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羅馬帝國晚期起,基督教會和它的意識形態統治歐洲達一千年之久。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古典文化被看作有罪的異端,遭到排斥甚至殘酷的摧殘,古典柱式也幾乎完全湮沒了。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科學、認識世界、開發人的能力和個性、享受現實生活,需要打破基督教的牢籠。而基督教對人的統治非常強固,沒有強大的力量是難以對抗的。於是,人們便向人文主義的古典文化去尋求這種力量,掀起了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物制度的熱潮。
在建築中,柱式被重新認識,人們傳抄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著作的《建築十書》,到古代的廢墟裡去細細測繪。重新在建築上嚴謹地、合乎規範地使用柱式,成了文藝復興建築的標誌。義大利在15世紀和16世紀的兩百年裡產生了幾位學者型的建築師,他們一方面從事創作,一方面潛心研究柱式和建築理論,是他們給五種柱式制定了最詳盡的規範和量化規定。其中最重要的是阿爾伯蒂(L.B.Alberti,1404-1472)、賽裡奧(S.Serlio,1475-1554)、維尼奧拉(G.Vignola,阿爾伯蒂把羅馬鬥獸場層疊券柱用在住宅上(魯薩蘭府邸)1507-1573)、帕拉弟奧(A.Palladio,1518-1580)和斯卡莫齊(V.Scamozzi,1552-1616).阿爾伯蒂正式把混合柱式定型。
賽裡奧第一個真正系統化地制定了五種柱式的規範,他出版了一系列大開本的、全部精確圖解的建築著作,成了建築語法的經典。賽裡奧賦予古希臘柱式的擬人化以天主教的內容。他說,多立克柱式應該用於教堂,獻給傑出的男使徒,聖彼得、聖保羅或聖喬治,以及一般擅長軍事戰略的聖徒。愛奧尼亞柱式獻給品格高尚的女聖徒,不過分兇悍,但也不纖弱,同時,也可以是一個學童。科林斯柱式是獻給聖處女即聖母瑪利亞的。
至於塔斯幹柱式,則適合於堡壘和監獄。他以後的維尼奧拉和帕拉弟奧繼承了他的方法。大體說來,賽裡奧對法國的影響比較大,帕拉弟奧對英國的影響比較大,而維尼奧拉則是義大利的正統。不過,他們所繪的圖式其實相差無幾。在他們同時或以後,各國都有一些建築師從事柱式研究。例如法國的勞爾姆(Ph. de L'Orme,1515-1570)根據法國石材比較軟的特點,在柱身上做些裝飾的環,叫做法國柱式。
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義大利的手法主義建築和巴羅克建築,求異求變,做了些絞繩式的柱身,並且經常違反結構邏輯,把兩個甚至三個柱子密集成組,山花也有兩個甚至三個套疊在一起的。在創作中,影響最大的是阿爾伯蒂、布拉曼特(D.Bramante,1444-1514)和帕拉弟奧。阿爾伯蒂含蓄地把羅馬鬥獸場的層疊券柱式用到住宅立面上,後來有人不再含蓄而把它更直接地用到住宅的外面和院子的立面上。阿爾伯蒂並且把羅馬凱旋門作為教堂正面和內部的構圖題材,產生了全新的形象。布拉曼特創造了集中式圓形建築的新形象,這種形象廣泛流傳。後來應用到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和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上。
布拉曼特也創造了多層居住大廈的新形象,底層用大塊粗面毛石砌築,上層用柱式。後來有人在上層用巨柱式,一棵柱子通高兩層,造成很雄偉的風格。帕拉弟奧創造了一些新的柱式組合,最著名的是一種構圖更加複雜豐富的券柱式,後來就叫帕拉弟奧母題。古羅馬晚期已經出現的把券腳直接落到柱頭上的做法,經文藝復興初期的大師勃魯乃列斯基(F.Brunelleschi,1377-1446)的提煉,輕快明朗,柱式和拱券結構的結合有了新的途徑。其他還有不少傑出的建築師也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充滿了創造進取精神的時期,是一個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偉大天才的時期,柱式的組合在這時期也是新意迭出,異彩紛呈。柱式在它長達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在追求建立量化了的規範。不過,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實例中,柱式的規範還有不小的變通餘地。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明白地告誡,柱式的做法應該根據地形、環境和建築的主題而有所不同,不能死守教條。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一方面天才大師們並沒有停止創造,一方面,柱式卻規定得越來越瑣細、越死板、越繁複,尤其是維尼奧拉等人所作的規範。
本來,規範化有助於提高或保證大量性建築的藝術質量,但發展到後來,規範化的消極作用漸漸嚴重,束縛了一些人的藝術思維。它成了可以現成搬用的熟套。可是,這個熟套,畢竟是兩千多年建築精英們的創造性的凝結,文藝復興初期布拉曼特設計的聖瑪利亞德拉派西修道院內景(義大利羅馬)文藝復興晚期的巴西利卡意大米維普寨)使用帕村關息母顥包含著極高的智慧。
就規範來說,它確實已經精緻得幾乎不能有所改動。曾經把中國傳統的建築和造園藝術介紹到歐洲去的英國皇家建築師錢伯斯(W.Chambers,1723-1796)寫道:「正確地認識和運用柱式是建築藝術的基礎。」要超越它、繞開它都是很不容易的。
到了19世紹,此建築師曾經企圖越過文藝復興以來的柱式規範,直接向古希臘和古羅馬具體的建築學習,掀起過希臘復興和羅馬復興建築潮流。這部分是為突破文藝復興以後抽象的柱式規範的教條性而做的努力。但用復古方法去對抗教條,是不會有什麼重要結果的,而且漸漸在創作中又回到柱式規範中去了。然而,這種力求突破的意識的萌生畢竟是重要的歷史現象。
結語
到了20世紀,社會的、文化的、技術的條件全面變化了之後,現代主義建築才得以徹底擺脫柱式。但即使到了20世紀末,柱式建築仍然時時會在世界各地再現,甚至在中國再現。它太精美了,人們難以永遠忘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