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年廣州物價:普通教師一個月工資可以買三四十斤豬肉

2020-12-06 騰訊網

1931年的時候,廣東一名普通教師的工資是每月30元,這個收入在當時只能買到三、四十斤豬肉。

民國二十年的時候,廣州市政府刊登了一份《廣州市零售物價表》,上面提到:新興白牌大米每斤0.11元,牛肉每斤0.6元,瘦豬肉每斤0.9元,菜籽油每斤0.33元,鹹鴨蛋每個0.02元。

太平洋牌毛巾每條0.18元,東亞牌男式皮鞋每雙12.5元,中山裝每件5元,看電影小座0.15元,大座0.4元,包廂3元。

教師在當時算是高收入了,一般的公務員每月有十幾二十元的收入,工廠勞工則有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收入,農民每月只有一兩元收入。

在當時,一名工廠的核心技術骨幹,辛勤工作一個月,只能勉強養活家人。

家逢喜事,如果要請客吃飯的話,每桌花費約在10到30元左右,吃肉喝酒的豪華宴席則在50元以上。

根據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土地問題之統計分析》可知,民國三十年的時候,全國平均地價最高的五個地區分別是:

1、上海;

2、廣州;

3、天津;

4、南京;

5、北京。

在當時的廣州,要想買一套臨街商鋪需要支付455塊毫洋每平米,普通住房需要209塊毫洋每平米,租房的話兩室一廳需要最低20毫洋每平米。

【毫洋,是民國時期廣東、廣西一帶流行過的一種貨幣,一元大洋約等於1.2元毫洋】

按照這個標準,民國時期的人們要想在廣州買房,也是極為不易的事情,民國二十一年,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第6版也提及房價問題:「最近數年之廣州地價房租飛漲不已。」「長安不易居云云,大可為今日廣州贈也。」

在那個時代,有不少在水上討生活的漁民,他們吃住都在船上。

根據魚的習性不同,不同的漁民有不同的作息時間,所以,在碼頭邊,不分晝夜都有漁民辛勤忙碌的身影。

那時候的漁民沒有現在用冰塊保鮮魚的條件,他們要麼用鹽醃製魚,準備上岸後製成乾魚或者魚飯,要麼就爭分奪秒,用最快的速度將魚帶到市場銷售。

機智的漁民還發明了一種很好吃的食物,那是用魚和稻米做成的一種粥,吃起來非常鮮美。民國時期,不少白領上班的時候,便會在漁船邊買上這樣一份小吃。

不過當時漁民的生活過得並不輕鬆,靠海吃海的漁民們,他們在將魚賣給漁行時,往往會被剋扣斤兩。

《廣州民國日報》上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比如時髦的學生照、廣州本地的風土人情故事、廣東人的日常生活小記。

為此,報刊還刊載過一則有趣的徵稿信:

