺灣人來大陸旅遊,直言:真的讓我太失望,生活都比不上臺灣!
    國慶假期想必很多人都有出去旅遊吧,說道臺灣想必很多人都有了解吧,雖然臺灣也屬於中國一部分,但是實際上生活在臺灣的人們對於大陸的生活還是比較陌生的。 很多的臺灣人眼中的大陸是一個怎樣的地區他們並不清楚,但是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和改變,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開始接觸大陸發展現狀,因此有不少的臺灣人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來感受不一樣的地區文化。
  • 和一個專開「山寨店」的餐飲老闆聊了聊,我不禁肅然起敬
    ◎  餐飲老闆內參主筆 王新磊(道哥)最近,我遇到一位做山寨品牌的餐飲人。他就是利用網紅店商標註冊不下來的空檔期,做高仿店,放加盟,培育自己的人,養大自己的供應鏈。目前,他已經放了80多家加盟店。那天,我們聊了兩個小時。
  • 《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閒得無聊,他就在天涯上寫自己在臺灣的成長史,結果寫出了《我們臺灣這些年》,暢銷百萬冊。那年,他剛好30歲。       《我們臺灣這些年》的寫法很親切,從自身的成長經歷出發,以小見大扯到那些臺灣政治上風起雲湧的大事件。因為寫的都是身邊事,這本書的宣傳文案有一句神來之筆的概括:「一封臺灣青年寫給大陸的家書」。
  • 臺灣作家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雖然隨著自由行的開放,兩岸年輕人的走動越來越頻繁,但是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青年都在彼此想像對方,誤解還存在。」  因為《我們臺灣這些年》而成為暢銷作家的臺灣青年廖信忠,在採訪中這麼說道。  2009年,廖信忠因工作關係,被公司派到上海。
  • 大陸流行語傳到臺灣,已完全融入臺灣人生活!
    大陸用語在臺灣流行起來已完全融入臺灣人生活有臺灣網民在網絡論壇中提到:「今天看到朋友家的小學生說,明天要穿運動服,什麼時候學生開始說運動服而不說體育服了。」該網民還分享了親身經歷:一個交了大陸男友的臺灣學妹,說話都變成「我覺得今天特別開心、特別棒」「這樣肯定挺麻煩」……臺媒分析稱,收看大陸綜藝節目和影視劇的臺灣人越來越多,許多大陸人的生活用語跟著傳過去,因發音朗朗上口,形容事物親切又到位,所以逐漸在臺灣流行起來,像「給力」「土豪」「網紅」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導語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後,臺灣多出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臺灣人眼中的「外省人」;國民黨政府眼中的「榮民」;老年的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當然,今天的這些人,已經不在,有的人落葉歸根,但是更多的人早已客死他鄉,沒能回到大陸。
  • 臺灣人在大陸:我遇到的一個上海姑娘
    文章摘編如下:  每當得知要去一趟上海,我心裡總會有個牽掛,牽掛到讓我撥起電話,給一位我10年前認識的上海姑娘,這個上海姑娘每次都會用一種冷淡又無奈的口氣說:你又來了!這次又是哪個單位邀請?照慣例她會抽空赴約,然後吃完飯後買單,十足上海女人的大氣,她秉持的理由也很瀟灑:我不想欠男人,何況是臺灣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