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文化、古人類文化、國學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畢節市七星關區這個地方太有文化了。
近日,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工程師張國祥,貴州旅遊勘察設計院副院長魯明,貴州地質區調院專家雷毅民等一行,應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核桃村之邀前往該地開展地學旅遊資源考察。在該片區核桃村4組的一座山上,見到村民們所說的「化石山」,山上土層中見到了較多化石,但大多不完整。
據當地村幹部介紹,南箐片區屬原畢節縣南箐鄉,在上世紀90年代初撤區並鄉時劃為鴨池鎮管轄,位於今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西面,有趕場壩村、核桃村、幹龍灘村、巖頭村、煤衝村5個行政村,總人口1.32萬餘人,總面積15平方公裡。距離市政府、區政府10公裡,距離畢節西站2公裡。畢威高速、草千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當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自古以來,有著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當天,考察組來到核桃村4組一座山上考察時,發現這座山為土山,地裡種有玉米、大豆等莊稼。在地裡的堡坎、隔斷等處,隨意堆砌有一些亂石,這些亂石外觀普通,都是些其貌不揚的毛石,質地疏鬆。可是,就是這些外貌醜陋的毛石,在地質專家看來,卻是一件件的寶貝,石頭裡面暗藏「玄機」。專家用地質錘敲破石塊,裡面就會呈現出很多奇特的「圖案」,有的像蛋殼,有的像螺絲釘,有的像肚臍,有的像滴水窩。
亂石裡的這些「圖案」,從地學的角度來說卻「大有文章」。據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介紹,這些形態多樣的「圖案」就是不同的古生物化石,有腹足、腕足、珊瑚、海百合、蜓、棘皮等類別的化石,種類繁多。專家認為,這些古生物化石是二疊系龍潭組時期形成的化石,那時的核桃村一帶,是一處海相三角洲環境,生物繁盛。當時的環境有利於生物生存,因此在當地方圓數公裡範圍內的土層裡,都殘存著較多的化石。考察組認為,在當地這些化石群,是不可多得的地學旅遊資源寶庫,是學生開展戶外體驗發掘化石,增加接觸大自然,接受科普及地學旅行活動的好場所。
另據了解,核桃村還有一個溶洞叫仙人洞,位於該村2組,目前已經探明的長度有1.5公裡。洞穴內有大量石筍、石幔、鐘乳石等溶洞奇觀,也是一個開展地學旅遊的好地方。本次由於是雨季,洞中尚有洪水,所以未能前往考察。考察組建議,由於該村距畢節城區較近,可以考慮周末遊、親子遊等以農業採摘、農耕體驗為主的旅遊項目,結合教育部讓學生走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等活動,建立適宜學生所需的「研學旅行基地」。據悉,當地政府、村委會將對這些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高琴審校 廖波籤發 張傳保 石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