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上的歐洲建築,當發展到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此時又大力復興了古羅馬時代的柱式以及構造方法。但對於曾廣泛應用於羅馬時代的天然混凝土,卻沒有恢復使用,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木材缺乏。在中世紀的歐洲森林資源日益匱乏,當時的木材主要是應用於造船業,此外由於鐵銅、鉛的冶金工業,玻璃的製造,海水煮鹽都需大量消耗木材,從而影響了建築工程的使用,以致對於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如此龐大的穹頂,竟沒有足夠的木材來製作澆築混凝土的模板。因此不得不改變材料,而磚是極佳的代用品。這樣又促使了磚的發展,此時磚的生產量極大。
所以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穹頂作法,很少再採用混凝土,都是用磚來砌築,這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材料上的一大變革,從而也影響著整個建築面貌,這也是文藝復興建築的一大特點。從15世紀起,英國的磚,已走向標準化與規格化的生產,到中世紀由於工業逐漸發達,工業人口增加,城市也隨之膨脹,於是發生火災的機會也隨之增長,以致造成不願採用易燃的木結構建築。此外在文藝復興時期,玻璃製造業日益發達起來。在當時玻璃還是比較貴重的材料,透明度還不好,透明玻璃曾於羅馬帝國時代製造過,但後來把製造技術丟失,無法再行生產,直到15世紀在威尼斯才發現其製作方法。類似於現代所用的玻璃是15世紀敘利亞人發明的,後來在威尼斯試驗製作成功。
在文藝復興時期,於1685年首先由英國發展用於窗玻璃,由於當時的製作工藝還不夠先進,所以玻璃的尺寸還不能太大,一般都是小塊的。文藝復興時期,已經出現了新的暖房設施。此時期,帶有煙囪的壁爐,廣範的應用於室內,其功能除了暖房以外,還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室內裝飾,最後成為文藝復興建築室內裝飾的一個特徵,一直沿用於今日。此外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建築對氣候因素的反應十分敏感,如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窗口尺寸,多受炎熱氣候的影響,而多不搞過大的窗口面積,以免過多地射入陽光。相反英國文藝復興建築,則又多加大窗口寬度,從而多藉以吸取陽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善於運用自然光的幻影來增加建築的虛實明暗對比,並達到了玄妙的效果。如在牆面上繪以樂器,利用光幻效果使人產生了錯覺,竟認為是真正的樂器擺在牆面上,再如在天花板上繪以穹頂,也是借光影來產生真實穹頂形象的。
小編覺得,在文藝復興時期,對透視原理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並廣範的應用於建築繪畫中,在此時期,已經掌握了用三個滅點法來繪製建築透視圖。文藝復興時期,在建築理論方面已有很大的發展,運用自如,對於建築的影響也很大,在這個階段的建築規模之大,以及在建築藝術上的成就,是過去任何時代都不能與之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