「本欄歡迎諷刺而且滑稽的文字,每段不可超過三百字,登載之後,以書券奉酬。書券分兩種,五角、三角,憑書券往本報特約之書店取書。這不算什麼酬例,只不過是文字姻緣中的一點頑意見。」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腦洞趣味歷史,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一塊銀元能買多少東西?原來這麼值錢!
    民國時期,一塊銀元能買多少東西?原來這麼值錢!明末之後,白銀才逐漸開始成為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銀元則比白銀的流通還要晚一些。乾隆58年,清朝開始鑄造銀幣,上面印有「乾隆寶藏」。銀元比紙幣的價值更高,是硬通貨之一,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在當時一塊銀元能買多少東西。換句話說,也就是算算銀元的購買力。民國時期社會動蕩,購買力不同時期也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今天就以清朝覆滅後算起,看一看這20年間銀元的購買力如何。
  • 民國教師工資20元,相當於多少人民幣?民國教師過得真的好嗎?
    在河北石家莊,1928 年, 初小教員月薪12—15 元,高小教師月薪約 23—26 元, 小學校長月薪 40 元,。在河南偃師縣,1935 年以前, 縣立高級小學教師月薪一般是銀元 18 元,左右,中學教師月薪約為 30—40塊銀元。不管怎麼說,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上在10元到100元之間,如果要說出一個中位數,大概率時20多30元。
  • 在民國時期,一塊袁大頭能買多少東西?
    經常看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民國貨幣叫銀元,由於這種貨幣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背面為嘉禾紋飾及"壹圓"字樣,所以銀元也就是"袁大頭"了,又叫做"大洋",銀元成為民國時期主要的貨幣,那麼一個"袁大頭"在民國時期,到底能買多少東西呢?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東西,你絕對想不到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能買什麼東西,你絕對想不到銀元,在民國政府時期是當時的基本貨幣,其實早在我國的唐宋時期,白銀就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不過我們的自身產量卻是不多,所以大多數是來自海外,在新大陸發現後,國外的銀元開始傳入中國。
  • 1950年~2020年的100元能買多少豬肉?
    、25斤國光蘋果以上根據《廣州地方志·物價志》 記者 虞姍姍 羅凰鳳 看看100元人民幣在古今中外能買到什麼(組圖) 先帶您先穿越一下,看看100元人民幣在古代能買到什麼?
  • 民國時期一塊「袁大頭」值多少錢?不是非常值錢,但能買50斤豬肉
    光是在民國時期,貨幣的種類就多達數十種,幾乎每個省份或軍閥政權統領區域都有屬於自己的貨幣,比如北京地區的通用貨幣是「袁大頭」、還有「孫小頭」、銅元等等。直到民國三年以後,北洋政府為了方便管理,便實行統一貨幣,並將銀元作為了中華民國的通用貨幣。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原來能買到這麼多東西
    以當時的經貿中心上海為例,當時一名最普通的上海工人一個月工資在20大洋上下,成熟的技術工,小學教師等工作一月工資一般超過50大洋,而醫生,記者,作家,律師等高薪職業則一般在100大洋以上,可以說是非常的滋潤了。
  • 中日韓朝4國食品價格對比,100元人民幣可以買多少斤豬肉?
    年終歲末,受疫情和供應量的影響,2019年以來豬肉價格飛漲,連帶著牛肉、羊肉和雞蛋等農產品價格不同程度上漲。大家發現隨著物價提升,100元人民幣可買的東西越來越少,那麼同樣是一百元人民幣,在日本,韓國和朝鮮的超市裡面,可以買什麼?
  • 民國時期,一塊「袁大頭」值多少錢?換算成人民幣,能買很多東西
    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民國,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僅有短短的38年,但是它對我國的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其中它的貨幣政策的改革,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眾所周知,從我國上古時期便有了貨幣交易。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1911-1920年間,在上海1大洋可以買 30斤大米,或者1大洋可以買8斤豬肉。民國時期,1大洋為1圓,30斤裝的一袋的洋麵粉,是1.5大洋。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相關資料顯示:1911年-1919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或者8斤豬肉。1920年-1925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或者7斤豬肉1926年-1936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或者5斤豬肉註:1936年以後,國民黨使用法幣代替銀元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 穿越回民國,3塊大洋我能買頭牛嗎?農戶:再添一點就行了!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讓我們根據物價尋找答案! 1911年-1919年,米價漲幅不大,1銀元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一斤豬肉1角2分,1銀元買8斤豬肉。這時1塊銀元相比現在人民幣為40-50元。
  • 民國初年的頤和園,第一座開放遊覽的皇家園林,一張門票夠買十斤豬肉
    這組照片是民國初年的頤和園,拍攝於1927年之前。頤和園為什麼會成為第一座向社會開放的皇家園林呢? 原因就是這個頤和園太有名了,它前身是乾隆為母親建的清漪園,1860年和圓明園一起被英法聯軍燒毀。1888年光緒又為親爸爸慈禧重建,改稱頤和園,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破壞。可以說,頤和園見證了清朝由盛轉衰,而且是晚清慈禧時代真正的國家權力中心。
  • 新春走基層丨18.45元/斤!濟南市場上的儲備豬肉專櫃銷售火爆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月26日訊(記者 孫夢媛 )春節臨近,市民對於豬肉的需求大大增加。為了保證春節期間市民的消費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政府保供應、穩物價、惠民生作用,濟南市於2020年1月15日起,啟動春節前政府儲備肉投放工作。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能值多少錢?原來能買到這麼多東西
    有時候還開玩笑稱現在的一元硬幣為一個大洋,但其實一個大洋要值很多個硬幣。對我國的貨幣交易來說,白銀在明代末期才成為社會上允許流通的貨幣。而對於銀元來說,在乾隆五十八年才開始出現。由於我國在古代封建時期閉關鎖國,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我們被迫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導致我國賠償了大量的貨幣,當時來說用的是白銀,沒有辦法,我國的白銀大量流向外國。
  • 民國政壇大佬們的工資條:蔣介石工資800大洋,相當於現在的4萬8千元
    國民黨政府1935年起發行的法幣 1933年 蔣介石月工資800大洋  1933譬如國民黨某元老去世,得去送個輓聯;某外國元首來訪,需要贈個禮物,這些瑣碎開支,不必自己掏腰包,可以從「公費」中支取。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每月撥給李宗仁的「公費」,總共是金圓券6000元。 金圓券剛發行時,其實挺值錢,1948年12月,掏金圓券1元買公交車票(當時各大城市已開通公共汽車),能繞南京城轉半圈,可是到了1949年3月,金圓券就已經形如廢紙了。
  • 民國時期的工資到底有多高,1大洋等於這麼多人民幣,想去民國
    怎麼都不夠,民國時期的工資到底有多高,1大洋等於這麼多人民幣?看了偉人魯迅的工資單,我們都想去民國。1912年蔡元培邀請魯迅到北京教育部工作,剛開始的月薪是60塊大洋,後來慢慢上漲,一個月有350多塊大洋。1911-1920年間,在上海1大洋可以買 30斤大米,或者1大洋可以買8斤豬肉。總體來說,當時在北京(北平)的物價普遍比上海低些。
  • 民國初期,三千多大洋可買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塊大洋值多少人民幣
    1919年,魯迅拿出自己多年工作的積蓄,又向銀行額外貸了500塊大洋,用3500塊大洋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買了個三進三出、有二十多間房子的四合院,從此結束了北漂生活。根據學者的研究,在袁大頭髮行的第一年,也就是1914年,一塊大洋可以在上海買到44斤的大米,以現在的物價水平去估算,約等於160元人民幣,不過,米價尚有浮動,當時的大米品質和現在不能相比,種植成本也不同。